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回顾展望!玻璃行业度过了一个什么样的2019年?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玻璃行业的种种,为2020年的工作谋篇布局。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很多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对美开放的四十年。因为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太过明显和重要,所以一旦遭遇美国遏制,这种代价仍将是巨大的。但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也并无退路,所以,未来十年仍要做好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大变动的准备。外需的路子,相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中国的成本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只能走高附加值和技术创新之路。特别是相对于东南亚国家,我们需要研究我们在玻璃产业和产品中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如果说过去三年,玻璃行业的减量、供给侧的改革是靠环保治理等强制性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话,未来通过环保等行政手段来实现减量虽然仍将存在,但其作用将明显减弱。而通过资本的力量,市场化的充分竞争所带来的行业整合,将会在未来几年不断涌现。企业间的兼并整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供给侧改革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推高了下游的生产成本,这之中最受益的多属国企。但对于玻璃行业来讲,玻璃行业是民企主导的天下,是市场充分竞争的一个行业。一是其行业集中度较低,二是其进入门槛较低。玻璃行业是个小行业,不属于国民经济命脉,所以国家并不过分重视,其产值不足一个国字号的钢铁企业,却存在近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小企业的各种低成本,游走于模棱两可的灰色边缘,造成了过去几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出现。这对于玻璃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形成障碍。但过去灰色地带带来的收入或者所谓成功,靠暴利和捷径而形成财富堆积的一些民营企业,如果未来还沿袭原来的路子,心存侥幸,不做改变,可能会重新返贫。因为当政府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监管部门就会盯上这些企业。2018年对于很多明星大腕、光伏补贴、黑心药企等的重拳出击,已经说明,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所以,企业在分化,行业在整合。2019年或许是玻璃行业整合的开始。那么整合的主体,被看好的仍是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或者说能弄到批量资金的大企业。国企、大型民企在玻璃行业的整合中,一定发挥着主导力量。
可以说,虽然近三年玻璃原片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但这个价格在当下并未反映其真实的成本价值。一方面是成本上涨过快,一方面是需求减少带来的市场价格调整。
玻璃产品的成本,不仅包含制造成本,同时,处在行业内,我们还要看到环境成本、去产能带来的减量成本、资源能源成本、资金成本和运输成本。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一定是上游受益,上游挤占下游。上游多是国企,而下游基本都是民企。所以,越处于下游,其成本压力越大,且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其被动局面。对于玻璃企业来说,面对的上游仍然是矿山和能源燃料,而对于玻璃加工企业更是如此。特别是在2018年并没有出现气荒时,燃气公司纷纷上调燃料价格,这对于下游大量用气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来讲,无疑是一种变相的趁火打劫。这种上游对下游的冲击,无形中也在帮助下游实现整合。如果玻璃企业没有一定的成本抵御能力,在未来一定会成为被整合的对象。
同样,2019年玻璃企业还面临着超低排放的限制,面临着停产再冷修的基建材料的高昂价格,面临着当地销量往外走的运输成本压力,面临着再融资的资金成本压力等,当玻璃利润无法覆盖其成本大幅上涨的时候,亏损将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侵蚀着玻璃企业的生命。
产品价格在内在属性上反映其内在成本价值,在外部属性上则反映供求关系。所以,2019年在外部属性上,玻璃的需求量一定是减少的,但到期生产线的停产和转移,供应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需求量的减少。在内部属性上,2019年成本压力依然存在,这将成为玻璃价格的有利支撑,经历了过去一年价格的协调,各厂家共促价格提升的意愿和行动越来越强烈和一致。所以,2019年玻璃原片的价格仍然是没有问题的,阶段性的价格调整肯定会存在,但整体价格高位仍将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但是不同的品种或者在不同区域,比如在颜色玻璃上,比如在福建等区域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价格瓶颈。
在宏观经济深度调整期,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对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公平并不意味着平等,所以,在不平等的发展过程中,选择的方向性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企业可以选择高质量低成本,有的企业可以选择产业链条的打通和延伸,有的企业可以选择兼并重组,有的企业可以选择外来资金续命而苟延残喘。但不管哪一条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市场的多样化,也给不同的企业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出路。
在即将迎来的2020年,玻璃企业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储备能量,静候下一个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