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本草考证

2020-02-04 07:37唐冬寒李佳曾婉婷赵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麻黄

唐冬寒 李佳 曾婉婷 赵容

【摘 要】 目的:研究麻黄的产地变迁以及异种麻黄的不同形态,对麻黄进行本草考证,为以后麻黄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古籍,从源流、产地、形态对麻黄进行详细的论述。结果:经考证,麻黄总产地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且古时所用麻黄主要是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结论:中药麻黄的疗效好,产地多,用量广,具有良好的发展及研究前景。

【关键词】 麻黄;草麻黄;中麻黄;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1-0043-04

Textual Research of Ephedra sinica Stapf

TANG Donghan1 LI Jia2 ZEMG Wanting2 ZHAO Rong2*

1.Beipia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Beipiao 122100,China;

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origin change of Ephedra sinica Stapf.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Ephedra sinica Stapf.,to carry out a herbal examination of Ephedra sinica Stapf.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ter study of Ephedra sinica Stapf.Methods Refer to ancient books,from the source,origin,shape of Ephedra sinica Stapf.was discussed in detail.Result After textual research,the total producing area of Ephedra sinica Stapf.has not changed much,and the Ephedra used in ancient times is mainly Ephedra sinica Stapf.Conclusion  Ephedra sinica Stapf.has good curative effect,many producing areas and wide dosage,and has goo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spect.

Keywords:Ephedra ;Ephedra sinica Stapf; Ephedra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Herbal Textual Research

麻黃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Ephedra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全草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等。野生麻黄常生长于干燥的山地和多沙地带,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1 源流考证

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异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等。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谓其功能“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然麻黄药性骁勇,发汗力强,历来被视为发汗峻品,尤其是现代医家更视其为虎狼之药,避而远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麻黄节具毒性[2]。在使用上,梁·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中说麻黄 “色青而多沫”,“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3]我国自汉代使用麻黄以来,就一直以麻黄科草麻黄为主流品种。而中麻黄虽不为古代主要药用品种,但也曾被取为药用。主要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等省区,以西北各省区最为常见。唐《新修本草》[4]注云:“其青,徐者,今不复用”,所指即为中麻黄。现代研究证实,中麻黄所含生物碱量较木贼麻黄和草麻黄少,因此,根据古人用药情况和现代研究的综合考察,中麻黄的临床使用较草麻黄少。

2 产地考证

麻黄产地始载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而随着时间流逝,麻黄的产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根据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对麻黄的产地变迁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

上表可见,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本草记载的麻黄道地产区有些不同,但总产地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只是产地范围变大,分布的更广。

3 现代形态考证

虽然药典规定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都为麻黄,但这三种麻黄的形态也有所差异,功效也不尽相同,因此也要区分好三种麻黄也很有必要。

3.1 草麻黄 草本状,小灌木,高20~70 cm,木质茎短,常似根状,茎匍匐状或横生土中。草质茎绿色,少分枝,直径1~2 mm。节明显,节间2~6 cm。有明显的纵槽纹,手触之有粗糙感,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 mm,下部的1/2合生成鞘状,2裂(稀3裂),裂片锐三角形,三角状披针形。花呈鳞球花絮,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阔卵形,常3~5聚成复穗状,顶生;雌球花多单生枝顶,卵形,珠管先端延长成细桶状珠被管,直立。种子两枚。如图1A所示。

3.2 中麻黄 灌木,高达1米以上;木质茎直立或斜生,基部多分枝;草质茎较粗壮,圆筒形,具白粉,灰绿色,分枝较多,直径1.5~3 mm,小枝对生或轮生。有节,节间通常长3~6 cm,细纵棱线较明显手触之有粗糙感,膜质鳞叶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或几不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三角形。雄球花常数个簇生于节上,卵状。花丝全合生或大部分为2束;雌花序3个轮生或3~5对。珠被管长1.5~2.5 mm,常螺旋状弯曲,种子通常3枚。如图1B所示。

