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桂莲,胡小红,郭红波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广西 柳州,545002)
术后咽喉痛(POST)是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常见的气道并发症,主要是在气管插管的操作过程中气道黏膜受到刺激、损伤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咽喉部红肿充血、疼痛,伴有声音嘶哑和咽部异物感,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梗阻和咽喉部肉芽肿的发生[1]。POST既让患者感觉不适,又影响患者进食,甚至造成致命的伤害[2],以致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影响患者的住院满意度[3]。据临床报道,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有30%~70%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POST[4]。随着全麻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广泛应用,POST已成为术后患者重要的主诉之一,如何有效解决POST的问题,是医患双方关注与重视的焦点。因此,本文将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学对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痛的护理干预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痛的治疗护理提供参考,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现代医学对POST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干预、综合护理干预。
雾化吸入治疗是用特制的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微粒或雾滴,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及肺泡中,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缓解POST的护理干预措施。白玲等[5]将200例妇科腹腔镜气管插管全麻术后的患者均等分为四组,A组(呋塞米)、B组 (布地奈德)、C组(氨溴索)、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雾化吸入相应的药物。结果发现,气管插管术后即刻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呋塞米、氨溴索对术后咽喉疼痛、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均有确切的疗效。苏华凤等[6]对50例经鼻气管内插管的口腔全麻术后患者使用雾化疗法,实验组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0.9%氯化钠注射液5 mL,以10 L/min的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15 min,每天2次,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患者术后当天、第1、2、3天咽喉疼痛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咽痛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代书沁等[7]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联合对55例甲状腺全麻术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干预,观察患者术后 VDS 评分和术后24 h咽部异物感评价,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咽痛及咽部异物感显著降低。刘斌等[8]对全麻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的20例患者使用bFGF 35000 IU+生理盐水20 mL进行雾化干预,1次/d,每次20 min/次,连续干预3 d,记录患者术后12 h咽痛发生情况及咽痛(吞咽时)12 h、24 h、48 h、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发现bFGF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及咽痛程度。
目前临床上干预POST的常用药物大致有局麻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常用的给药方式多为局部用药和静脉用药。
1.2.1 局部用药:丁卡因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常用黏膜表面麻醉剂,对呼吸道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减少呼吸道症状的发生。在气管插管前将丁卡因胶浆涂于气管导管套囊部,可减少气管插管过程中对气道的刺激,从而减轻拔管后声嘶、咽喉痛的症状[9]。但本药不良反应明显,可致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氯胺酮主要是通过阻断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的传入信号,达到镇痛作用,临床上通常采用喉部喷雾和漱口两种方式防治POST。郑建字[10]将240例全麻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倍他米松喷喉,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喷喉,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拔管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发生率29.16%(对照组54.17%),咳嗽发生率30.00%(对照组55.83%)均低于对照组。也有研究表明,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后使用氯胺酮漱口可有效预防POST的发生[11]。
1.2.2 静脉用药:静脉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可抑制脑干或呼吸道神经肽的释放,降低呼吸道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有防治POST的作用[1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创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水肿,减少疼痛反应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刘晓荣等[13]于气管插管后将帕瑞昔布钠联合氢化泼尼松静脉注射,观察记录拔管后1 h、6 h、12 h、24 h POST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发现帕瑞昔布钠联合氢化泼尼松能有效降低POST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且安全性高。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毛细血管的扩张及白细胞的浸润和吞噬,减轻渗出和水肿,起到抗炎和止痛的作用[14-16]。有研究[16]表明,预防性的使用地塞米松可使气管插管拔管后1h内 POST的发生率降低30%,有效性达60%。使用糖皮质激素虽然可减少POST的严重程度,但同时也抑制了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17]。右美托咪定是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及抗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有研究显示,术中静脉滴注小剂量的右美托咪定[18],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0.6 ug/kg的右美托咪啶静脉泵入[19],可有效防治POST。
