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护理在优抚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

2020-02-10 19:15:28徐建丽冯春霞戴明娣张玉梅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居家出院家属

徐建丽,冯春霞,戴明娣,张玉梅,马 利,肖 燕

(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 1.精神康复科;2.护理部;3.康复科,江苏 扬州,225003)

优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由于受到病情、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长期滞留医院[1- 2]。通常在春节前后,部分患者家属能够前来办理适应性出院,让患者回家居住。尽管每一位患者及家属在办理手续前均接受过常规宣教,但患者回家后执行力低,病情复发率较高,治疗难度大。精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精确表型分析或表型深分析,在适当的时间针对合适的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实践,而非无差异化简单流程式护理模式,在慢病与康复等领域应用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3-5]。本研究尝试将这一护理理念应用于患者居家生活这一特定时段的管理中,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康复科能短期居家生活的优抚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80名。纳入标准:①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医师开具适应性出院医嘱;②病程>10年;③年龄35~70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智力正常,能正常沟通,有多次适应性出院经历;⑤家属智力正常,有一定文化程度,沟通无障碍,可正常使用手机。排除标准:①智力障碍、严重躯体疾病及因严重衰退影响正常交流的患者;②家属无手机;③拒绝参与此项研究。脱落标准:拒绝配合完成回访的。所有参与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选定6、12、13病区43例患者为干预组,5、8、17病区37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因拒绝配合完成回访要求退出1例,干预组全部完成研究。干预组43例,平均年龄(54.59 ±7.52)岁,平均病程(19.19±8.73)年,平均教育年限(6.17±3.25)年;对照组36例,平均年龄(52.18±8.32)岁,平均病程(18.68±9.03)年,平均教育年限(6.29±3.58)。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准备阶段:成立延续精准护理小组:科护士长牵头,6、12、13病区护士长、办公室护士、带教老师及康复科3名精神科医生组成。组织学习精准医疗背景知识以及精准护理在我国慢病、康复等领域临床实施的现状,确保小组成员深刻理解精准医疗的内涵。通过循证结合临床经验,护理团队自制患者复发原因调查问卷。

1.2.2 实施阶段:2组均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责任护士给予对照组常规健康宣教、适应性出院前相关知识常规宣教以及院外电话格式化宣教。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居家期间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精准护理方案[6],并建立微信群,以便及时沟通反馈。具体措施:①院内由家属配合完成干预前患者的复发原因调查问卷。②根据调查结果拟定患者回家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与患者及家属一对一沟通确认问题,协商制定各自专属的居家护理方案,要求患者及家属承诺执行。③适应性出院当天加入微信群,结合微信、电话为患者提供适时的延续性服务。针对某些既往因药物不良反应如便秘导致停药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吃蔬菜,加强便秘知识宣教,指导患者练习肠道保健操,必要时给予酚酞等药物协助排便。针对可能出现口干等情况,除建议画着多饮水外,还可以建议尝试吃话梅以缓解口干。如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不需要吃药,则需要重点强调复发的危害。及时评估患者回家后的状况,患者离院3 d内确保回访到位,提醒家属做好监管。对可能因为脱药、减药引起复发的患者,责任护士及时电话核查所剩药物数量,掌握患者请假时间,及时通知返院,必要时提供快递寄药服务。针对存在不良生活习惯、饮酒史的患者,在患者回家后3 d内有效回访1次,了解患者依从性,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复发的诱因,及时提醒患者及其家属。针对存在敏感、缺乏自信、疾病羞耻感等不良心理的患者,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指导患者在自觉受到歧视、感到郁闷时通过深呼吸调整,或在第一时间和家属倾诉,寻求帮助。如明确患者存在家庭生态系统问题,例如缺乏知识、亲密性欠缺、无人看护、缺乏理解与包容等,在离院前应给予重点指导,要求家属能够复述居家管理重点,确保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的特征以及患者居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跟踪了解患者居家感受。对于家属缺乏责任心、不能尽到看护义务的情况,应联系当地优抚部门给予关注,必要时通知及时返院。

1.3 观察指标

1.3.1 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问卷,由10个条目构成,总分100分,采用5级评分,10分代表很满意,8分代表满意,6分代表一般,4分代表不满意,2分代表很不满意,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返院患者当日完成满意度调查,居家生活1个月未归者,由办公室护士通过电话或微信完成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

1.3.2 复发评价:采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BPRS)进行评定[7]。BPRS的复发项目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奇特动作和姿势、猜疑、幻觉、怪异的思维内容。复发标准:在5个复发项目中有2项≥4分或有1项≥5分即定义为复发[8]。由3名精神科医生对返院患者在3 d内进行评定,对居家生活1个月未归者由管床医生通过电话回访完成评定,对有复发倾向者立即进行返院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

干预组满意度调查评分(97.10±2.40)分,高于对照组的(90.50±4.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2组适应性出院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复发7(19.44%)例,干预组复发1(2.33%),2组适应性出院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精准护理模式是护理程序在居家生活患者中的拓展应用,能够确保护理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的[8]。通过问卷、沟通、对患者复发模式分析,了解患者居家生活情况,精准评估和明确特定阶段下患者潜在的护理问题与需求,定位差异性,护患共同明确定位干预目标[9]。此外,患者及家属提前了解干预时间、干预步骤、具体方案内容,可以确保配合、精准落实,为患者构建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在参与过程中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理解与支持[10]。

居家管理的患者因自行停药、减药、生活规律改变、自我管理能力差、家属疏于监管等因素影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了解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定位护理目标,提高护理效果,避免产生沟通不良,减少院外患者应激状态,充分利用药物管理、社会资源,提高家庭成员疾病认知与配合程度[11-12]。精准护理推动了护理从局限于被动执行到主动思考,促进护理人员定位患者差异,提升护士解决问题能力。精准护理下,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评估患者家庭状况,制定专属居家护理方案;患者出院后,协助患者家属监督、管理患者等,利用信息平台的及时、高效、便捷的优势,克服因宣教形式化而干扰患者专注力[13],精准提供定向护理服务,例如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技巧、遭遇歧视时自我应对、药物妥善管理、复诊提醒、家庭教育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精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专科护理服务水平,减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对社会以及家庭带来的负担,值得借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居家出院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居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甘肃科技(2020年20期)2020-04-13 00:30:58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