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兴产业惊涛拍岸

2020-02-10 03:58刘彦华
小康 2020年3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风电海洋

刘彦华

靠海兴海 目前天津已锁定发展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服务、海洋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

年底的天津海边,寒风刺骨,然而,矗立在滨海新区东侧海面上的一台台海上风力发电机却正在迎着海风全速运转。据悉,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天津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南港海上风电场一期,由18台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于2018年7月正式并网发电,可提供1.8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约等于8万户居民年用电总和,年节约标准煤6.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量达19.2万吨。

海洋新兴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这只是一个缩影。《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大关,达到8.3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2018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3.7个百分点。

海上风电 未来可期

同比增长12.8%,海洋电力业成为海洋新兴产业中的耀眼明珠。

为了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倡导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能源正在向低碳化、无碳化的发展模式转型,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23.8%。可再生能源在未来非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将快速上升,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能源,其中风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力军”,而海上风电将成为未来风电市场的发展重心。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2019年12月6日,“2019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会长、原国家海洋局纪委书记、党组成员周茂平致辞时介绍称,最新发布的《中国海洋工程年报》统计,2018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数量达到436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5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440万千瓦,我国并网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英国、德国。并且,在海上风电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经有一批风电企业具备生产适应我国沿海复杂海洋环境的5兆瓦以上大容量机组,并且已成功安装;在勘察设计方面,我国已经有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在风电一体化设计及优化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具备提供全周期技术服务的能力;在施工方面,我国2018年已建成并网海上风电装机数量436台,其中最大单机容量机组功率达到8兆瓦。“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阶段,将对我国能源结构向安全、清洁、高效转型起到推动作用。”

“无论是增量替代,还是绿色替代,都可以看到空间巨大,我们要充分认识海上风能资源利用对风电产业链以及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对产能的健康循环、海洋的新业态以及海洋风能和海域资源更广泛、更高效利用,包括改善海洋生物生境和附加养殖功能等充满自信。”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毕亚雄对此深有感触,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海上风电技术进一步可期,风电空间与更高替代率、经济性有广阔前景,“虽然有挑战,但是我们要有自信。”

挑战,目前业界讨论最多的就是价格竞争。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将海上风电标杆上网价格改为指导价,2019年符合规划、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新核准近海风电指导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8元。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将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价格,并且上网价格不得高于指导价。随后,广东、福建、浙江等多省份2019年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办法的试行方案或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降本将是海上风电行业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海上风电装机量领跑全球的英国近期发布的第三轮海上风电项目中标电价比2017年的第二轮下降了约30%,对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虽然由于“对于2018年底前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这一政策规定,近两年,我国海上风电的“抢装潮”仍将持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项目平均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但是业界普遍预计2022年以后海上风电电力供应平准化成本可能快速下降,留给业界的时间并不多。

海洋制药 砥砺前行

深海鱼油可以生产降压药,鲨鱼软骨素可以开发抗肿瘤药物,虾壳、蟹壳等可以变身为氨基葡萄糖……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不仅是人类所需的优质食物和能源资源生产地,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蓝色药库。它特殊的环境孕育了结构奇特、活性多样的活性海洋天然产物,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堅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将开发、利用海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安全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重点发展药物酶、工具酶、工业用酶、饲料用酶等海洋特色酶制剂产品,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制品,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以及海洋功能食品;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新型功能纺织材料、药用辅料、生物纤维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生物防腐材料等海洋生物材料;在具备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优势和生物产业发展基础的城市,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战略联盟。

为此,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强强联合、技术共享、协同发展,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的开展提供多方面支持。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紧抓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海洋医药的研发。

如今,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取得了一批喜人成果,并在世界崭露头角:广东医科大学副教授张华课题组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了一种怡莱霉素,有望制出新型抗三阴乳腺癌药物;廉江籍军队转业的医药学技术干部莫水晶,从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活性成分,通过科技创新,将体液检测检查病源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填补了国内常规病原学微生物培养无法检测部分无菌血症的技术空白;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耿美玉率领的团队坚持22年,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与上海绿谷制药的接续努力下,成功研发了一款名为“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的原创新药,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目前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不过,向海求药并不容易。一方面,相比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在国外,开发一个新药一般需要耗资十几亿美元;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医药还是个高风险产业,新药的研发时间非常长,一般需要十几年,从天然产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再到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新药“夭折”,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成果转化数量较少。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个创新药,其中海洋创新药只有13个。

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还有一个短板,就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还是由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一些具备转化前景的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的工程化研究和中试实验等产业化前期研究而迟迟不能实现转化。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风电海洋
海洋生物动起来
海洋生物
重齿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