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冠南
摘要:《培尔·金特》是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的诗剧,后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将其谱写成两套管弦乐作品。本文对格里格及其《培尔·金特》组曲进行介绍,分析了四手联弹的演奏艺术,并从作品内容和演奏技法方面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四首作品《晨歌》《奥赛之死》《阿尼特拉之舞》和《在山魔王的宫殿中》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格里格 四手联弹 培尔·金特 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57-04
一、格里格生平及《培尔·金特》组曲介绍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钢琴家、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其代表性钢琴作品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集》等。格里格的很多作品都延续了挪威民间叙事歌曲的风格,主要赞颂民族的历史,歌颂大好河山。
《培尔·金特》是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的诗剧,因在1876年准备搬上舞台时需要配乐,易卜生邀请其朋友格里格帮忙。这项工作并非易事,格里格在这上面花了足足30年时间,最后写成了23首配乐作品。在1888和1891年,格里格挑选了一些曲目编成两组管弦乐组曲,每组四首,作品号为第46和第55。
二、四手联弹的演奏艺术
1765年7月9日,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在一封信件中说到:“年轻的沃尔夫冈在伦敦写了他的第一首四手联弹曲,在那以前,从未有人写过四手联弹奏鸣曲”。因此有人认为,莫扎特是正规创作四手联弹的第一人。
到了19世纪,这种演奏方式已非常盛行,有很多的室内乐、交响乐及序曲被改编成四手联弹的版本。当然,四手联弹作品也不仅仅是改编曲,很多作曲家也为之编写了专门的曲目,例如莫扎特的《四手联弹奏鸣曲》、舒伯特的《f小调幻想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德彪西的《小组曲》等。
四手联弹属于钢琴二重奏(Piano Duet),是室内乐的一个领域,也是演绎乐曲的一种特别的形式,通常由两位演奏家在同一架键盘乐器上面演奏,低声区部分通常叫做Secondo,高声区部分则称为Primo。不仅需要每个演奏者都有较高的独奏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合作能力,这样才能呈现出非常恢宏的音響效果。与独奏不同的是,钢琴的踏板一般是由演奏低声区的人来负责,起到明确和声与节拍的作用。钢琴是一件多声部乐器,乐曲中经常会包含不同层次的声部,当这些声部融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很多个色彩绚丽的和弦,因此,对钢琴演奏者来说,能够准确地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部层次,是必须要有的能力。
三、演奏技法分析
下文依据的是德国彼特斯出版社出版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四手联弹版乐谱,由钢琴家、作曲家Adolf Ruthardt改编。
(一)晨歌(Morning Mood / Morgenstimmung)
这首作品讲述主人公培尔·金特远渡重洋,前往美洲贩卖黑奴,这是他来到摩洛哥的一个清晨,看着太阳慢慢升起,寂静而祥和的情景让他感觉仿佛是在北欧的早晨。“Allegretto pastorale”意为“田园式的小快板”,奠定了乐曲的基调。作品的开头,以B-#G-#F-E-#F-#G构成的五声音阶主旋律映入眼帘,在原版交响乐中,该旋律是由长笛奏出的,气息流畅,音色灵动,但是在钢琴上却很难表现。最高音B用右手的5指弹奏,可以带一些手臂的力量,避免仅仅用手指弹奏而显得声音太炸。主旋律先后四次在小字二组、小字一组奏出,和声则在大字组、大字一组奏出,音区的变化意味着乐器的变化,弹奏时要注意音色的交替,在高声区弹奏时控制手臂的力量,使得音色空灵,在中声区则可以适当多用一些手臂的力量,使音色变得厚重。
第二部分是第一次出现乐队齐奏,力度也从前面的弱变成了强。Primo声部是双手相隔两个八度的主旋律再现,在交响乐中用弦乐器来演奏,在钢琴上,句子比较长,在f的力度下容易演奏的缺乏线条感,练习时要注意手指均匀地用力,同时手腕部分的放松和很好的力量转移也是获得平稳音色的一个要素,此外内心要学会歌唱,从而培养连奏和乐句的意识。这里的和声全部交给Secondo声部来完成,显得格外重要,模仿乐队中木管乐器及圆号的齐奏,很有气势,要注意音头的控制,不能把和弦弹得太突兀,要用胳膊的力量推着向前走,倾听旋律声部的发展。
