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的道德追寻

2020-02-04 07:21李艺帆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德

摘 要:在石一枫的中篇小说《地球之眼》中,“道德”一词被反复提及,石一枫透过安小男对道德一次次的不懈追寻,展现了面对物质世界道德理想该何去何从的深层次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地球之眼》中关于物质世界的道德追寻,聚焦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力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与追寻的深沉观照与现实思考。

关键词:道德 安小男 物质世界 追寻

一、物质世界的道德缺失

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却似乎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而随着当今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日渐凸显,对于道德的思考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地球之眼》讲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在校园和社会中的恩怨糾葛,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困境和现实选择。

安小男是北京某大学热门专业中的理科传奇,被老院士声称他的大脑里装着半个硅谷,然而他却好像和大部分信奉“有用”哲学的理科生不同,他总是喜欢讨论和思考一些“没用”的问题。在他第一次与庄博益的聊天中,他就谈到中国人的道德问题并从学校的劣质信号灯中总结出腐败也就是道德败坏的问题,这在“我”也就是庄博益看来小题大做,事不关己,且把安小男列入了“校园神经病”的行列。后来他想转到历史系,然而在面试大会上当听到历史系商教授对当今中国道德缺失问题说出“我认为我们应该分清主流和支流,比起繁荣的、蓬勃的历史主旋律,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小小不言的”这样不负责任的过场话后他又不顾场合指着商教授尖利批判直至满含热泪。而李牧光是庄博益的室友,他的大学生活就是睡了四年,他能进这所学校是因为他的父亲为学校赠送了一块地皮供学校开办社会班贩卖注水文凭,作为交换条件学校给了李牧光一个免试名额并保证他顺利毕业,后来面临毕业他的出国留学的学术论文也是找庄博益,而庄博益又找安小男替他写的。

从三位主人公校园时代的故事来看,即使是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象牙塔中也充斥着道德败坏的祸根。学校建筑不达标,为了经济利益忽视看似缥缈实则根本的安全利益,而大部分人对此好像司空见惯就如小说中的“我”一样,觉得这个问题过于“高远”与己无关。而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也是想着如何取悦这个物质世界而对道德问题避而不谈。教育与金钱不断搅和变质,学校盖起了一栋栋大楼收获了一张张钞票却日渐背离教书育人的初衷并潜移默化地带坏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道德观念,而青年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后来三个人进入社会,安小男听母亲的话进入银行工作,却因为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拒绝行长要他设计软件监视干部职工的不道德要求而失业,走投无路他不得不回到母校附近做起了枪手来维持生计,后来在庄博益的帮助下他进入李牧光的公司做起了远程监控员却发现李牧光不道德的洗钱行为,他打算举报并让李牧光获得应有的惩罚,然而李牧光却利用庄博益的表妹林琳要挟庄博益劝安小男放弃举报念头,三个人陷入道德的审判与选择的两难。

从学校延伸至社会的恩怨纠葛折射出深刻而现实的社会问题,首先是社会中以权谋私的现象实质上代表着权力的堕落与沦陷,在位者德不称位,把权力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从而一寸寸践踏着社会公平与道德标准,把心怀道德理想的人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在道德两难处境下为了维持生计而遭受着良心的审判。其次拥有巨大资本的“李牧光”们在光鲜的物质外衣下肆意撕毁着人类的道德信仰,扭曲着人类的人性良知,不择手段地索取金钱掩盖腐败哪怕损害整个社会甚至国家的利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更不用说,早就沦为这场物质的饕餮盛宴的牺牲品,昔日的美好荡然无存。而更可悲的,是利己主义与鸵鸟策略在全社会的疯行,换句话来说,像安小男这样跟社会“死磕”只会被看作不现实的异类,大部分的人都是妥协甚至讨好于这个物质世界的“要吃饭的人”“要生活的人”,因为坚守道德的代价太大,那么又指望谁来唤回物质社会日渐缺失的道德呢?

二、物质社会的道德追寻

安小男是一个道德的独行侠,他游走在罪与罚、黑暗与光明的交替地带,自始至终孤独地追寻着失落的道德理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叩问着人类的道德良知。他的这种不懈的追寻究竟从何而来?为何他不能像庄博益一样“知足”,为何他眼里揉不得沙子,为何他无法与这个现实的世道妥协,为何他不能“好好生活”?他的固执来源于多年前他父亲的事故。他的父亲在进入管理层后发现周围领导的普遍贪污,他们为了克扣工钱降低钢筋标号,使用劣质水泥,甚至更改地基深度。他们企图拉安小男的父亲入伙并将赃款分给他一部分,安小男的父亲出于对道德的敬畏和维护他不敢答应,最后成为集体排挤的对象。后来公司因为贪污出了人命可领导却买通监管部门将责任扣到安小男父亲的头上。安小男的父亲被停工免职且承受着死者家属的攻击恐吓,终于,在一天晚上安小男的父亲在问出“他们那些人怎么能这么没有道德呢”这个问题后从十九楼一跃而下。

在安小男看来,他的父亲是为一个浩浩荡荡的宏大谜团殉葬了,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为了追寻“道德”这个他一看到就想哭,一说到心就会发抖的崇高理想,他一生起伏,得到又失去,甚至数次打破心中的道德戒律而承担着良心的诘难痛苦不堪,乃至最后不惜与物质世界决裂,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他心灵的圣所挂甲屯。从他的矢志不渝的道德追寻中,我们似乎看到一束微弱却不灭的理想灯塔温暖照耀着四周无边的黑沉的海水,令人震撼又令人心痛,令人绝望又令人期待。

