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
“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
美国历史短,但宪法与两大党的持续时间长。两大党在各州都有松松垮垮的地方组织,为本党的竞选活动做宣传以及筹备工作。在总统大选年,两大党会召开各层次的大会以及“全国大会”以决定本党总统候选人。
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实行“选举人团”制,小党难以出头,哪怕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全国选民票,在选举人团中也影响甚微。久而久之,两大党就垄断了美国政坛。哪怕是曾加入第三党的特朗普,为了入主白宫也不得不改投共和党。
美国有“党”,或许可从“独立”前夕的两大派算起:“反英”和“忠英”。学者们将英国当时的两大党的名称类比而附会之,称其为“辉格党”和“托利党”。延续200多年的美国两党制传统,就此开幕。
其实,当时是有“派”无“党”,而且这两大派与英国的两大党并无关系。独立后,美国“托利党”人星散。
1789年,各州精英汇聚费城,制定宪法,在两个问题上鲜明对立—联邦权与州权何者为重?走精英治理道路还是向平民放权?自然而然形成两派,称为“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国父们分别站队,成为两派的旗帜和核心。第一、二任总统华盛顿、亚当斯,美国最了不起的财长汉密尔顿等人为前者;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等人为后者。
前者并未明确组党,后者则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立党,取名“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与挑起“南北战争”的“民主党”在观念和组织上一脉相承。
杰斐逊曾称:“如果要和一个党在一起才能进天堂的话,我宁可根本不进天堂。”可是,进入19世纪,代议制民主的政治制度,注定了政党组织和政党活动的必要性。为了总统选举,以杰斐逊为主角的“民主共和党”成立,并连续取得总统选举的胜利,导致对手“联邦党”走向消亡。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
为了总统选举,以杰斐逊为主角的“民主共和党”成立。
“联邦党人”对于美国制度的确立、美国精神的建构,居功甚伟。但是,它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将普通公民手中的民主和自由宣布为一种危险的党。这太不符合美国人的主流意识了,消亡是注定的。
随后,围绕(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总统选举,“民主共和党”分裂。由于对党的主流观念,对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党领袖的政策不满,党的重要成员离开出走,从而导致党的分裂,这样的故事,在美国历史上反复重演。当时,拥护小亚当斯的人另组“国家共和党”。这是一个短命的大党,随着小亚当斯竞选连任失败,此党也就无疾而终。“民主共和党”似乎一党独大了,并改称“民主党”。
几年后,对立的“持不同政见者”,主要聚焦于反奴隶制和强化联邦的观念,组成了辉格党(与美国独立前的“辉格党”无关系)。而且,关于奴隶制的争论和对抗在美国愈演愈烈,两派几乎誓不两立。在“内战”前夕,辉格党和反奴隶制的北方民主党人、“自由土地党”联合组成了“共和党”,拥护林肯成为总统,随后导致南北战争爆发。而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并立的格局就此形成,并且持续存在150多年了,历史之长,世界第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都不会改变。
美国政坛不时会跳出一些第三党,为了某些特殊政见,如移民、天主教、西部土地、种族歧视等等问题鼓与呼,与两大党对抗。
1832年,首次出现有较大影响的第三党:反对共济会党。该党在所推举的总统候选人竞选失败后,自动解散。有较大影响的第三党,还包括1852年的“自由土地党”,以及随后的“一无所知党”。它们反新移民,反天主教。第三党常常是为了总统竞选啸聚而来,竞选失败就哄闹而去。20世纪也不时出现这种情况,如“进步党”“州权民主党”等等。
美国第三党偶有惊艳,终究难憾大局。因为美国有48个州都实行“赢者通吃”,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三党人能出任总统,而且在州以及地方级的选举层面,都罕有胜利。而加拿大这些英联邦国家在省一级,还有地方小党进入议会甚至主政。
2020年美国国会参议院选举地图,图中蓝色、红色的州要改选的分别是民主党、共和党掌控的议席
另外,不时冒出来的一些第四党、第五党等,不过是打打边腔或者制造杂音而已,随风而生随风而逝。
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从19世纪70年代所谓“镀金时代”起,时断时续—从“绿背党”到“人民党”到“社会党”,最后,20世纪20年代成立了美共,延续至今。1944年该党党首曾宣布解散该党,但数月后重建;人数最多时十余万,现在还有数千人。特别指出,该党是美国所有小党中,历史最长且保持了连续性的唯一的党,2019年刚好建党百年。
不过,美国的政党与中国人通常理解的党,在根本性质上有极大的差异。在美国,政党的建立以及活动,都与公职选举直接相关—总统选举与议员选举,后来还延伸至州、市、縣、镇的选举。从形式上观察,似乎政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选举胜利,尤其是总统选举的胜利。
