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视角下的美感教育研究

2020-02-04 07:25覃露
收藏与投资 2020年8期

覃露

摘要:西安作为六朝古都,有丰富的区域文化遗址。这些区域文化遗址承载着中国千年历史和优秀文化,是当代繁荣文化事业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的开发为重点,探讨当前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保护现状,并思考在区域文化遗址开发方面的更多积极行动方向,同时讨论如何将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与当前中小学美感教育融合,让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融入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美感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在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方面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当前,文化遗址作为地区和城市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符号,对带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在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和利用方面,如何根据区域文化遗址的特点,进行保护与开发兼顾的利用,让文化遗址在社会文化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新时代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大西安作为汇聚众多著名文化遗址的古都,其在文化遗址的开发保护和文化传播与教育利用方面,更需要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不断实现文化遗址开发的创新,促进文化遗址开发与教育和文化传递的深度融合。以大西安文化遗址开发为例,进行文化遗址开发视角下美感教育应用的探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一、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概述

(一)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基本情况

文化遗址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的核心元素,如大西安文化遗址这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不但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在教育传播中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多方面的作用。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众多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很多宏伟建筑和景观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美学、生态研究价值,其中曲江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与保护方面,早在2002年,就将曲江新区作为西安“四区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曲江文化遗址开发方面,先后建造了大批以文化旅游、影视演绎、会展创作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让曲江所在的这片西部地区成为西安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方面,曲江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在曲江新区40余平方公里之内集中了大雁塔、曲江池、杜陵、大唐芙蓉园等众多历史遗迹[1]。在这些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中,既有原址基础上的复古重建,让西安区域文化遗址的历史韵味重现于世,也有大雁塔这类保护性修复,让古代建筑文化和历史在当代得以延续和传承,让更多市民能够欣赏到优秀的文化遗址,能够在博物馆参观、文化遗址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汉唐遗风和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艺术在美学方面的魅力。曲江新区作为中国“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文化遗址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为社会旅游、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以曲江新区为代表的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第一,文化遗址肩负着地区文化传承的使命和文化发展的责任。文化遗址的开发能够促进文化探索和挖掘,在既定主题下进行历史文化遗址的探索,能够以区域文化遗址为“钥匙”,连接古今,用更具体和立体的方式展示历史文化,而且历史文化在现代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也需要有载体和契机,文化遗址就是历史文化活动的载体,可以让更多人走近历史,在文化遗址中去感受和追溯历史文化,构建“历史+现代+国际”视野下,格局更大的文化建设。第二,文化遗址的區域性开发也能为城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素材和机会。像大西安这样的城市进行区域文化遗址开发,能够铸造更多历史文化艺术展示和教育推广的高地,不但能够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文化传播、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能在塑造城市文化气质,创新市民文化休闲生活的同时,将文化遗址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为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美育发展提供更多机会,让中小学美育获得更多的教育素材[2]。由此可见,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的开发,在打造新型文化生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深化美感教育与历史文化教育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与保护利用现状与思考

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的开发和保护利用方面,“曲江模式”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总结“曲江模式”的开发优点,在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和保护利用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对文化遗址进行更充分的开发和多角度的利用。

(一)原貌保护与文化性开发并重

强文化性是文化遗址的重要特点,在文化遗址开发中,要注意文化遗址空间属性的相对完整,在这一基础上对文化遗址历史性和深刻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延伸。比如,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中,对法门寺的开发就遵循了原貌保护与文化性开发并重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曲江新区对法门寺原有老寺院和佛塔进行了保护和修缮,使得如今人们去参观时仍能欣赏到古建筑古朴雄浑的风姿。同时,为强化法门寺的文化性,还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新法门寺建筑,在空间形象和意境构建的基础上,让参观者更全面地感受到历史意境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将历史、建筑、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积淀,用建筑这种更形象化的方式展现,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这样的开发方式对文化遗址开发保护和强化其文化载体作用都有促进作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的开发,也能为学校美感教育提供场所和积极文化影响,具有借鉴价值[3]。

(二)原貌保护与娱乐性开发兼顾

文化遗址想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就需要在历史文化载体的基础上多一些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让文化遗址与现代社会真正发生联系、产生价值。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中,曲江遗址开发模式为我们作了良好示范。曲江在大明宫遗址开发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文化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在遗址公园中增加了一些游乐设施和娱乐体验性项目,让人们在走进大明宫遗址公园时,不但能够感受到文化遗址本身的历史底蕴与气息,还能够感受到盛唐风韵,观看到“百官上朝”“丹凤迎宾”等独特的、具有历史文化性的情境,这些情境不但向人们展现了历史的沧桑,用数字化、科技化手段营造出立体的文化意境,而且在人们深入其中参观的同时,也能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之美产生多方面的理解,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三)重视文化自主性开发和延伸

文化遗址的开发不仅集中在遗址本身,而且能以文化遗址为依托,承载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延伸和自主性开发。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中,曲江在大雁塔文化遗址的开发中就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和延伸性。大雁塔周边建立的大雁塔北广场,凸显了大唐气韵和大雁塔文化主题,周边的园林景观、文化展览和文化长廊等设施,又将西安的陕西地域文化、汉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区域文化遗址不断地进行文化宣传,也让人在参观区域文化遗址的同时,感受到遗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及其与人们当前生活的联系。另外,很多在区域文化遗址基础上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产品推广,比如遗址地图、区域文化遗址书籍和文创用品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欣赏力,这不但是区域文化遗址开发的新方向,也是区域文化遗址在美感教育融合方面的出口。

三、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的美感教育作用

在中小学美感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区域文化遗址这类优秀历史文化载体和具有历史文化延伸性的素材,为美育提供环境和机会。在开发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的过程中,将区域文化遗址的开发与美感教育融合,不但能够推动地区美感教育质量的进步、丰富美感教育内容,而且美感教育成果也能反作用于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和保护,让文化遗址开发和文化教育传承实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下面分析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在中小学美感教育方面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与建筑之美

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中包含丰富的古代建筑,像“曲江模式”下的大雁塔、大明宫遗址公园、法门寺等建筑,可以作为学校美育素材,与中小学语文、美术等课程教材内容结合,让学生在近距离参观这些区域文化遗址的基础上,观察、欣赏古建筑之美,感受历史文化的精髓,建立对教材中历史文化和美学知识的重新认识[4]。

(二)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保护与自然保护

在美感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自然保护也是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尊重美、欣赏美、与美和谐共生的态度和积极心理,也是美感教育的一部分。将区域文化遗址融合到美感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参观这些文化遗址的同时感受和理解人與自然、古今融合共生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与文化的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美德,这也是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在美育中的应用。

(三)激发学生对区域文化的现代应用的思考

美感教育还需要塑造学生的创造力,从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中,学生能够看到区域文化遗址在当代的应用,能够从文化遗址公园、文化遗址周边产品的观摩和使用中感受到文化遗址在现代的应用价值,也能从创新、创造的角度更多地思考历史文化在美育学习和应用中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这都是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视角下美感教育的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西安区域文化遗址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科学、高效地进行区域文化遗址的开发,并且使区域文化遗址中的文化精髓作用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从文化教育层面,让区域文化遗址在中小学美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文化遗址开发中我们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雨轩,张如良.美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6(增刊1):14-18.

[2]焦欣波.西安曲江新区“汉风生态高地”开发构想—基于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空间营造[J].新西部(理论版),2016(8):23-25.

[3]张晓明,刘雷,林楚燕.大遗址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建设思考—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15-20.

[4]王进富,魏珍,刘西民.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模式及实践路径探索—以西安“曲江模式”为例[J].理论导刊,2011(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