3.3 木贼麻黄 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较发达,粗长,直立。草质茎细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1.5 mm。节间纤细而短,多为1.5~3 cm,表面灰绿色或暗黄绿色,纵槽纹细浅不明显,手触之无粗糙感。膜质鳞叶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叶2裂,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开花时有短梗,雌球花窄椭圆形,单生,常对生于节上,球被管略弯曲,种子1枚。如图1C所示。

4 历史沿革

世界上有麻黄属 67 种 ,我国分布 15 种 2 变种 1 变型,麻黄资源居世界之首[6]。且麻黄作为解表药一直流传至今,但直到近现代才分为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在明朝以前的历代本草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分类,以麻黄统称之。明《本草乘雅半偈》[7]记载麻黄“二月生苗,细茎直,外黄内赤,中间作节,如竹,四月梢头开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紧小,又似皂荚子而味甜,根色紫赤,有雌雄二种,雌者开花结实。”明代的《本草纲目》[8]中记载“外皮红,里仁子黑。”掌禹锡引段成式《酉阳杂俎》[9]中描述:“茎端开花,花小而黄,从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明《本草原始》[10]中也有记录“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来,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开花,雄者无花,不结子。”宋《本草图经》[11]中记载“择其子之有斑纹者,谓其雌麻,云用此则结实繁。”清《本草便读》[12]曰“苗中空。”总结来看,以上本草中麻黄的记载无论根茎描述还是雌雄异株,都与现代草麻黄类似,尤其是“茎端开花”,只与草麻黄相吻合。宋代《证类本草》[13]中,其麻黄原植物的形态描述引自《图经》[14],也与草麻黄类似。因此,根据以上对比以及本草所载麻黄的产地及生境,可推测出古时所用麻黄主要是草麻黄,但其中可能也包括木贼麻黄。

但最近几版药典上将草麻黄,中麻黄以及木贼麻黄三种都规定为麻黄,由此证明其它两种麻黄药效虽不及草麻黄,但也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除此以外,近几年研究实验表明中麻黄含有多种药效成分,并确定其中含有右旋麻黄素(d-ephedrine),已对其进行提取利用。而在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中,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了中麻黄的原植物(如图2所示),在此之前,一些文献曾记载辽宁有本种分布,但未见符合特征的标本,因此课题组发现的应为辽宁省的首株中麻黄实体,并经鉴定确为此种。

5 结论

经过考证发现,药材麻黄的产地范围逐渐扩大,但总体区域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且自古以来,临床上的使用一直以草麻黄为主。中麻黄应用比草麻黄低,应该是替代草麻黄,在现代,草麻黄的产量也远大于中麻黄,这可能是草麻黄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另外,中麻黄中的麻黄碱的含量课题组尚未测定,将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森立之.神农本草经[M].柳长华,主编.罗琼,赵永亮,点校.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1.

[2]朱云仙.麻黄功效刍议[J].江苏中医药,2019,51(4):11-13.

[3]成睿珍,张春艳,高大伟.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理论及其解说的古今考证[J].中国现代医药,2016(5):657-660.

[4]唐·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均,辑校.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6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卷》编委员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59-372.

[6]王兴伊.“麻黄”药用及文化遗存考辨[J].中医药文化,2018,13(1):28-38.

[7]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69-70.

[8]杨建峰.本草纲目精华[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41.

[9]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180.

[10]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09.

[11]宋·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97-598.

[12]清·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18-19.

[13]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尚志钧等,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21.

[14]孙兴姣,李红娇,刘婷.中药民族药麻黄的本草考证[J].中国药业,2017,26(21):1-3.

(收稿日期:2020-06-23 编辑:程鹏飞)

基金项目:北票市中药资源普查(2017004);鲅鱼圈区、大石桥市中药资源普查(2018004)。

作者简介:唐冬寒(1962 - ),男,汉族,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普外科。E-mail:1103847385@qq.com

通信作者:赵容(1985- ),女,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E-mail:zhaoxiaorong1985@163.com

猜你喜欢
麻黄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麻黄的本草考证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张仲景解表方剂中麻黄的用法用量初探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麻黄-五味子药对提取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