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形象承载的弥赛亚意识

2020-02-10 04:00刘娜
参花(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救赎

摘要:俄罗斯多数文学作品受宗教文化影响,弥赛亚意识是其重要的文化基因。《当代英雄》刻画了一位具有弥赛亚意识的毕巧林,他孤独、执拗地进行着自我反抗,在救赎自我、拯救社会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关键词:弥赛亚意识 救赎 宿命论

弥赛亚一词包含着强烈的拯救意识。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弥赛亚意识裹挟着经济、政治、文化一起融入俄国人民的民族思想中,从中升华出毕巧林这样的一个拯救者的形象。他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我拯救,另一方面要拯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但拯救者身份的双重职能要求在现实社会的挤压下陷入虚无的境地。

一、自我反抗中的弥赛亚意识

“长期忍苦的故国——俄罗斯人民的国土。”这是屠格涅夫对生养他的土地作出的最真实的评价。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毕巧林,用苦难和反思打造出自我反抗的两把利器,勇敢面对生活。

毕巧林无畏苦难甚至渴望苦难,他要用苦难证明自己良知的存在。毕巧林十分喜欢狩猎,原因就是他希望自己时刻处于危难之中,从而安抚自己躁动的心。苦难成了他摆脱寻常生活的一种手段,他要将自己的肉体弄得疲惫不堪,用肉体的痛苦来换取心灵上的些许慰藉。“我要到美洲,到阿拉伯,到印度去,说不定我会在什么地方死在半路上!至少我相信,由于暴风的冲击和泥泞道路的折磨,这种最后的安慰才不会很快地消失。”毕巧林要在奔向遥远、被放逐的国土过程中承担苦难,实现心灵的救赎。

德国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毕巧林将人性本质的自我分裂清晰地呈现。从维拉到梅丽公爵小姐,再到贝拉,他將不同类型的女孩视为物品,明确自己的使用权和所属权,要求对方心灵臣服。他在欲望的驱使下成了一个恣意妄为的利己者。但另一方面,他又这样描述自己:“我只知道,如果我造成了别人的不幸,那我自己也并不比别人幸福。”毕巧林是善良的。当自己胜利的果实建立在一个个妙龄少女芳心破碎的基础上,伤害他人的不安会加倍摧残着他那颗柔软且苦痛的心。毕巧林深刻地剖析着自己灵魂中这场善与恶的角逐赛,在反思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反思中获得心灵救赎。

二、毕巧林:被排挤的弥赛亚化身

“‘当代英雄确实是肖像,但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而是一代人,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毕巧林是一个时代孤独斗士的群体肖像。他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阶层中一群思考的“芦苇们”,他们反对封建专制的压制,渴望自由,同情普通的民众,想要拯救民众,变革社会。这种拯救民族、国家的大爱却被现实折断了双翼。

“我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一个人了解我。”这是毕巧林这个群体的哭泣,哭诉追求自由、仁爱的心被拘束在无助的现实之中。一方面,就像毕巧林和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再次相遇的场景展现的那样,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希望和毕巧林来一次久别的拥抱,拥抱可以使两颗心靠得更近,借此展现跨越身份的友谊的浓烈。但是毕巧林只是伸出他冰冷的手,轻轻地握了一下。这个微小的举动也暗示毕巧林很难走入下层民众之中,他们注定得不到向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这类普通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毕巧林痛恨自己所在的贵族阶层,痛恨这个阶层的人可以“毫无代价地享受”其他人“煞费苦心去追求的那些好处”,就这样毕巧林们陷入了他们自身的窘境。在孤立无援中,毕巧林们悲痛地嘶喊:“没有一个人爱护我,大家都侮辱我。”毕巧林们成了这个时代最为苦闷的人,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物。

三、宿命论:弥赛亚意识的延续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莱蒙托夫的创作很显然受到宿命论的影响。毕巧林在救赎过程中深感无力与绝望,并最终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宿命论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救赎在精神层面上的延续。

在《宿命论者》中,毕巧林先是试图反抗命运。他和符里奇打赌,想要证明一个人可以支配自己的生命。“然而,不管他怎样冷静,我却觉得我在他那张苍白的脸上看出了死的阴影。”不相信宿命的毕巧林当场预言了符里奇的死亡,尽管赌局输了,但当晚符里奇被醉酒的哥萨克砍死在黑夜的街头却验证了他的非理性预言。摆在眼前的证据使得毕巧林开始相信宿命论的存在,甚至萌生出“我想像符里奇一样想试试命运”的想法。此后毕巧林成了一个真正的宿命论者。

宿命论成了毕巧林走出人生苦闷的突破点。“就我来说,即使前途吉凶未卜,我也总是勇往直前,因为除死无大事,谁也免不了一死。”人世间的路千万条,可最终都会汇入死亡的深谷,毕巧林看破生死命数并从中生发出伟大的力量,变得英勇无畏。这无疑也是莱蒙托夫的一种希冀,希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予人们精神支撑,让其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劈开沙皇俄国专制的囚笼,获得灵魂上的救赎。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将经验世界与超经验世界并置呈现,展现了一个才华愈加出众、悲剧性愈加明显的时代英雄,引发人们对俄国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作者简介:刘娜,女,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西方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救赎
论美国电影中的癫狂之美
《等待戈多》,人性断裂的精神现实与救赎
失眠的人是可耻的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宿命论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南锣鼓巷的“救赎”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