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创新型理论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经十九大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都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在内的内容丰富、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自习近平在2018 年5 月18 日至19 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全面阐述和正式确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个重要概念以来,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的研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本文认为,只有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理论学说、生态经济理论学说、生态文化理论学说、生态安全理论学说、生态公正理论学说、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等维度着眼,才能全面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基础上,从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建设的战略高度对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阐发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学说,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思考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 是新时代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参与全球生态合作治理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出鲜明的政治色彩, 是从将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联姻的生态政治理论学说角度和生态执政理念高度阐述生态文明问题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了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生态政治理论学说高度,要求从讲政治、讲民生的战略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多次强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P5),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意所向,又是民生所求。习近平说:“我国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用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严重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响强烈。 ”“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 ”[1](P4)对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 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1](P86)习近平将生态矛盾、生态风险、生态危机、生态安全等问题与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根本利益、 长远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是从生态政治化、 政治生态化的生态与政治相互结合、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最大的特色就是鲜明的政治性, 这个鲜明的政治性就是在执政理念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始终把为人民执政、 依靠人民执政作为执政党用以规范和指导整个执政实践的主要原则、 价值导向、 根本遵循,作为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指引, 从中体现出执政党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强烈政治责任、 政治使命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态度、执政行为和执政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既是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综合性反映,又受执政环境的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环境是多样而复杂的,是一个包括了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执政环境系统。其中,构成执政环境之重要因素的生态环境是执政不可或缺、 不可丝毫忽视的重大自然基础。 生态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成为影响执政过程始终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变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体现的生态政治理论学说的价值诉求,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政治高度,作为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 体现出执政党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过程中,同时坚持将生态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生态执政理念, 并将其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融合在一起,作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就要把注意力落实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既讲温饱又讲环保”、“既要小康又要健康” 的民生实事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将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生态问题当作重大政治问题和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加以解决, 显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用实际行动讲政治,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中促进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生态政治学说的基本价值诉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将生态问题与经济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认识的生态经济学说的浓厚色彩, 突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间的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所面对的一个重大态势就是国内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的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按照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变革和绿色转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时代生态经济理论学说的维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最为根本之处探寻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之道。 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1](P25)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得失。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P9)他运用生态经济学说, 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以及解决的基本对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新时代生态经济理论学说的维度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作出的贡献, 就在于破解了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认识上将其当作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的僵化思维,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关系上确立了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互动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提出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习近平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 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2]
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生态经济理论学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3]的重要思想。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那里,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唯物史观不是生产力观,没有脱离生态环境片面地强调生产力, 而是提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 即有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性生产力和不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破坏性生产力, 即将生产力区分为绿色生产力和非绿色生产力。 马克思严厉批判了忽视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而片面地追求生产力发展的资本逻辑,提出必须警惕生产力“片面的发展”,防止生产力“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 ”[4]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系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能建立在资源环境遭到严重剥夺的基础上,而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要走以绿色发展推动永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5]习近平指出,一定要做到“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经济理论学说, 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与时俱进,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科学阐述,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出将生态问题提升到文化价值观层面分析阐述的生态文化理论学说, 表明了习近平对生态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大价值的高度重视, 也是执政党生态文化意识形成并达到生态文明自觉的重大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通过大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生态文化, 营造出帮助全党全社会牢固确立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神文化氛围,推动“四个全面”建设和促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满了丰厚的生态文化意蕴, 以生态文化理论学说的丰富内容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加以思考, 运用生态文化理论学说揭示出生态问题深层次是文化问题, 生态危机可以从文化价值观方面找到根源,发生生态危机的重大原因之一是,由非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引起,折射出严重的文化危机和人的危机。 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也在于要大力进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革命,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大力提升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新境界, 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深刻反映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主要内容的重要观点, 也成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观念指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从生态文化建设的高度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7]突出说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精神指引。