安小男在进入社会前是学校的理科天才,本来一片大好的前途却因为他格格不入的道德观到处碰壁,他为了道德放弃保研机会想转到历史系去解决他的人生问题,又在“话不投机”之时对历史系教授激烈批判指责直接断了他的历史之路。安小男在学校时期“刚硬”的道德态度实际上就是他以后社会生活的铺垫,安小男进入社会后坚持他那一套“死心眼”,眼里揉不得沙子,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他对行长的道德审视下付之流水。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回到学校附近当枪手以维持生计,可这本身就有违了他心里的道德准则,他想通过“售后服务”减轻一点他良心上的痛苦却收效甚微,他变得不修边幅,丧失热情,外观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他心里的痛苦失望。直到李牧光回国,庄博益把安小男引荐给李牧光让他成为一名外企雇员,主要负责对仓库的技术监管。这时候他看庄博益的眼神都变了:“刚开始是羞怯和感激的,后来就渐渐地变成了崇敬。那崇敬之中似乎又藏着什么严肃、高远的东西,仿佛崇敬的并非我这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某种抽象观念”,倒令几年前“黑”过他钱的庄博益惭愧了。这些感情这些故事使后面人物的挣扎变化情节的高潮发展显得水到渠成,同时爆发出强烈的思想力量和现实深度。安小男对道德的追寻随着他对外界事物的发现探寻与感受最终提高到了对于自我的审视与诘问,面对李牧光毫无道德底线的欺压侵榨已经波及到了昔日于他有恩的邻居百姓,另一面又是庄博益的友情与恩情甚至林琳年少时期的爱情,两个乃至无数个选择与道德搅和在一起,他对着这物质世界做出了殉道者般的最后一击,在一个看似两全实则在罪与罚边缘游走的决定下他像是一个孤独得胜的将军一般回到了他心灵的栖息地,虽然胜利却伤痕累累,为了精神理想失去了物质根基。

安小男的道德追寻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他身边的人:“经由他这个人,我对于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的观念,似乎也发生了震撼性的改变。毫无疑问,在那钢铁洪流一般运转的规则之下,我们都是一些孱弱无力的蝼蚁,但通过某种阴差阳错的方式,蝼蚁也能钻过现实厚重的铠甲缝隙,在最嫩的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在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多的是如庄博益一样妥协于失落的道德世界的普通人,他们有底线,但“底线偏软,随便被什么外力一捅,往往便汤汤水水、乌七八糟地漏了一地”,他们要么沉默,要么对个中事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将自己心中的道德准绳一降再降,终被这个庞大的物质时代所吞噬,找不到来路。然而他们的妥协,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置身事外,时代的巨浪终将波及每一个人,一个人的悲剧绝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安小男的道德追寻之路,无疑唤起了每个人对这个世界,对道德的思考,我们的世界将何去何从,道德将何去何从,这是作者给我们每个人提出的问题。

三、道德将何去何从

石一枫在创作谈中提到,他想描述实然的和应然的世界,即世界是什么样的和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作家围绕这一宗旨同时在作品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艺术,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京味儿浓厚,在道德这一宏大主题下,他并没有选择教科书式的说教,从而使小说流于表面且枯燥乏味,他采用略带调侃的语调来阐释这一主题,将对道德的思考与升华放入一个结构严谨而曲折生动的故事中,且结尾充满浓重的悲剧色彩,从而更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厚度和现实深度,安小男痛彻心扉的呐喊:“怎么有人活得那么容易,有人就活得那么难呢……”好像把每个人的心都弄疼了,好像为道德而疼痛一样,不禁思考,我们的世界该何去何从,道德又该何去何从呢?

石一枫描绘了一个实然世界,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物质时代下的人们的精神困境与艰难选择以及人类的道德底线的扭曲面与堕落面,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石一枫又不止于此,他又塑造了安小男这个始终如一的人物形象,在失落的庞大现实下他坚持了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没有被带坏没有变得利益至上,从而在实然世界之外有构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应然世界,带给人力量与信心。

石一枫用安小男描绘了一个应然世界,在那个世界每个人都像安小男一样心中燃烧着对道德的敬畏与追寻,就如同作品结尾所说:“我盯着它,如同在与苍穹之上的一双眼睛对视。”地球之眼实际上是道德之眼,当道德之光照进灵魂,人们心中的道德警钟长鸣,道德之眼长久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才看得见来路,寻得到心灵的皈依。我想,这时作者带给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道德追寻的更深远思考。

四、结语

如今的物质社会下,当我们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之后是否如安小男一般思考过人类的道德处境,还是日渐淡漠麻木习以为常“终变成了自己既向往又厌恶的那般模样——一个满嘴跑火车的文化混混”?我们可以为生活奔忙但绝不能丢弃审视内心的道德之眼,在物质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精神世界的维护与重建,不应迷失自我,做了信仰的游魂。

参考文献:

[1] 石一枫.地球之眼[J].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5(6).

[2] 石一枫.创作谈:文学的“两个世界”[J].北京文学·中篇小說月报,2015(6).

[3] 任雨菲.文学的“两个世界”——以《地球之眼》为例谈石一枫的创作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

[4] 华金余.呈现生活 照亮生命——论石一枫《地球之眼》[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2).

[5] 孙湘婷.理想的失落与抗争——论石一枫的中篇小说《地球之眼》[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6] 王诚良.道德底线的文学追问——评石一枫的中篇小说《地球之眼》[J].长江丛刊,2016(5).

[7] 向春霞.石一枫,被小说虚构的人[J].芒种,2016(1).

[8] 史精浩.从人物命名看《地球之眼》的道德审视[J].大众文艺,2018(5).

作 者: 李艺帆,湖北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道德
道德声明
道德声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道德的生命力
强化道德建设
论道德榜样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