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对我国来说,作为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疆域和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发展海洋事业大有可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员会长七次会议上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的报告》称,“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潮流,关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19年海博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为8.3万亿元,比2011年名义增长83.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保持稳定,2011年至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9%以上,2018年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海洋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共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共建海洋生态文明;坚持合作共赢,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
发展海洋经济已是国家战略,拥有天然海洋资源的各地市都勇立潮头,奋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我国沿海城市众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无论是广东、浙江还是山东等沿海大省,各沿海城市在发展城市海洋经济都不遗余力,各显神通擦亮蓝色经济金字招牌。2019年4月11日,自然资源部《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正式公布。据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916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据测算,201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84万人。
珠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24.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7个海岛……作为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向海而生、走向大海,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是珠海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2019年7月16日,江苏海州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云洲智能的创始人张云飞说:“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征服不了火星,但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征服大海,通过技术创新来变革人类开发海洋的传统模式,打造智慧海洋,服务于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最终世界将进入水上智能时代。”
为进一步把珠海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率先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珠海近年来动作频频,培育和引进了云洲智能、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等科技企业,并于2018年12月成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加快聚合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湛江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奠定了湛江港在我国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主枢纽港和唯一的亿吨大港地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三大经济圈”有一块小小的交集区域,广东省湛江市恰好位于此处。
湛江发展海洋经济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湛江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带动下,湛江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涵盖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水利用、海洋油气、海洋旅游的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战略选择 作为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向海而生、走向大海,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是珠海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顺利推进,湛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湛江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从2016年的125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446亿元,增长15.2%;海洋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6.7%。海洋经济总量排行在广东省地级市继续名列首位。2017年,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601亿元,占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湛江市GDP的11.5%以上。湛江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蓝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管辖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拥有港口区位、海岛岸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旅游五大基础优势。2017年,宁波从全国13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据当地居民介绍,40年前的宁波仅仅是浙江沿海的小城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發展,原来以传统渔业为主的海洋经济逐渐向包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工业等领域全面发展。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建义曾公开表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704.5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14.44%,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422.27亿元,其海洋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各地市中居于领先水平。
近年来,宁波在不断培育海洋经济行业龙头企业,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转杯为主导。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对宁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青岛也不例外。对于青岛而言,海洋是其特色和优势。青岛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海岛120个,海湾49个,滩涂面积331平方公里。
2018年,光明日报调研组曾在青岛调研中了解到,自2009年青岛市开始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目前建成了11处海洋牧场区,总面积5890公顷,共投放礁体222万空方,其中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市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修复,主要经济渔业品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海洋牧场已发展成兼具生态修复、生物资源养护、海水增养殖等功能的新兴产业模式。
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公司总经理陈刚说,公司通过人为介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生物自然繁殖,2万多亩海洋牧场的生态循环良好,鱼类越来越多。据了解,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青岛全市共投入1.8亿多元,在胶州湾、鳌山湾、崂山湾等海域,重点放流对虾、三疣梭子蟹、梭鱼等优势水产苗种,累计放流苗种103亿单元。
从八大关到崂山,从西海岸到鳌山湾,调研组深切感受到,海洋经济的大潮中奔涌着蓝色基因、蓝色动能,海洋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2017年,青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万多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
“2011年至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从105.4增长到131.3,年均增长3.5%,其中2018年增长3.2%。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从2011年的47.2%提高到58.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2018年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2018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3.7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何广顺介绍,2018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比2011年增长了2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2011年增长近90%,专利授权数是2011年的3.5倍。“在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一批高科技含量工程、产品和装备陆续投入使用。”
2018年12月,广东省成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加快聚合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是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采用广州、珠海、湛江市同步建设推进的模式,以服务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為使命。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将按照“1+N”模式做强核心,加强协同,实行开放的共享机制,建设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海洋科学研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集成技术创新中心、“海洋+”海洋工程产业化园区、海洋战略智库和大型海洋研究公共平台,努力解决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灾害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产业、战略问题。科研力量与企业加速融合的背后,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正在珠海不断升级和完善。而这一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之所以能“立”起来的基础,正是珠海齐备的海洋经济产业基础。
在青岛的崂山北麓,鳌山湾畔,有一片443平方公里的海陆空间,这里便是被称为“中国海洋科创大脑”的青岛蓝谷。自2012年成立以来,蓝谷以建设“世界海洋科创中心”为目标,积累了丰厚的“海洋家底”,成为青岛海洋科研创新的重要引擎。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岳国峰介绍,目前蓝谷已落户“国字号”科研机构17家、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22家、科研创新平台44个,超过2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引进各类海洋人才4500余人。
截至2018年底,深圳已建成海洋产业相关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4个,还积极引进中船重工、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在深圳设立海洋科研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已挂牌成立。
为了发展海洋经济,深圳还规划实施 “十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院、一个全球海洋智库、一个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一个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一个以“中国海工”为代表海洋标杆企业、一家海洋开发银行、一支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一个国际海事法院和一个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深圳市海洋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优势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深圳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2327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三个优势领域生产总值占比约65.1%,以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占比约为23%。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多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其总量已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是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不足、开发方式粗放、协调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三个方面。”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说,科技创新不足制约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