第三部分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旋律,在乐队中用大提琴来表现这段旋律#G-#F-E-#F以及后面的平行乐句F-bE-bD-bE,也是这首乐曲第一次用低音乐器来表现旋律,在音色、音区及音乐性格上都和之前的段落做了对比。上升的音符好像海平面上缓缓升起的太阳,在钢琴上演奏时要学会想象大提琴宽广的声音,多用指腹触键,使声音柔和一些。
第四部分的主旋律变奏和再现,全部交给了低声部,第一遍C-A-G-F-G-A建立在F大调上,第二遍B-#G-#F-E-#F-#G回归到E大调上,模仿圆号的音色,Primo声部则全部是分解和弦,触键要浅,只是渲染色彩,音乐术语“tranquillo”意为“安静地”,仿佛回到了那个平静的早晨。
第五部分可以算作尾声,Primo声部在小字一组的B音上奏出那段经典的五声音阶式旋律,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后面又增加了颤音效果来模仿长笛的音色,在Primo和Secondo声部分别在小字二组和大字组上重复两遍旋律后,由E大调主和弦结束本曲。
(二)奥赛之死(The Death of Ase/ Ases Tod)
这首作品是描写培尔·金特在旅途中得知母亲病危后回到家中,陪母亲追忆往事的情景。剧情非常动人,音乐也庄严肃穆。“Andante doloroso”意为“悲痛的行板”,确定了作品的性格。这首作品建立在b小调上,主旋律基本都是在Primo声部呈现,第一部分为四个平行乐句,前两句从b小调的属音#F开始,后两句从小字二组的#C开始,弹奏时要运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用指腹触键;低声部的作用为和声衬托。在乐队版本中,这首作品是弦乐组乐器来表现的,非常连贯,但是钢琴是打击乐器,很难做到谱面的标记“molto legato——十分连贯的”,弹奏时一定要拥有内心的歌唱,同时注意控制触键的角度和速度,旋律一定要连起来。
第二部分中整体又丰满了很多,无论是Primo还是Secondo声部都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和声效果,特别是Secondo部分,八度的低音要演奏的厚重而扎实,完全使用手臂的力量来推动这一部分的发展,直到ff的出现,达到了音乐的高潮。
第三部分的旋律是向下进行的,里面很多的半音值得关注,小二度的不协和感也增加了音乐效果,最后的几个小节作曲家基本都是用二分音符或全音符来写的,这样使得音乐自然地趋于平静、安宁,最后结束在b小调的主和弦上。
为了体现“悲痛”的感情,很多时候演奏者会将这段乐曲处理的过于缓慢而失去流动性,尤其是在钢琴上表现时,为了克服击键过程中榔头敲击琴弦发声后会自动减弱这一物理学原理带来的弊端,建议可采取比谱面标记稍快的速度演奏,让全曲听上去既能表现“悲痛”之意,又能不失音乐的连贯性。另外要注意踏板的运用,由于低声部的和声变化比较多,很容易由于踏板换的不及时而产生不协和的音响,所以在练习时要靠听觉去引领自身获得一个清晰、明确的和声。
(三)阿尼特拉之舞(Anitra's Dance/ Anitra's Tanz)
阿尼特拉是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培尔·金特幻想自己是沙漠绿洲中的国王,爱上了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阿尼特拉向培尔·金特跳舞献媚,企图获得爱情的场面。乐曲开始的一个E大调主和弦很有特点,呈现在Primo声部,高音区的E要弹得透亮一些,力量要送到右手的5指,在乐队里面是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同时演奏的效果,这个和弦可以被理解成是前面《奥赛之死》的翻篇,通过这个大调和弦将人们带到下一个故事中,引人入胜。接下来在Secondo声部有四小节的节奏预示,需要强调的是左手第一拍的八度和第三拍的八分音符,从而体现出谱面上“Tempo di Mazurka.——玛祖卡节奏”的特点,同样,右手和弦的高音c-d、m-f、m-d、c-b需要突出一些。从第7小节开始乐曲的主旋律,开始在a小调上,一共16个小节,结束在e小调上,里面的跳音是关键,模仿乐队中的小提琴和大提琴拨弦的声音特点,要弹得轻巧,富有弹性。
第二部分开始于为数不多的连奏,两个平行乐句,第二句在前一句的上方四度上呈现,要注意的是谱子上标有fp的记号的F-D-C-B和D-B-A-#G,先在低声部奏出,而后高声部紧随其后与之同时弹奏,要把你追我赶的跳跃性场面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开始于D大调,属于主旋律变奏,音乐变得明朗了,经过多次转调后,最后又回归到a小调,在这里要注意跳音的弹奏方法,指尖一定要扎实而敏锐,触键要短促有力,声音要集中,音的时值也要保持一致;其次是裝饰音,要表现出生动俏皮的舞姿与风格,手腕一定要放松,力量可以稍提一点,这样声音可以弹得比较灵动。
(四)在山魔王的宫殿中(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In der Halle des Bergkonigs)
