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2020-02-07 05:35蓝金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祖国读书课文

蓝金玲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看书就是阅读。阅,指默读;读,指朗读。而张田若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以读代讲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技能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情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度真的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替代。成功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激起感情共鸣,从而自然达到“情动于中行动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

如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我站在祖国地图前》,这篇课文文辞优美,抒情顺畅,言志明确。笔者在教学时采用“四步阅读法”,即初读——精读——细读——熟读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在观察组过地图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读懂诗句,读通课文。接着,让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體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仔细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欣赏祖国河山的壮丽无比,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学生在老师的一次次引导与激励下,读出祖国的“地大物博”,读出了珠穆朗玛峰的“擎手能摩天”,也读出了祖国妈妈“宽阔而温暖的怀抱”……孩子们的感情在一次次激法后与作者达成共鸣,激起了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豪情。最后,在学生豪情万丈的学习激情下,对着地图,以“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想做的”为思路,引导并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读促思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教各门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子求解决。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心理,引导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析、合作分享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启发,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进步,从而信心充足。总之,在教学中要力行体现教师致力于导,学生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编者、作者逐步做到“四心相通”。如在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笔者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着祖国的地大物博与河山的雄伟壮丽,在读中思考作者的感受,在读中理解作者的志向,在读中交流自己的心得等等,积极创设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在默读、复读、赛读、美读等一次次朗读中与作者一起观察地图、观赏祖国,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建设祖国的雄心与壮志。这样把“读”“思”“议”结合起来,既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又能培养儿童的语感。

三、诵吟积累

叶圣陶先生强调读书时心、眼、口、耳并用,他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立法的讨论上比以前强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为由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已理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因此,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变琐碎的分析为精辟的导读,以读为本,让朗朗书声进课堂。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景,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充分的读,有感情的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行(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在读中提高思想品质。让学生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通过亲自体验把知识内化。

当然,以读为主并不是完全排斥教师的讲,而是要求教师要讲得更加精当,更加适时,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以“精讲”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读的心理过程,评价读的努力经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成功——兴趣——更好的朗读——更大的成功——更浓厚的兴趣”的内在线性发展,以激发更好的读的兴趣与欲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祖国读书课文
祖国祖国我爱您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