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的心理分析

2020-02-04 07:21周彩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

摘 要:“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中与“木石前盟”对等的另外一段重要关系,其存在有现实的依据,也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以分析心理学中的两性原则、两性原型以及自性化理论为依据,对宝钗和宝玉之缘的共通之处和根本分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金玉良缘 两性原型 两性原则 自性化

一、女性特质、男性特质与自性化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都是原型,阿尼玛是生活的原型、是女性元素,阿尼姆斯是意义的原型、是男性元素,它们对应着中国文化中的阴和阳两个概念。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功能是与心灵的深处建立连接,“阿尼姆斯和阿尼玛行使像桥或门一样的功能,带领意象进入集体无意识,就像人格面具是通往外在世界的桥一样”。

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相对应,荣格还提出了另外一组概念——逻各斯和厄洛斯。逻各斯(Logos)与男性原则对应,是指逻辑、思维、力量、勇气等男性的功能和原则;厄洛斯(Eros)与女性原则对应,是指情感、爱欲、连接、温暖等母性功能。对于男性而言,阿尼玛和厄洛斯执行其异性的功能部分,连接集体无意识;对于女性而言,则是阿尼姆斯和逻各斯执行异性功能和连接集体无意识。部分现代荣格学者也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也都具有罗格斯和厄洛斯的原则。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阴”“阳”合体的,既包括阿尼玛和厄洛斯的部分,也包括阿尼姆斯和逻各斯的部分。因此,无论男女,都需要去发展和融合内在心灵中的男性特质部分和女性特质部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Self”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原型,我国荣格学者申荷永提出将其翻译为“自性”。“自性”原本是佛教用语,指一切诸法各有其“不生不灭”的自性,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体性”。六祖慧能听弘忍大师说《金刚经》“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句时而悟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喟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慧能开创的禅宗,把佛理解为佛性、自性、人的本心,即“佛”不再是超越于人之外的高不可及的东西,而是人的自性,也就是每个人自身就具有佛性。在分析心理学中,自性(Self)代表着一种“整体人格”,是意识自我(ego)得以维持人格外在统一的基础和根据。自性作为精神的一种整体力量,它的特点是能够潜在地把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内容和特性结合在一起,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说明心灵的发展的过程,荣格提出了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概念。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通过整合而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换句话说,成为那个原本就潜存着的完整的、和谐的人。通俗来说,就是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最后成为自己。“自性化意味着成为‘个体,它包含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最后的、无与伦比的独特性,它也意味着成为自己。”“自性化只能意味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它满足了给定的个人品质;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人成为他实际上是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存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自性化解释为‘走向自我或‘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个人的自性化也是实现其自身“佛性”和“本心”的过程。

上一篇文章我们分析了“木石前盟”的心理学意义,本文我们将尝试用上述心理分析的概念探讨《红楼梦》中的另外一段重要关系——“金玉良缘”的原型意义。

二、薛宝钗:“冷香丸”和“金锁”

在红学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将钗、黛并提,解读她们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从文本出发,梳理宝钗的出身、特點等,然后从心理分析的视角探讨她和宝玉之间关系的心理学意义。

薛宝钗生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她的家族曾经荣极一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有“百万之富”的“皇商”,与贾、王、史三家并称“四大家族”。但这个显赫的家族也面临衰败的窘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后继无人。薛家唯一的嫡子薛蟠“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旧日情分,户部挂了个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但他的妹妹薛宝钗却“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凿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第四回)。薛蟠不能支撑家族的事业,延续家族的辉煌,薛宝钗就主动站出来,希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补哥哥。出众的容貌与才华让父母对宝钗寄予厚望,其内心振兴家族的责任感也被激活。

宝钗有“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脂批为“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第七回)。该病发作时会出现“喘嗽”症状,请了很多大夫,吃了很多药,却没有一点效果。后来遇到一个秃头和尚给了个“海上仙方儿”,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四种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这日的雨、白露这日的露、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般大小的丸药——“冷香丸”,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檗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比之前那些药“倒效验些”。这“冷香丸”以四种花为主料,牡丹端庄华贵,荷花有君子之风,芙蓉艳丽柔美、梅花笑傲风雪,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共通的象征意义,“花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是美丽、春天、青春和温柔的象征,同时也常常代表纯洁、和平、思想的完美、生命的短促和天堂中的种种快乐。花本质上是大自然精华的集中体现,将诞生、存在、死亡与再生全部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内”。这四种花要求必须是白色的名贵品种,而且只取中间的花蕊,还要辅以四种水——雨、露、霜、雪,一起调制而成。“花的象征含义是被动的,与女性有关”,花蕊则是生产和储存花粉的,是繁殖的关键处所,“白色”则尤其强调纯洁和完美,象征着极致的女性和母性。水是生命之源,是孕育生命之必须,因此也是母性的。而“四时”节气和数字“十二”则强调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