综合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程序系统化,以确保护理质量。李妮[20]将气管插管全麻术后的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术前指导患者取半卧位的呼吸训练,进入手术室后护士指导其用口泰漱口液15 mL×3次含漱和口腔振动鼓漱,气管插管前30 min予预防性雾化吸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实验组咽喉痛(P<0.05)及声音嘶哑(P<0.05)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术后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陈丽菁等[21]采用集束化护理预防咽喉部疼痛:气管插管前予雾化吸入15 mg氨溴索+10 mL生理盐水,气管导管前端涂抹适量的利多卡因凝胶,拔管前吸入纯氧2~5 min,拔管后予氧流量4~5 L/min的面罩供氧,术后早期饮水,雾化吸入15 mg氨溴索+10 mL生理盐水,2次/d。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对气管插管术后咽喉部疼痛发生率、肿胀程度、疼痛评分均能有效降低。郭敏等[22]将60例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预见性护理及生理盐水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联合甘草流浸膏口服:入院即日予呼吸、咳嗽训练等,术前2天(睡前、餐前后)给予益口液30 mL漱口,术日麻醉诱导前20 min给予甘草流浸膏5 mL口服并在口腔内保留分钟后咽下,术毕拔管后予甘草流浸膏5 mL温水化开后服用,3次/d,观察患者术后 1 h、6 h、24 h咽喉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预防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80.0%。可见预见性护理联合甘草流浸膏口服,能有效减少术后咽喉痛的发生,减轻POST的症状,预防效果理想。曹芳敏等[23]对气管插管全麻后咽喉部不适患者实施辩证护理,包括情志护理、膳食指导、疼痛护理(穴位按摩、艾灸干预、音乐疗法、放松疗法及运动疗法等),研究表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加快术后康复。倪益益等[24]对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早期即给予饮水,每30 min饮水5 mL,6 h后如无呕吐按需适量饮水,观察患者术后清醒1 h、2 h、6 h、12 h、24 h咽喉黏膜红肿、疼痛发生率及分级程度。结果发现患者清醒后早期饮水可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症状,有效减轻咽喉黏膜红肿及疼痛感,提高术后的舒适度,满足患者人性化护理的需求。
关于咽喉疾病治疗,针刺治疗《内经》中有记载,针刺为主要治法。针刺镇痛是一种特色中医疗法,通过舒筋活络、平和阴阳等达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作用。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取大椎、合谷、少商、商阳等穴位点刺放血,可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对咽喉肿痛有较好的疗效[25]。有研究表明,针刺穴位不但能发挥镇痛作用,还可以增加刺激部位组织的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26];针刺还可以通过增加脑内具有镇痛作用的递质(脑内吗啡样物质、5-羟色胺、乙酰胆碱),减少拮抗镇痛作用的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达到镇痛效应[27]。
刘竹英等[28]对100例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痛患者使用以菜萸粉、薄荷粉为主药配制的润喉止痛膏,贴敷于天突、内关、涌泉等穴位,1次/d,持续3 d,取得满意疗效。牛彩丽等[29]在雾化吸入基础上加用红外线贴贴敷天突穴治疗POST,每次贴敷4 h,1次/d。结果显示,患者术后48 h、72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明显改善,证实天突穴贴敷红外线贴对POST有治疗意义。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内一些成分具有抗炎和镇咳作用。Honarmand等[30]研究表明,术前含漱甘草漱口液对预防拔管后咽喉痛和咳嗽最有效。麻睿骏等[31]于麻醉前30 min给予患者舌下含化甘草片,入手术室前清水漱口,结果发现,预防性舌下含化甘草片对术后咽喉痛的发生和疼痛程度有减轻作用。李文娟等[32]用甘草流浸膏在患者麻醉诱导前30分钟予口服5 ml,拔管后6 h予5 ml温水化开后含服,每日3 次,预防POST有效率达 92.0%。梁家柱等[33]对椎前路手术后咽痛患者使用清咽滴丸含服,每次5丸,每天2次,可有效改善咽痛症状。
谭惠莲等[34]对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50例患者,于术后6 h开始服用30%的罗汉果煎剂,30~50 mL/次,3次/d,共服用48 h。分别于术后2 h、12 h、24 h、48 h对患者进行咽痛、声嘶程度评分。结果证实罗汉果煎剂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疼痛、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等咽部不适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POST目前已成为影响术后医疗质量、优质护理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之一[35]。选择合适气管导管、轻柔、规范的插拔管及吸痰操作、严密监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等可降低POST的发生。目前常规使用的药物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治疗虽然可有效缓解POST,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方式存在较大副作用,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真菌感染、胃黏膜损伤等,而雾化吸入易诱发呛咳无疑增加了患者切口疼痛,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传统的中医干预既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咽痛不适,又可减少患者使用镇痛药、激素、雾化治疗等副作用,且中药价格低廉、实用性强。因此对中医外治法在POST 患者的应用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是临床工作者今后应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