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噪音烦扰不利于身体健康,但人们很少会将其与心血管疾病联系在一起,科学家对于噪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一直也不甚了解。美国一研究小组最新研究证明,长期暴露于噪音会导致炎症、血管损伤和心脏病。他们近日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与压力相关的大脑中枢,尤其是杏仁核,可能是噪声触发并导致疾病变化的渠道。
在该项研究中,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使用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研究了498名成年人的大脑和动脉,并对他们进行了5年的随访,以了解较高噪音暴露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在医学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通常缩写为“MACE”,主要包括心肌梗死、严重胸痛、中风、心力衰竭等。
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4年的时间里,498名受试者中有40名经历过MACE。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较高的噪音暴露与MACE密切相关,环境噪声每增加5分贝,心脏病、中风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会增加34%。即使考虑到心血管疾病的其他潜在风险因素,噪声水平和MACE之间的关联仍然很强。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确认了将噪音与人类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较高的噪声暴露水平会导致杏仁核代谢活性及动脉炎症的增加,而动脉炎症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的始动因素和早期表现。
研究人员表示,人们应该重视居所处于噪音环境所带来的风险,那些可能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应小心。而他们新发现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则值得在未来更广泛人群中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估。
美国神经科学学会期刊《神经科学杂志》近日刊发的一项小鼠模型研究表明,一种保护性蛋白水平降低,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进而造成小鼠神经元网络活动异常,而通过饮食干预手段补充酮酯,则有助于恢复该蛋白水平,抑制小鼠神经网络活跃度,并降低死亡率。
线粒体功能受损和神经网络活动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早期事件,但线粒体的改变是如何导致神经元回路异常活动的,目前尚不清楚。此次,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研究,检查了线粒体去乙酰化酶3(SIRT3)——一种维持线粒体功能并保护神经元的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降低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SIRT3水平。他们发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SIRT3单倍剂量不足的小鼠,其大脑皮层中的GABA能神经元丧失得更严重,它们的神经网络更易过度兴奋,癫痫发作更为剧烈,死亡率也更高。但在给这些小鼠喂食了富含酮酯的食物后,它们的SIRT3水平会有所上升,癫痫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死亡率也有所降低。
研究人员指出,GABA能神经元在抑制大脑神经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SIRT3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对该神经元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SIRT3水平降低,会加重阿尔茨海默病小鼠GABA能神经元的丧失,导致其神经网络过度兴奋,而通过摄入富含酮酯食品增加SIRT3水平,则可能是保护GABA能神经元并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一种有效干预手段。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命医科学研究中心和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超长寿者(110岁以上)的血液中携带很多“CD4阳性杀伤性T细胞”。这一发现有助理解免疫与衰老和长寿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预防免疫性衰老、延长健康寿命作出贡献。
此次,研究团队直接采集了7名110岁以上的超长寿者和5名50~80岁老人的血液,从细胞水平解析了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构成。结果发现,与50~80岁的人相比,在超长寿者的血液中,相当于免疫系统指挥塔的T细胞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通常只少量存在的CD4阳性杀伤性T细胞,在超长寿者血液中的存在比例很高。另外,团队还发现,具备特定类型受体的T细胞发生了克隆性增殖。
T细胞主要有两种亚型,分别是帮助其他免疫细胞的“CD4阳性辅助T细胞”和杀死癌细胞等的“CD8阳性杀伤性T细胞”。而本次研究发现,超长寿者携带的杀伤性T细胞不仅有普通的CD8阳性杀伤性T细胞,还包含大量人类血液中本应很少存在的“CD4阳性杀伤性T细胞”。另外,对其他研究团队公开的20~70多岁人群的血液数据进行分析也发现,具备这种特征的T细胞非常少,所以CD4阳性杀伤性T细胞在超长寿者体内呈特异性增加。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合成一种新型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取得国家专利。
据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洪凯教授介绍,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元凶”之一,人类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它不易被胃酸杀灭,目前通常使用抗生素对付幽门螺杆菌,但长期使用会使菌株出现耐药性,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我们的思路是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以减少抗生素使用。”毕洪凯说,课题组合成了一种亚麻酸锌小分子化合物,目前,这种化合物经过体内体外抑菌效果、胃黏膜组织病理修复、炎症因子调控、细胞和脏器损伤评价等研究,发现其能够有选择地杀灭幽门螺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具备研发潜力。
近日,俄罗斯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开发出一种借助混合辐射和荧光的方法,可治疗口腔白斑。
荧光诊断和光动力疗法为:在纱布团添加感光物质的溶液,敷在肿瘤部位2~3个小时,然后,利用混合辐射(来自于短波强力光脉冲和柔和红色发光二极管)影响机体病变部分,导致溶解在机体组织内的氧气活化,转入新的分子状态,拥有强氧化性,开始破坏病理学组织的细胞。此外,这种氧气还为激活免疫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利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口腔白斑已经证明有效,有助于保存器官,在700多名患者身上得到了验证。”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激光微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教研室代主任维克托·洛谢诺夫说,新技术还可用于预防肿瘤恶变。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完善对病变组织施加激光影响的最佳技术方法,这有助于及时改变治疗战术,避免对器官辐射过度或者辐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