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丽
2020年的春天,盼了太久,但航空工业一飞院员工却愈发感受到了不同!
3月7日,一飞院重点项目率先任命产品总师团队。此前3天,一飞院对总师团队构建作了专项部署,此举是一飞院构建“战”“建”结合运营体系的实际举措,也是研究院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核心目标的具体行动。
3月9日,一飞院“探路星”无人机产品化IPT团队成立,团队以实现“探路星”无人运输机产品的成功研发为己任,培养面向产品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4月3日,一飞院另外两个型号产品总师团队相继成立。
4月8日,一飛院召开科研工作会,落地落实“第一责任人新体系”,综合计划、型号任务、科技任务等六大业务域主管院领导分别作了汇报,突出责任落实、过程管控、结果导向。
春天一旦来了,便是遍地花开。在其背后,是一飞院变革图强,肩负国家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的使命担当,是这支有着光荣传统、承载厚重期望的“国家队”重装行装后的小步快跑、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轨的铿锵足音。
找准“定位”
“设计高质量飞机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争取用户持续性投入,保证研究院可持续发展。”
每年岁末年初,一飞院都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总结工作,部署来年开局。
2020年1月19日是一飞院新班子到任的第69天,也是新班子上任后的首次职代会。宋科璞院长所做的职代会工作报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定位、坚守使命、勾画蓝图,一飞院的变革图强之路,由此拉开。
此前两个月,宋科璞带领班子,40多次深入一线,足迹遍布科研生产全领域。
在职代会上,一飞院不仅为2020年工作定下了总体要求,还为今后一个时期量身定制了纲领性的变革思路。
聚焦年度工作任务和未来远景规划,在深化改革中再塑创新力、文化力、竞争力,突出观念转换、战略转型、组织优化、机制创新和文化重构,面向产品、面向客户,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推动一飞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的重要论断作为一飞院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标新时代航空工业“一心、两融、三力、五化”发展战略,分析外部机遇和挑战,评估内部优势和劣势,用其中所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一飞院提出了升级“一体两翼”新模式、构建“第一责任人”新体系、回归企业“创造价值”本质等9个方面的变革举措。
“一飞院最核心的业务领域是飞机产品研制,一飞院就是要设计好用的、高质量的飞机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争取用户持续性的投入,来保证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
宋科璞在随后的多个场合持续明晰打造一飞院“一体两翼”新模式的意义。
对一飞院来说,“一体两翼”不是新提法,却被赋予新内涵:以军民系列重点型号产品任务为“一体”,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初心使命所在;“两翼”一是能力,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一是“产业”,加速技术和核心能力溢出,这是一飞院稳定、富裕之源。通过“一体”连接“两翼”, “两翼”增升“一体”,着力构建支撑一飞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彻底打破“项目定型之时,就是断粮之日”的魔咒,确保一飞院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
机遇在前,形势催人,考验严峻,对一飞院来说,担起使命、找准定位,才能在时代的机遇里更好发展。
把握“路径”
“变革是应对内外部变化的最有效手段。”
这是一飞院牢牢把握的方法论,也是新班子的深刻体悟。
“一个企业运行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产品,一飞院猛啃深挖的是与大中型飞机产品密切相关的技术,但不光要有基于产品的技术,还要有基于产品的组织。”
要建立基于产品的组织,不光是改革力度、速度的问题,更要号准经脉、找准要害。
产品总师体系的重新定义仅仅只是一飞院“战”“建”结合的头角初露。构建“战”“建”结合运行体系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好用、管用的装备,做好战略空军的重要支撑,真正“把小点心做成大蛋糕”。所谓“战”就是做产品、做项目,围绕产品目标,把产品做得更好、更丰富、更皮实、更可靠;“建”就是积蓄力量,把技术做透、做深,为未来创新创造积蓄能力。进一步讲,项目是一个临时性组织,但专业是一个永久性组织。项目研究产品,专业研究技术,专业要向深挖,就是在“建”,项目是综合的,是在“战”,项目和专业间是动态关系。一飞院提出,以项目为“战区”、专业为“军兵种”,着力构建“战”“建”结合的运营体系,通过将“战”“建”主体的原有“计划关系”向新型“经营关系”转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释放综合治理效能。
“战”“建”结合体系的运行,需要依托工作包来推行内部“经营”。也就是说,项目团队把任务分解成工作包,研究所通过完成工作包去实现内部“经营”,核算人工成本。在多项目研制中,承担的工作包越多、人均产值越高,收入也就越高。一飞院以工作包为载体,建立价值认定和绩效分发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促进全员积极工作。
宋科璞多次同干部职工分享自己的感触: “作为院长,大家想想我成天在考虑什么,我在考虑怎么把每个型号干好,通过干型号把钱挣回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我们这个院才能持续发展。”
