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山居吟》的古事今声

2020-02-04 08:04吴雯刘君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

吴雯 刘君妍

摘 要: 古琴乐曲与古典诗文音韵相通,一曲《山居吟》便成为联结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领域的纽带。而当代琴人指尖流出的《山居吟》,或舒缓柔静,或力疾跳宕,意趣有别却同样令人心神向往。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山居吟》表达出的山隐情怀,与古代山居文人的诗趣异曲同工。当代的传统经典传颂中,《山居吟》又被注入现代古琴人的理解,成为经典艺术的再创作。而人类对空灵高远精神境界的追求,在音乐与诗歌的传承中产生共鸣,实现交融。

关键词:古琴曲 《山居吟》 山居诗 隐逸情怀

古琴名曲《山居吟》,旧曲中蕴含着新声,它在不同演奏者手中,可奏出多样的听觉体验,有的力疾跌宕、心存愤激,有的柔静平和、婉转幽远。同一首乐曲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呢?琴曲中蕴藏着古代乐人怎样的情怀?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对“山居”情有独钟,并且山居期间可以没有亲友相伴,却少不了一把古琴?让我们援着《山居吟》的乐曲,跨越历史的时空,揭开古琴音乐背后的故事。

一、《山居吟》的琴人心声

《山居吟》出自明代朱权编著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题解曰:“是曲者,宋毛敏仲翁所作。其趣也,巢云松于丘壑之士,澹然与世两忘,不牵尘网,乃以大山为屏,清流为带,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所谓乐夫天命者,有以也夫。”a 明胡文焕《文会堂琴谱》补充说明:“《山居吟》,《樵歌》之引。”b引,是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因此《山居吟》的意蕴可通过《神奇秘谱》中《樵歌》的题解理解: “是曲之作也,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欲希先贤之志晦迹岩壑,隐遁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自以为遁世无闷也。”c可见毛敏仲作《山居吟》的归隐指向十分清晰,即追寻所谓的“先贤之志”,亦是《山居吟》题解中的“乐天知命”。

毛敏仲是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奈生逢宋元之交的乱世。在元朝统治下,毛敏仲沦为地位卑贱的南人,其“隐遁不仕”一方面是为了乱世避身,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于山水间觅得心灵的平静以待明君。宋朝文化中儒释道并行,老庄哲学的超然态度和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d,合力使毛敏仲做出了避身以待明君的选择。因此,《山居吟》琴曲所表现出的“山居”意蕴并非一味的消极避世,而是融合了儒道的和谐之境,兼有道家漫游天地间的自由与儒家“士志于道”的理念,体现了毛敏仲独立人格与大道的统一。

二、古代文人的山居琴趣

古琴是频繁出现在山居隐逸题材诗文中的重要符号。文人隐士观照自然万物后,寄情山水、抚琴咏志,在此过程中古琴渗透于文学创作中,化为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音乐与诗文实现了情感上的一致与同源。

(一)“无弦琴”与陶翁之意趣 陶渊明的无弦琴,最早记录在沈约的《宋书·隐逸传》卷二十三中:“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无弦之琴怎么弹?《晋书·隐逸传》解释道:“(潜)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陶渊明追求的是意趣。道胜于术,心胜于形,抚无弦琴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不役于物”是陶渊明理想的人生状态,他曾在“仕”“隐”中几度往返,但最终听从本心归隐。所以他的无弦琴,可以看作是山居情怀的外化,其中也深寓老子“大音希声”“有生于无”的哲学理念。无弦琴超越了“形而下”的器,而上升至“形而上”的道。琴的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远不止这一例。逯钦立教授校注《陶渊明集》 提及“琴”的诗作有八首,如《和郭主簿·其一》就提到“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此诗描写的是陶渊明二度辞官归来后的生活情境,可见琴已融入其日常。陶渊明隐居在浔阳郡上京里期间所作诗文中也提及自己身处陋室依然隐居自适、载弹载咏。陶渊明并非真的“不解音律”,而是独具琴心,他以“无物”之虚空表现山居心境之深远,展现了一个滋养“南山人格”的隐士形象。

(二)摩诘琴诗中的禅趣 有别于陶渊明的弃官而隐,唐代“山水诗佛”王维更有“亦官亦隐”的情调,但他却绝非 “假隐居”,也不同于谢灵运的周旋矛盾 。王维,字摩诘,取自佛教典籍《维摩诘经》,他一生历经三次先官后隐,于744年隐居终南山脚下的辋川,并在这里撰写了许多山居诗作品,包括《鹿柴》 《竹里馆》《终南别业》等经典。