因天资聪慧、才华出众,又被父母看重,宝钗颇有入世济世、力挽狂澜、改变家族命运的远大抱负和炽热情怀,可惜她身为女子,不能亲自实践这一理想,加上父亲亡故、母亲软弱、哥哥又不争气,因此内心常常经受煎熬,此“凡心”不是狭义的儿女之情,而是儒家所倡导的心怀天下、振兴家族的积极进取之心。这一点在宝钗的那首《螃蟹咏》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但是在那样的时代,男子尚且很难建功立业,何况女子?宝钗内心的积极的、入世的、锐意进取的阳性(男性)特质过于炽热,就需要以冷静的、出世的、淡泊顺随的阴性(女性)的元素去中和,这便是“冷香丸”能够起效的原因。“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八回)这些外在的表现与“冷香丸”的药性和要求是一致的。“装”强调的是对于先天气质中某些特征的修饰和调整,“守”突出的是对于自我性格修炼的严格要求,这是宝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对社会道德和世俗礼法要求的遵循和恪守。这是宝钗之“德”的体现,也是宝钗的难能可贵之处,可惜这却与人的自然本性背道而驰。

宝钗与宝玉之缘始于二人一个有灵玉、一个有金锁。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宝玉去探望养病的宝钗,难得近距离的接触,宝钗要求赏鉴“通灵宝玉”,宝玉亲手摘下递给她,“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玉的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大字。丫鬟莺儿一看,笑道:“我看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一听,缠着宝钗也要赏鉴她的金锁,宝钗拗不过他,只好摘下来给他看,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两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看了,跟自己的一起念了两遍,连他也笑了:“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儿。” 关于金锁的来历,据莺儿说,项圈上的话“是个痴癞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赶紧岔开话题,防止莺儿说出和尚“金玉之缘”的预言,但是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在《红楼梦》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宝钗的母亲曾亲口对王夫人说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第二十八回),连薛蟠这个浪荡公子也很清楚这件事。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薛蟠被母亲和妹妹责备,情急之下怼了妹妹:“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贾宝玉的通灵玉和薛宝钗的金锁,是主人的护身符,极为重要,必须随身佩戴,上面的刻文又互相呼应,金玉之缘也非常符合中国民间金配玉的风俗习惯。从象征意义上来看,“中国传统中的玉代表了所有的美德,纯洁的心性、正义、真理、勇气、和谐、忠诚和友善”;“黄金象征着完美,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是太阳的标志,此外,由于黄金光芒四射,不易腐蚀,长久耐用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其象征地位极为神圣。与黄金相关的含义还包括纯洁、高雅、精神启迪、真理、和谐和睿智。此外,还有世俗的权力与荣耀、王位、高贵和物质财富”。玉是至善至美、尊贵高雅之物,这与宝玉的家族地位相匹配,也与宝玉的纯真无瑕至情至善的性格相契合。黄金是大富大贵之物,与宝钗家“皇商”的身份相匹配,也与她看重仕途经济的价值观相契合,“金锁”预示着她将来能为夫家带来荣华富贵。从这一点看,金和玉,宝玉和宝钗可谓良匹。

三、“金玉良缘”的心理分析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作者曹雪芹自认为是“谈情”,其实质是追求人类生命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即:人是什么?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生命和生活最真、最善、最美?小说首先设置了女娲炼石补天神话这一大的故事背景。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大母神,她不仅是造人、补天的创世女神,还是置媒、制乐的爱神和美神,可以说她是中华文化中真善美的化身。顽石经由女娲锻造并赋予“灵性”,有了人的七情六欲,有了对爱和美的追求,变成了“通灵宝玉”。其“灵性”的内涵是“知觉、感受、反应、思维、理会、领会的精神功能——其实亦即‘人性;但这个‘人性是高层次的,与真顽愚昧大大不同”,这构成了贾宝玉人格特质中的第一层内涵。“通灵宝玉”化成人形游荡到赤霞宫中,警幻仙子任命他为神瑛侍者,开始了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与日后修成女体的绛珠仙草的一段奇缘,并引出了诸多的“幻缘”。这段拟神话中,神瑛以“甘露”灌溉绛珠,但到了人间,却变成了少女林黛玉的眼泪,因为爱不能表达,人的本性被抑制和扼杀,甜蜜和美好就变成了苦涩和悲伤。母神女娲赋予生命和人性,仙姑警幻给予仙界的身份和尊荣,仙子绛珠带来两性之间的爱恋和悲欢,与女性紧密和深度的连接构成了贾宝玉人格特质中的第二层内涵。主人公贾宝玉的这种“神缘”“仙缘”和“幻缘”让小说以“情”为主旨变得顺理成章。这种“情”,是人与人相处的高尚关系,是一种关怀、同情、怜悯、仁慈、体贴,既包括男女之情,也可以擴展到人对物,或对一切不幸的事与境,如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为普天下女子的不幸境遇而悲悼,这是最广博、最崇高的情,也是基于东方文化的一种“博爱”的精神,而它的代言人就是主人公贾宝玉。