这首曲子在整部作品中是最有戏剧性的,无论是音区变化还是力度变化,亦或是感情的矛盾冲击都是最强烈的。讲述的是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从剧本上来说,也是最具幻想性的。乐曲开头的#F,由高声部演奏者用八度弹出,由于音区在中低声区,又模仿乐队中圆号的音色,声音饱满,所以触键要慢,控制两个手指的音色,给乐曲的开始制造出朦胧而遥远的效果。紧接着是主题音型的出现,有近25个小节都是由低声部演奏,力度为pp,一遍模仿大提琴和低音贝斯,另一遍模仿大管,加上乐曲开头的音乐术语“staccato sempre——始终断奏”,营造出了阴森恐怖的音乐形象。
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在高声部由左右手交替演奏,模仿乐队中小提琴的拨弦,音色上比之前稍微轻松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是相对应的低声部伴奏部分,由“前十六后八”及“五连音”的节奏型交替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音乐的紧张程度。
第三部分是最精彩的部分,也由这一段将全曲推向了高潮。Secondo部分写的非常复杂,首先,左手持续近25小节的八度技法上给演奏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手腕的灵活以及循环放松,防止胳膊越弹越紧张;其次右手的三连音,形成了双手“三对二”的节奏,并且还要在第一个音上做出的ffz;另外谱子上有写出“ff e stretto al Fine”,意为“很强并始终加紧,直至结束”,这个对演奏者的耐力也提出了很大的考验。Primo声部仍然采用主旋律变奏的手法,音区提高到小字二组的B,然后逐渐再升高,层层深入,在演奏时同样要注意手腕及手臂的协调配合,虽然是ff,但也要尽量使音色弹得完美。
最后一段出现了模仿打击乐的声音,无论是低音区的八度还是高音区的和弦,都要做到很强的张力和爆发力,最终由10个相同的和弦将作品推向高潮并戛然而止,扣人心弦,充满戏剧性,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在演奏时,要注意踏板的运用,低声部有很多的二度音,比如之前提到的持续八度,如果没有注意的话,会始音响变得很浑浊;其次是在最后,为了渲染气氛,踏板就要收的很干净,不能使声音延长,手上的演奏配合踏板,要同时起来,从而体现戛然而止的戏剧性,这样音乐才能结束在热烈的气氛里。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戏剧内容和音乐特色,从演奏技法的角度分析了《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这部带有浓郁北欧风格的组曲是融合音乐和戏剧的一部佳作,得以让人们一窥北欧音乐的魅力。就四手联弹这一重奏艺术来看,两位演奏家需要密切的配合,比如力度的安排、音色的控制、踏板的运用等。四手联弹与独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演奏者不仅仅要把握自己的声部,而且还要仔细关注另一个声部,这样在效果上才能做到更加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郝依琳.《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双钢琴版)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8年.
[2]李雪韵.从双钢琴演奏艺术中简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3]孙小慧.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配器技术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梁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的作曲技法浅析[J].北方音乐,2015(04):52.
[5]吴欢.《培尔·金特》组曲中《朝景》的配器分析[J].音乐时空,2015(16):70+91.
[6]江贤琴.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多声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徐恩平.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审美意蕴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李世卫,董海珠.“漫步”钢琴二重奏(九)[J].钢琴艺术,2020(04):41-44.
[9]杨韵琳.你了解四手联弹吗?[N].音乐周报,2015-11-11(B04).
[10]周铭孙.从初级到中级的四手联弹作品系列[J].钢琴艺术,2017(0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