实际上,工作包反过来就是要倒逼各个研究所,积极通过专业技术深度研究,提升技术复用和产品复用,不断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复用程度越高,团队管理越好,成本越低,效益才能最大化。
转动“支点”
“一切技术和管理活动的目标都是确保科研生产流程持续快速地流动。”
型号、预研、产品、外场以及相应的业务域,被视为支撑一飞院改革的“四梁八柱”。
在变革的行程中,一飞院行政管理部门快速补课、小步快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计划部正在实施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适应性改革,最大化厘清职能界面、优化责权体系。
型号部初步构建了以型号产品为基础、以型号研发流程为导向的产品架构,积极探索型号项目工作包制度。
科信部精简流程,构建小额采购快速通道,开展预研业务顶层到各业务分解的工作包推演。
产品部按照“三同”“三高”原则,积极开展产业布局和市场开拓。
军机客服中心以客户需要为牵引,开展客户需求分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专员队伍建设、客户服务计划管理、客户服务信息报送、维修工程发展规划等工作。
从外场响应流程的快速更改,到微观搞活创新生态,这一系列改革、创新和探索,都在全力确保科研和生产流程持续快速流动。
一方面,聚焦科研、生产两条主线,向科研生产聚焦,向创造价值聚焦,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使能和赋能,做好管理和服务,让科研生产一线人员,聚精会神做产品、做技术,让一飞院科研生产活动的“主轴”24小时转起来。
另一个方面,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着力构建第一责任人制度,让主责部门行使流程规定的职权,承担流程规定的责任,遵守流程的制约规则,对流程全过程进行管控,从而对最终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还有一件事,是一飞院在尝试的,那就是营造“创新生态”,如何让流程更短、效率和便利度更高,不断清理创新道路上的“消极因素”,塑造一个吸引创新人才、聚集创新人才、激发创新人才的新局面。宋科璞说: “流程是砖,文化就是水泥,流程再好,还需要文化去填缝,如此,一个单位才能丰满。”
宋科璞给行政管理团队布置了“一人一题”的作业,目前收到125份报告,有的是针对自己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改进,还有与他人协同方面的提升。“希望每年、每个人都做一些小改进,积少成多。”这是“一人一题”的初衷。
释放“活力”
“让一飞院科研生产活动的‘主轴24小时转起来。”
今年春节,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挡住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张登峰开疆拓土的步伐。正月初八,张登峰一头扎进办公室,反复研读职代会报告,筹划利用信息化平台,孵化出产品。张登峰兴奋地感知到, “这是在为担当者‘松绑‘鼓劲,为奋斗者‘兜底‘打气!职工们期待的‘活少、钱多、有地位的日子不远了,一飞院的春天来了!”
很快,“航空钣金零件智能设计系统”、“航空紧固件装配智能设计系统”、 “设计制造并行工具”等封装成产品,这些产品可以飞速提升钣金、紧固件设计效率和质量,当前已经达成市场意向,带来逾千万产值。
一飞院利用国家( CNAS)认证的电磁兼容与天线试验室,探索对外技术服务模式。目前,已累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数百万,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飞院的变革没有教课书,却从烧“一壶水”开始,逐渐让“一池水”沸腾起来了。
总体气动所完成专业室整合调整,强度所按照产品重建设计团队并启动年轻设计员跨专业培养,结构所改进机翼参数化设计提升工作效率,适航所组建健康管理专业并面向某型号配置了五性联合工作小组,航电所成立电子工作室,徐舜寿创新中心对专业构建重新做了划分,飞控所正在开展动感模拟系统平台自主设计,机电所开展项目工作包制考核试点工作、推进供电兼容与光学照明检测试验室建设、组织跨专业培训,标材所积极开展各项材料/标准件研制,计量中心探索以工作包为载体的价格认定机制……
躬身入局,先试先改,不断调整修正和持续改进,一飞院微观主体的活力不断释放,各单位纷纷主动适应变革、支持变革、融入变革、参与变革, “小步快跑不停步”成为一飞院不断适应外部变化和自身发展的新常态。
变革的力量,成为了一飞院攻坚克难、应对挑战的支撑力,也成为引领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
双线作战困难重重,一飞院却亮点纷呈。
某项目在关键路径滞后约23天的情況下,采取关键任务连续集中攻关的办法,抢回了时间,确保了一季度节点。
“新舟”700静力试验机交付,进入全机静力试验状态。
“小鹰”700飞机完成全机最严重工况极限载荷静力试验。
大运系列完成自然结冰试飞,首次飞上“世界屋脊的屋脊”,科研试飞节节取胜……
整个2020年,一飞院都保持了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大干氛围。宋科璞拍下了倚天大楼灯火通明的场景,这是一飞院敬业勤勉的见证。
更多的见证见诸更多细节。办公室放着饼干、方便面,加班餐送到办公室, “压缩一点吃饭时间,提高效率效益。”大家自觉自愿,毫无怨言。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纵使关山万里,也能度之如飞”,这是鸡汤,但这鸡汤是一飞院奋斗者的亲身体悟。以奋斗者为本,每个人都争当奋斗者,想干事、干实事、干成事;一切向奋斗者倾斜,给奋斗者配资源,让奋斗者能奋斗,不让奋斗者吃亏,这是一飞院在变革中展现出的新气质。
“作为一飞院的主人,主动用生活中的考虑和态度去解决企业大家庭的事,在发展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通过常态化变革补齐短板、加快前进步伐,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赢得持久的红利释放。”
对于一飞院来说,新的奋斗征程,才刚刚开始。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一飞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