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足迹也应该纳入隐私权

2020-02-04 07:54张淳艺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足迹隐私权用户

张淳艺

近期,央视曝光了一些手机App通过植入插件,转移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及手机软件近50款。事实上,用户除了在使用手机App时可能被监视外,使用电脑看视频、逛网店、浏览网页时网络足迹也会被跟踪,这背后其实是网络追踪器在发挥作用。(7月22日《科技日报》)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购物网站上刷到的内容,大多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推送的款式;在视频网站浏览过某一类视频,下次就会看到首页推送了相似内容。这并非网站和我们心有灵犀,而是许多电商平台或视频软件中都内嵌了网络追踪功能。

對此,网站平台大多辩称,实施网络跟踪是为了帮助用户改善访问体验,提供定制化服务。但是,网络跟踪采集用户信息,往往是通过格式化条款,事先并未与用户协商,征求用户意见。当前,网络追踪的采集信息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用户曾访问过的网站信息、网购搜索记录、视频浏览记录、社交网站活动等,甚至可以获取用户个人财务信息、生活背景等私密信息。这些信息如果泄露,将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信息关联分析,实施网络精准诈骗。

网络安全专家建议,用户可以通过在浏览器上设置隐私保护、安装反追踪扩展等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尽可能访问正规网站,避免浏览恶意网站,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不过,技术防范终归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普通用户显然不是网络黑客的对手。因此,保护公众个人信息安全,更重要的是将网络足迹纳入隐私权,规范网站采集和管理用户信息行为。

事实上,网络时代,个人行踪信息不仅包括线下轨迹,还应包括线上足迹。日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期待法律早日出台,规范网站追踪用户信息行为。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泄露、买卖网络足迹,侵犯用户权益的非法行为,要及时发现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惩治。

猜你喜欢
足迹隐私权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党的足迹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信用卡资深用户
国内外隐私权的发展与保护
中国足迹
隐私权若干法律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