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司坤 本报特约记者 雁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用防护物资一直处于紧张的供需状态,各地闹起“口罩荒”。在这个特殊节点,一些原本与口罩生产并不相关的企业纷纷担起了“跨界”生产口罩的使命,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改产口罩,支持国内防疫抗疫。
油企、车企纷纷上阵
中国企业的这种跨界引发了世界媒体关注。《日本经济新闻》7日报道称,中国石化6日公开向社会“征集”口罩生产设备。中石化子公司易派克库存大量熔喷布,可作为口罩生产原料。中石化称,愿购买社会上富余的口罩生产机,也可为缺少原料的口罩企业供应原料,并收购增产口罩全部供应湖北抗疫一线。中石化下属的大庆石化公司等也在积极组织力量,准备生产口罩等相关防护产品。
中国化工旗下昊华科技所属沈阳橡胶院,原本是从事胶管、胶布制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院所。疫情发生后,该院所紧急申请产品备案和生产备案,快速转产可清洗消毒、重复使用30次的隔离服,从立项转产,到交付产品,仅花费5天时间。
除中石化、中国化工外,苹果手机供应商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利用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口罩。富士康子公司工业富联在其龙华园区引入口罩生产线,并于5日首次试产,预计2月底将实现日产200万只。上汽通用五菱则于6日宣布,联合广西建工集团改建14条生产线用于口罩生产,包括N95口罩与一般医用防护口罩,日产量预计能达到170只口罩。比亚迪旗下汕尾比亚迪公司,则新增了消毒液生产业务。
一些医药公司也于近日宣布扩大生产领域,新建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生产线并加速生产。不少卫生用品、纸尿裤、内衣厂家则停止原定生产计划,利用现有原料改产医用口罩与防护服,并迅速形成产能。
口罩缺口有多大
《日本经济新闻》称,除疫情猛烈,对口罩等医疗物资需求骤然增加外,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导致抢购行为也加剧了短缺。另外,春节期间全国休假,口罩企业开工不足,导致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正常情况下,中国口罩日产量能达到2000多万只,现在的产量仍有提高空间。在企业积极复产、转产推动下,中国口罩产能持续增长。5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已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积极协调解决口罩短缺。在各方努力下,发改委5日宣布,截至3日,全国口罩日产量已达1480万只,产能利用率67%。政府承诺,疫情过后各厂家富余口罩产量,只要符合相关产品标准,国家将统一收购储存。
英国广播公司(BBC)5日称,中国14亿人口,如果严格按照专家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只口罩,单中国内部每天需求量至少是28亿只。
对于BBC给出的这个数字,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并不认同。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4个小时换一次口罩,指的是在医院里连续使用。“普通老百姓外出,一刻钟或半个小时办一点事情,不用再反复换。”他认为,中国每人每天平均一只口罩的消费量都达不到。
对于企业跨界生产口罩,杨占秋表示,口罩的技术含量是在“布”里,原材料是有技术含量的,但生产没有技术含量,“只要有生产线,大家都可以做”。杨占秋称,一些大型企业的生产线包含很多领域,所以跨界生产出合格的口罩问题不是很大,产量也可以迅速攀升,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
多管齐下防疫情
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应对疫情,中国政府再次启动了自上而下的强力动员,包括解放军挺进抗疫一线,以“世界最快速度”在武汉建设起专门医院。同时,为鼓励企业加快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资,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贴息贷款、投资补贴、优惠收购价格等。另外,中国还加大了进口力度,积极从各国采购医疗物资。
《日本经济新闻》援引医疗业人士观点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及生产能力形成一次重大考验。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努力发挥引导作用,但企业在生产供应链上的角色仍是非常重要、无法取代的。无论基于社会责任感,还是商业利益驱动,企业纷纷扩大医疗相关产能或进行“跨界生产”,不仅可增强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疫情防范能力,也对全国疫情防控做出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