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空研究院将全面践行集团公司新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勇于跨越鸿沟,走好走实走稳航空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良好的开端是中国航空研究院夺取新胜利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中国航空研究院党委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抓手,抓统筹、抓预案,抢时间、抢进度,冲刺2020,决胜2020,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积极谋划“十四五”新开局。
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引领彰显新成效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研究院党委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工业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学习和贯彻成效作为各级党组织是否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标尺。成立由院长、党委书记挂帅的提质增效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坚持“组合拳”全盘谋划创新发展,坚持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研发上精益求精,把过“紧日子”的思想变成看得见的“硬杠杠”,全力落实加大业务拓展力度、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加快补齐创新短板、落实重点改革任务、着力防控重大风险、加强质量管理等六项专项行动任务和18个具体举措、加强调研督促、绩效考核、激励约束、宣传引导、问责力度等五大保障措施,为全面完成全年科研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党建重点工作考核机制。重视“三基”建设,以做好基础工作为抓手,以强化基层组织为路径,以提升基本能力为着力点,上半年克服疫情影响,圆满完成对全院119个党支部的全覆盖大排查,切实让党建工作根深魂固。研究院各级党委、各级班子始终靠前指挥,各级领导干部冲在战役一线,想尽一切办法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越在紧要关头,越是体现我们的责任担当,越是困难时刻,越有共产党员的身影。成立某项目党员突击队,攻克有关领域瓶颈与难点问题;成立研究生院筹备工作党员突击队,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有关工作落地;成立新舟700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党员联合突击队,力保首飞节点,参研人员通力合作,相继完成了机翼油箱充压试验等5项21个工况试验,有力保障型号试验顺利进行;成立国家重点工程风洞调试党员突击队,疫情期间按期复工,如期实现风洞成功起车,获得首批型号试验数据,国之重器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需要加快科技自强自立。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的大本营,研究院坚持从源头抓起,关注“从0到1”的基础研究,重点围绕科研型号和产业化中的共性基础问题,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交叉、新兴领域,研究制订了“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梳理明确了2035年重大技术和工程方向,凝炼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航空领域基础科学问题,着力构建面向未来10-30年的基础研究储备,为国家航空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在业务定位上,重点聚焦于技术成熟度3-6级的研究、以支持后续的工程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在技术成熟度1-3级上有所作为,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
抓住國家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加快创建国家实验室,做好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布局。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瞄准量子、激光、5G等新技术发展,推动相关技术在航空领域的推广、应用,谋划建设一批支撑新科技领域探索、新概念装备研究的科研设施,为航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继续推进并发挥好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航空科学基金作用和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位势和功能。成立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集聚资源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国有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研究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把体制优势转化为科研工作的成果和效能,为国家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引领性作用。
充分利用全面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坚持走出去原则,持续拓展对外合作空间,积极聚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兄弟单位和优势民企等行业内外创新资源,联合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同时,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发挥作为重大航空技术领域国家级平台的综合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国际水平的重大航空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位势功能。在政府间合作框架下,持续推进并深化与德、法、俄、荷、意等国国家级航空研究院的交流合作,与国际顶尖航空学术界、工程界团队形成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科技交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在国际航空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坚持多措并举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方能构建塑造新竞争优势。研究院着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力度,提高改革的“含金量”。以筹划打造航空工业创新梦工厂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研发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验证以及技术向产品转化,着力解决先进技术转化慢、先进技术助推产品升级换代难、产品定型后改进难、技术研究应用导向转化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梦工厂将开辟“五性”技术创新战略的快速响应管道,通过试制工厂实现快速技术响应、快速工业实现和快速平台搭建,打造领先创新力。
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健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构建协同攻关机制,依托航空基金,促进集团内部企业、院所与高校及外部科研院所等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互动,形成技术“漏斗型”开放创新机制,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瓶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分配体系与当期发展质量及创新驱动发展指标联动起来,更要与集团战略承接衔接起来,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升能降,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松绑”。充分利用国家和集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项目的知识产权规划,从源头提升专利、成果等创新成果的可转化性,加大存量创新成果的推介力度,在航空科技供给侧发力。
化危为机,勇开新局,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院党委创新提出“两大计划”与“四项机制”。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建立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档案,通过组织调训、专题培训、专项任务挂职锻炼等方式强化跟踪培养。启动青年人才“淬火计划”,加大45岁以下“首特一”专家、40岁以下青年专家、其他各类青年技术专家培养力度,对“淬火计划”人选制订精准的培养方案,加大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力度。探索“揭榜挂帅”和“毛遂自荐”等创新内生动力机制,以重大项目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为衡量标准,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构建要素市场化机制创新,推动各类创新能力和资源向航空研究院聚集。面向社会组织、集团内单位、研究院部门、成员单位、团队个人等开放申报的“五性”技术研究项目竞争择优立项机制和自我推荐项目立项机制,努力打造领先创新力的开放式创新环境,“赛马相马”并举,建立科学选拔机制,实现“五级六档”专家分类考核评价,督促、激励专家立足岗位任务、深入钻研科学技术,提高为院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热情,选聘近200名科技专家创新构建新时代研究院技术专家人才体系。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室为重点,努力逐步建立“为我所用”机制,集聚行业内外部专家力量,积极构建科研创新平台和专家团队,扩大引才规模,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聚力展现新动能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研究院制订了重要历史交汇期文化宣传三年行动方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航空工业创建70周年,研究院成立6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持续开展航空报国精神宣传,传承和弘扬研究院“对党忠诚,为国分忧,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营造人人讲奉献、个个争报国的文化氛围。今年,研究院确立发布了新时代研究院文化手册,并建立了常态化组织考试、评比机制,让全院干部员工对未来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内核精神等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干得坚决,强化新时代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将先进文化力转化成核心竞争力,让航空报国精神在推动自主创新、升级航空武器装备、捍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得到检验和升华。
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文化工作必须引导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勇于肩负创新使命,敢于跨越技术鸿沟,为航空事业未来寻找新质发展动力。结合“创新梦工厂”创建,用科學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全院范围内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发布“打造创新力”主题专栏、论文集等方式,把五性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及时发布到全集团,促使“五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立体开花。营造学术氛围,建设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持续举办中国航空青年科学家论坛、研究院未来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学术活动,打造研究院品牌,用奋斗实现成就,让成就促进成长。将文化建设嵌入管理制度,在管理体系中赋予文化的灵魂和内涵,有效地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把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
2020年12月20日,是中国航空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这六十年,我们为航空工业的跟踪发展夯实技术基础、为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勇立时代潮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全面践行集团公司新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勇于跨越鸿沟,为航空工业“十四五”发展夯实技术基础,为航空事业未来发展寻找新质发展动力,走好走实走稳航空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