《旧唐书》记载:“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王维虽不能完全摒弃官隐矛盾,但也不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是以琴涵养心性、寄情表志,始终以隐逸角色自居。他充分发扬庄子“鼓琴足以自娱”的精神,这不仅是其澄澈心灵的照射,更是其澹远心境的寄托。

自古文人弹琴讲究环境的雅静,且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e寥寥二十字,平淡朴素的诗词间更见筆力。明月照幽林,奏琴且吟咏,天、人、景三位一体,正如后人评价:“清景与诗人兴致相结合,虽写景,亦可窥诗人幽静恬淡的隐逸胸怀。”f

(三)乐天琴诗的“中隐”情怀 中唐以后,盛世没落,隐逸的空间越来越小,士人们不得不在专制体制与独立意志间艰难周旋。g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仕途坎坷,最终在愤世嫉俗中归隐,此后他常借古琴排解情绪。他在《养拙》中写道:“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樽。”从中可看出白居易隐居时与琴惺惺相惜的生活状态。此外,白居易还多次在诗中提到陶渊明及其无弦琴,如“常闻陶潜语,心远地自偏”“谁伴寂寥身,无弦琴在左”等。显然,白居易在效法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抚琴志趣,但两人的归隐态度不完全一样。白居易深受儒家兼济思想的影响,他虽然钦佩陶渊明的气节与胸怀,却无法真正放下世俗中的功名利禄,在此前提下,他空设官位,竭力追求超脱淡然、适意自居的人生态度,这种境界便叫作“中隐”。

玄学家郭象注《庄子》曰: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白居易的“中隐”志趣追求也正是如此。

三、当代琴人的“山居”诉说

《山居吟》的作者毛敏仲身处王朝迭代的乱世,他的琴音或许显得哀婉凄恻,今天的琴人自然难以体会毛公当年的心境,但是,艺术只有通过继承与再创作,才能彰显出更强的生命力,这一点在当代古琴传人的演奏中已经体现出来。

当代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的《山居吟》和扬州广陵琴派传承人刘扬先生的《山居吟》在演奏风格及弹奏技法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除去二人的偏好差异,这种同曲异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值得深究。龚先生版《山居吟》充分发挥古琴的吟猱技法,滑音跨度小,节奏和缓,显得柔静舒朗、空灵摇曳,有着山间高士恬淡超然的风度。刘先生版《山居吟》则借助仰托指法以及变换节奏,加大滑音跨度,增强音乐的力量感,隐隐传达出内心的些许愤懑和无奈。龚先生强调,弹古曲要“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他融贯多家特色,逐渐形成清和婉转、中正秀丽的独特琴风。广陵派琴家刘扬先生为古琴前辈刘少椿之孙,有正统的家学渊源,他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山居吟》,以期逆合毛公敏仲的心境,琴声在婉畅之中略显跌宕。由此可见,不一样的琴曲韵味,源于不同演奏家的差异理解和表现风格。刘先生对山居主题的解读,偏重于文人的失志不平和人生的无奈状态,因而寡言欢乐,借创作聊以抒怀。龚先生则更似沉醉山间、以期与自然融合的求道者、参禅者,乐曲的旋律中,更多地流溢出对自然山水的迷恋与沉思。

四、结语

关于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德裔美国学者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揭示出音乐与文学的分界终将模糊,并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她指出:“种种艺术,深究到一定层次之后就会到达一种不辨形式的境地,即艺术的本身。”

诗琴同韵,古琴音乐和古典诗文,在情感的传递体验上,相通相辅相成。透过古琴曲《山居吟》和几位文人的“山居诗”,都可以感受到特定历史时代的回响以及文人的山居情愫。在体悟琴曲意境时,借助古典诗文的解读,更能深层地理解乐曲。无论是《山居吟》琴曲的作者,还是表达“山居”情怀的诗人,抑或弹奏古曲的现代琴人,皆携有明显的个性情感,或传递弃世超脱的旷达,或表达被迫遁隐的无奈,又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周旋与期待。要体会个中差异,则需超越艺术形式本身,追溯至各人的时遇和心境。

ab 王孺童:《古琴曲溯源》,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第284页,第282页。

c 査阜西:《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d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e 〔唐〕王维著,曹中孚标点:《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f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g 李红霞:《论白居易中隐的特质、渊源及其影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48—52页。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2019年校立项科创项目“古琴音乐与古典诗文的汇通”

作 者: 吴雯,揚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刘君妍,扬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