习近平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加上“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表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一种生态文化价值观,是将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生态伦理观等重大观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能体现出人们的生态认知、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情感、生态理性、生态权益等等内容的崭新而科学的先进理念,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生态文化价值观, 是在人类与自然发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中产生的,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物质生活、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好的政治生活、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好的生态宜居生活的向往相一致, 与需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先进的生态文化观念, 只有将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严格地培育和践行,才能达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8]习近平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1](P122)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1](P118)习近平提出要大力制约奢侈炫耀、 浪费无度的消费行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P116)习近平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他认为,节能减排做得如何就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检验。[1](P1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全民参与、制度保障等,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党政决策、企业生产、社会实践生活中,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化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外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先导性、 实践性的生态文化理论学说,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充满了生态安全的理论学说, 习近平将生态安全观作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一种新安全观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 阐述了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着力防范化解各类生态风险,夯实国家安全的生态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审美感、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安全理论学说, 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新情况下提出的重要观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安全这一全新的理论学说的丰富内容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针对我国因生态矛盾带来的生态风险和生态不安全状况, 以强烈的忧患意识、 责任意识、超前意识多次谈到生态安全问题,将生态安全作为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最为基础和最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保障我国在生产活动、生活消费活动和国民身心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 包括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绿色宜居环境等基本生态产品要素的安全保障程度。 生态安全对于我国来说, 是国家具有应对各种生态风险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较为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安全理论学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危机予以深刻反思的认识成果,与一般的感性认识和基本观点不同。生态安全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是习近平研究生态安全问题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对生态安全问题的一种具有系统性、长远性、战略性的根本观点。这种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理论学说, 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生态安全问题的思想理论体系。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安全这一概念并深刻地阐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7](P24)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从维护生态安全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提出了要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进一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深化改革生态环境监测体制等举措,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强调要大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提出的这些重大要求,都突出了生态安全的重大价值。 2018 年5 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所发挥的特殊功能,为我国从加强生态安全建设角度奠定总体国家安全的根基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增添生态安全理论学说, 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 营造生态安全文化氛围, 以生态安全理论学说指导生态安全制度创新, 以促进生态安全各项举措防范化解各类生态风险, 奠定总体国家安全的生态基础, 切实地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推动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型社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公正思想, 习近平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执政党奋斗的目标的观点, 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思想, 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述,都蕴涵着生态公正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公正理论学说, 拓展了新时代的社会公正范畴, 显示了要以生态公正促进社会公正,又以社会公正协调生态公正的重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公正这一全新的社会公正理论学说的丰富内容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 “人民美好生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等等全新论述,都蕴涵着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思想,都体现出要将生态公正作为重大价值目标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在追求生态公正中达到社会整体公正,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呼应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公正既表现在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等利益协调方面的经济公正, 平等地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政治诉求方面的政治公正, 一视同仁地参与文化建设和享有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公正, 平等地参加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以及享有充分的社会权利的社会公正, 还表现在平等地享受生态环境这个公共产品以及接受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生态公正上。 习近平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述, 体现了生态公正思想。
生态公正是社会公正的生态维度, 从本意的角度看,生态公正的实质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自然资源和承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使之有利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发展, 即达到生态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问题, 生态公正分为代内生态公正和代际生态公正两个方面。代内生态公正,主要指当代人(包括当代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区域、国际社会)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自然资源和承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使之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问题。代际生态公正,是当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自然资源和承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使之有利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发展问题。
习近平从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紧密结合的高度,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P7)习近平关于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促进全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论述, 突出了代际生态公正和全人类生态公正的价值,习近平指出,一定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1](P20)
习近平将加强生态公正建设当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要求从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切实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永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宽广的世界性视野, 习近平将应对生态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维护好能源资源安全, 当作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开展全球生态国际合作治理,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 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生态风险的高度,提出了全球生态安全问题,显示了要以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眼光, 促进全球生态合作共治深入进行, 以全球性的人类整体合力拯救地球,走向美丽世界的永续发展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提出了要从九个方面学习马克思, 其中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具有十分强烈的“类”意识,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总结了“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整个人类文明都遵循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定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认识。
在马克思揭示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作为单个人的个体或群体向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共同体的“类”的转变越来越成为必然趋势的条件下,正如习近平所说,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与共。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类存在物”“类生存”“类发展”“类危机”“类风险”“类安全”等强烈的“类意识”“类思维”“类合力”,才能动员和依靠全人类力量,度过生态灾难,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 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 清洁美丽的世界。 ……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7](P58-5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坚持了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的原则立场, 坚持开辟国际之间的真诚合作走向全球生态合作共赢的宽广道路。在席卷全球的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核材料和核设施带来潜在安全风险、重大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等生态危机面前, 习近平要求各国政治家都应该确立“新的全球视野”“有效服务全人类”“共谋世界大同”的宽广胸襟,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国际生态合作治理体系,“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减少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1](P141)
习近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在中国政府承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积极倡导和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要将建设美丽中国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世界共谋世界永续发展作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习近平站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国际生态治理合作的战略高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 我们要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P132)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