寻找“世界超市”背后的精神密码

2020-02-10 04:08屈凌燕魏董华
党员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商品义乌班列

屈凌燕 魏董华

2019年10月23日下午,杭州的秋天已经有了一丝丝凉意。一位名叫谢高华的老人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医院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

“谢天谢地谢高华”,谈及老县委书记,义乌人经常如此脱口而出。

从这位“改革先锋”入手,或许才能读懂义乌这座城。

因市场而兴,因改革而盛。手摇拨浪鼓、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的义乌“敲糖帮”从历史的浪潮中走来,最终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解读这座“世界超市”的精神密码,可以更好地读懂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座“走市场路”前行的城市——“在这里,你有多大能力就能游多远”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历史不会遗忘谢高华。他的离去,引发了无数人的追思。

这其中就包括义乌一位名叫冯爱倩的老人。一个“摆摊妇女当面责问县委书记”的故事,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注脚。

冯爱倩是义乌市场001号营业执照的拥有者。她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义乌还是“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贫困县。

1982年,40岁的冯爱倩为寻找生路,偷偷摸摸地在县城摆地摊,顶着投机倒把的罪名,“抓了罚、罚了抓”。想不通的冯爱倩将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县委门口,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

谢高华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出发,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果断决策开放第一代市场,支持农民经商。这一决策催生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在一些人看来,坐拥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人拥有天时地利,几乎可以“躺”在市场上赚钱。被称为“无中生有”“莫名其妙”式发展的义乌,当真是得上天眷顾的地方吗?

“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绝不是自上而下‘允许出来的,而是鸡毛换糖的农民群体的伟大创造。”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说,发展市场的道路,是万千义乌百姓的自主选择。

“义乌就是市场的海洋,你有多大能力就能游多远。”商人朱悦来1998年从卖帐篷起家,到义乌创业20年,如今他已经拥有一家有自主品牌、研发团队的知名户外用品企业。

义乌的发展轨迹带来很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义乌有坚韧无畏的草根创业者,也有尊重规律一心为民的执政者。

当年小小的马路市场,如今已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截至2019年9月底,义乌市场主体总数已突破53万户,是全国县域范围内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结构最宽、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座“吃改革饭”长大的城市——“鸡蛋从内部打破,出来的才是新生命”

2013年前,距义乌139公里的杭州,阿里巴巴和其代表的电商新贸易模式曾被认为是义乌市场遭遇的“最大危机”。有舆论认为,电子商务是传统批发市场的“终结者”,“世界超市”终将走上消亡之路。加上彼时国际贸易还未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欧美传统市场低迷;随着省外市场的兴起,义乌遭遇的竞争和分流效应比较明显。

义乌市场路在何方?

“鸡蛋从外部打破与从内部打破,有什么区别?从外部打破,流出来的是蛋白和蛋黄,而从内部打破,出来的是新生命。”曾任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郑宇民用形象的比喻谈义乌的这场“自我革命”。

2013年下半年,一场“‘鸡毛换糖再出发”解放思想大讨论在义乌全市展开。讨论聚焦在两个点上:即精神上要重新树立“鸡毛换糖”的奋斗精神,行动上要用实干和创新来落实讨论成果。

在外界还在争议电子商务对传统市场是“更迭还是互补”的时候,义乌已经决定将电子商务作为市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喊出全力推进“电商换市”的口号。

当地的义乌工商学院于2009年率先开设网络创业班,引导学生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外界夸张地用“背着书包入学,开着宝马毕业”来形容这所神奇的院校。

租一套房子,买一台电脑,引一根网线,接入财富之路。距离学校咫尺之遥的青岩刘村,在册人口1700多人,聚集了2.5万多名电商从业者,年销售额近50亿元,被誉为“中国网店第一村”。

在义乌,类似的淘宝村已超过100个,数量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靠“吃改革饭”长大的义乌始终立在潮头,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的改革试点任务。

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也是浙江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

2019年1月4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赋予省级权限范围内改革开放最大自主权,吹响了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

一座“念开放经”包容的城市——“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

30多年前,一名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出现在义乌,足以引起县城老百姓的围观。30多年后,义乌每年签证超过180天的常驻外商就有1.5万人,每年到此采购的外商超过55万人次。

数千年前,这些外国人的先辈见证了中国人沿着古丝绸之路前往中东、欧洲谋求商机。如今,他们沿着新丝绸之路来到义乌,在这里寻找财富、生活和梦想。

“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义乌人时常会向客人说起这句著名谚语,显示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外国商人云集义乌的今天,又为这句谚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4年,斯迪卡刚来义乌时还不会说一句中文,学习两个月后,他已经可以帮助老家的父母来义乌市场看货、比价和下订单了。

在义乌,有无数和斯迪卡一样的追梦人。在这些外国人眼中,义乌遍地充满了机会。这里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平台。这里汇聚了7万多个商铺,210多万种商品出口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6年前,伊朗人哈米也同样怀揣梦想来到义乌做丝巾生意。哈米居住的鸡鸣山社区被誉为“联合国社区”,这里近一半的常住居民是外国人。不同文化风俗、各色异国元素交织,是这座浙中小城国际化的一个缩影。2007年,哈米和中国籍妻子成立了义乌市首家由外商创办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

2014年11月,一条跨国铁路班列的开通,让哈米这些外国商人感到兴奋。这条全世界运输旅程最长的货运班列,一头连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一头连着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西班牙马德里。

“义新欧”中欧班列既是义乌对外开放“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也是义乌新商人的梦想延续。

历史上,駝队是活跃在丝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列车飞驰的轰鸣声,代替了响彻千年的声声驼铃。

截至目前,由义乌始发的中欧班列已增加到11条线路,辐射欧亚大陆3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丝路沿线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全覆盖。越跑越快的中欧班列已成为义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也正在以进取的姿态和日新月异的面貌,继续着开放发展、融入全球市场的生动实践。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小商品义乌班列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展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汉新欧”班列再扩容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小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