甚至,为了赢得大选,政党还会去拉拢当时社会上有号召力的“非党员”,推选他为总统候选人;如二战后,两党对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争夺等等。而这样的人一旦当选总统,不管他以前是否是本党党员,以后是否会离党而去,都立刻成为本党领袖。
美国的两大党,内部均设立全国委员会、州委员会、县委员会和基层选区委员会四级组织机构,各层级委员会之间并无垂直领导关系。它们都是一些自组织、自治的社群团体,其工作机构的大小、活动能力,都取决于各自的募款能力,找到“钱”是最重要的工作。
对两大党来说,因为都没有“党产”,所有经费来自捐款,而无论是个人、社团还是公司,捐款数额、方式都受到法律限定,所以“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立党之本。当然,特朗普之类的亿万富翁,用自己的钱竞选也可。两党在国会内还会确定一些党的领导人,并设有一些特定的事务委员会等机构,但是它们与国会外的该党的组织也无领导或从属关系。
要成为两大党党员,不需要组织批准,选民登记时登记成哪个党,就算哪个党的党员;若没有声明,只要投票给某党,也被认为是某党党员。个人认同某党,宣称自己是某党党员,实质上是一种“观念认同”,即对该党当下的核心观念的认同,而不必有确切的组织上的联系。在一个家庭内,有可能丈夫是共和党人,而妻子是坚定的民主党人。
表面上看,美国政党的一切活动是为了选举,实际上党是为了实行某种政治观念而“抱团”聚合动员起来的,选举胜利无非是使得其政治观念得以施行。艾森豪威尔就说过:“如果失去原则,政党政治无非就是一个夺取权力的阴谋。”所谓“原则”,主要就是作为政党要坚守的观念。
不过,人的思想观念是会变化的,所以政党的成员尤其是一般党员,是高度流动变易的。一旦某党在当下的主流观念与自己不和,哪怕是老党员也完全可能离党而去。例如,百岁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是老民主党人。二战后,民主党籍总统杜鲁门开始实行所谓“民权计划”,准备逐步解决种族歧视问题,尤其是“深南部”各州的种族隔离制度问题。作为种族隔离制度的顽固拥护者,瑟蒙德就率领南部几个州的民主党人分裂出去,建立“州权民主党”,成为种族主义的旗帜。
辉格党1848 年的竞选旗帜。辉格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为扎卡里·泰勒和米勒德·菲尔莫尔
第三党常常是为了总统竞选啸聚而来,竞选失败就哄闹而去。
但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州权民主党”喧嚣一时,却没有成气候,不久烟消云散。瑟蒙德一怒之下,干脆就加入共和党,在国会里,大肆抨击民主党。
有意思的是,政府首脑和议员常常是依靠政党而获得职位,但在很多时候,党性却不能表现得太强。例如,民主党的总统,可能选择一些共和党党员进入内阁;共和党推动“克林顿弹劾案”时,有几个共和党议员“倒戈”。
当然,大多数国会投票还是按照党派来站队,不过这些议员们会宣扬自己是为了某种理念,为了美国,为了本选区的利益而投票的。过分强的“党性”,是有可能遭到选民的抛弃。他们会质疑,你是在为美国工作、为选民工作,还是在为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两大党的观念立场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可简单地称之为“左右互换”。原本,共和党成立就是为了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反对南部各州的分离倾向以及奴隶制;民主党却是要缩小联邦政府权力,强化州的权力,坚持奴隶制,甚至不惜一战,这才有了南北战争。可是,20世纪以来,两者的立场发生根本性的转向。
尤其是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后,大大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实行“新政”,强力干涉市场,控制自由经济,实行广泛福利措施,被讥讽为“以前是人民养活政府,现在政府养活人民”。共和党却反而主张“小政府”,推崇自由经济,反对强化各种社会福利政策。
由于民主党过去坚持奴隶制,“内战”后又坚持种族隔离制,因此南部各州,尤其是“深南部”,曾长期是民主党的基本盘;而北部各州,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和东西海岸各州,曾是共和党的基本盘。可是,20世纪以来,真正大力推进消除种族歧视、种族矛盾的,都是民主党籍的总统,如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人;而共和党却反对“政治正确”,日趋保守。于是两党的票仓,也发生对换:原来“南部邦联”的得州、密西西比、佐治亚州等,成为共和党的政治基地,而北方以及东西海岸各州却大都支持民主党。
其实,两大党均无固定的党纲,似乎也无最终目的或长远的宗旨,只有适应大选需要的4年一次的竞选纲领(也被称为“党纲”)。总的说来,美国政党注重现实而不执拗于主义,重视的是如何应付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号召高超的理想。如几年前希拉里宣称“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自诩高大上,招致的却是失败。從本质上看,两大党根本理想与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