宝玉被父亲打得卧床不起,宝钗、黛玉等先后来探望。宝钗一时情急,眼中含泪,流露出“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宝玉心中感动,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黛玉心疼他,眼睛都哭肿了,“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为了这些美好的人和事,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宝玉的这种彻底的“无我”和“博爱”精神是一种极强的共情能力,它源自女娲的母性,源自道家和墨家对“自然”和“人性”的基本尊重,这是贾宝玉或作者曹雪芹对自己内心深处女性原则和阿尼玛原型的认可与接纳。薛宝钗作为一个贵族少女,看起来温柔和顺、美丽大方,但是由于过度抑制,情感比较匮乏,共情能力很差,像个“木头人”,缺少女性那种天然、灵动的美,即使有众花蕊做的“冷香丸”补救,但仍然是没有温度的“冷美人”。薛宝钗人格中女性特质的一面极为不足,这是贾宝玉始终觉得她难以亲近的根源。

“荣格认为,自性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男性意识到自己的阿尼玛,女性意识到自己的阿尼姆斯,并将自己和它区分开来,不要受它的控制。”贾宝玉极为重视“女儿”,主动亲近女性,但是他对那些真正有才华、有个性的男性也是非常尊重和敬仰的,比如他和柳湘莲之间的友谊。另外,宝玉理解家族的责任和期望,并不完全反对读书和功课,只是不喜欢那些禄蠹和假道学、伪君子,他厌恶仕途经济和追求功名中僵化、不符合人情、过度面具化的部分。在宝玉身上,他的男性特质和阿尼姆斯的一面以一种质朴、纯真的方式存在着。由于自身和家族的原因,薛宝钗过度认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此要求自己,也要求未来可能的夫婿,因此她一直规劝宝玉要好好读孔孟等圣贤书,走科举仕途之路。宝钗是社会化比较充分的一个少女,这也使得她身上的男性特质非常突出,可这偏偏是与宝玉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地方。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玉”和“金”的共通之处,这里我们再看看二者的不同。“玉虽然是太阳和阳性的象征,但由于其表面润滑、富有光泽,故而又与女性柔软娇美的肌肤以及体液(玉液)……相联系。”“由于黄金与太阳有关,因此也是男性的标志。”玉是融合的“阴性”和“阳性”,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而金却只有“阳性”的男性特质,也就是玉和金貌似对等,但存在着质的不同,这就隐喻了宝钗和宝玉虽然能够“举案齐眉”、表面上和谐共处,却难以有心灵的交集与沟通,因为从本质上而言他们终究不是同路人。

“自性化的目标是接近更加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但又与他人保持关系。这是一个我们与世界、与和我们有关的人以及与内在世界的情结和原型直接对话的系列过程。”曹雪芹以此书为自传,思考和探索“人”的来由、经历、使命、价值、意义和命运等,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阅历、思考、感悟和收获也是他试图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实现个人自性化的一个尝试。这里面有对社会时代、兴衰荣辱、世事变更、家族责任等的深切体悟和深入思考,也有对父母亲人、儿女情长、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等的深挚眷恋与无可奈何。家族与个人、男和女、爱与恨、情与理、去与留(出世与入世),这些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贾宝玉或曹雪芹的生命之河变得波澜起伏、深沉厚重。甄、贾宝玉的分裂,“木石前盟”的消散,以及“金玉良缘”的断裂,这些都是18世纪的中国一代贵族青年和知识分子心灵受创、人格分裂、自性化旅程中自我发展严重受阻的重要事件,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对今天的我们也仍然很有启发意义,本文仅做初步探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雷诺斯·K.帕帕多普洛斯编.荣格心理学手册[C].周党伟,赵艺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01,99.

[2] 周彩虹.中国狐文化的心理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56.

[3] 韩晴.论“自性”“自度”与《坛经》的人间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6-38.

[4] C. G. Jung. Volume 7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Translated by R. F. C. Hu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1966. Printed in the USA.

[5] 杰克·特里锡.象征之旅[M].石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90,118

[6] 米蘭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2.

[7] 赖振寅.眼泪与冷香丸──黛玉、宝钗原型命意探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5-89.

[8] 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9,231,23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沙盘游戏中本土沙具的研发与应用研究”(2018GXJK202)、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2019年度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沙盘游戏在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ZQJYY2019031)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周彩虹,中文本科、硕士,心理学博士、博士后,肇庆学院教科院心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心理学、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