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带队的上海医疗专家团抵达了云南德宏陇川县开展义诊活动。
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2020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总结中国脱贫攻坚成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不仅向世界贡献了脱贫成绩,还贡献了减贫脱贫的中国智慧。在中国“精准扶贫”理念中,精准的医疗帮扶就是让百姓最有获得感的减贫脱贫经验之一。
扶贫攻坚面对的“最后一群人”,基本上是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而在“硬骨头”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大的扶贫壁垒。
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上海,主动担当“健康扶贫”的攻坚任务。早在2010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号召先后与德宏州芒市人民医院、德宏州人民医院、德宏州陇川县人民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一批又一批市一援滇医生接力出征,他们投身健康扶贫的第一线,为当地医疗帮扶冲锋陷阵,他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践行“健康中国”的初心使命。
第19批援滇医生陈歆维为当地患者手术。
第19批援滇医生缪懿为当地患者看诊。
近十年来,市一医院共派出20批援滇醫疗团队,覆盖了眼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消化科、超声科、麻醉科等临床、医技科室,以身体力行的帮扶,改变当地医疗质量,让患者大病不出县,助力扶贫攻坚。
“以半年为一周期,截至今年,医院先后派出99位援滇医疗队员。以市一对口支援的陇川县人民医院为例,2016年5月至今,市一援滇医疗队成员在陇川县人民医院三年间累积开展手术例数近5000台,接诊患者接近2.3万人次,为陇川县带来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我们也不断加强对当地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希望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告诉《新民周刊》。
2019年12月4日,经过近10个小时车程周转后,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党委副书记沈静及副院长郑军华带队的上海医疗专家团抵达了云南德宏陇川县,一支由即将完成交接的市一第19批、第20批医疗队队员及特别为这次义诊派出的市一五个特色学科科主任等近20位上海专家组成的义诊阵容吸引陇川县当地百姓排起了长队,3小时的义诊为300多人提供了医疗咨询服务。
即便是在紧凑的义诊行程中,第19批援滇队员普外科顾海涛医生与市一普外中心主任裘正军还是特意留出时间完成了一台特殊的手术:当地一名胃癌患者接受了当地首例胃全切手术。“这名患者本来要去昆明做手术,得知上海专家要来,就安排在了县医院,节省了两地奔波的费用。”手术成功后,患者家属十分感谢裘主任的帮助,送上了锦旗表达心意。
市一眼科中心副主任刘堃义诊结束后几乎没有休息,立即“无缝对接”在手术室指导当地医生开了一台眼科手术。“今天来参加义诊的患者中,绝大部分都是白内障、慢性结膜炎、干眼病患者,作为县医院来说,做好白内障的早筛工作有着显著意义。”刘堃说。
陇川县,傣语称“勐宛”,意思是太阳照耀的地方,居住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等多种少数民族。遥远的边陲,亟待医疗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而市一医院的医生们,从十年前到达援助地的第一刻起,就开始参与医疗工作。从技术到管理,从诊疗规范到培养人才,上海医生们十年的努力,给当地医疗事业带来了新面貌。
2019年6月21日,7名在陇川务工的缅籍人员误食了超过5倍致死剂量的“白毒伞”,后被紧急送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
事件发生后,陇川县县医院紧急邀请援滇医疗队专家市一呼吸科医生谢国钢、普外科医生顾海涛参与救治,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毒急救专家共同会诊。当时,上海市一的第19批队员刚到陇川不久,任务突如其来,队员们经受住了考验,在全体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为第19批援滇医疗队的队长,市一妇科医生缪懿总结这半年的工作,收获满满:“此次参加援建的科室都是陇川县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各位队员在各科的制度建设和常见疾病的规范诊疗上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的队员谢国钢承担了ICU的创建以及内三科的指导工作,带来了支气管镜检查,无创呼吸机等新技术;队员顾海涛在外科开展了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新术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陈歆维把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听等耳鼻喉科新检查项目以及耳内镜、支撑喉镜等微创手术引入了陇川县;骨科马小军医生为当地颈椎病患者开展了远程高清AR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的颈前路手术,我所在的妇科则开展了腹腔镜下、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等。”
通过骨科远程会诊分中心,加强两地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实现90%的骨科病人不出县的目标。
援滇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陇川县人民医院院长彭腊么的高度肯定。他对记者表示,2019年下半年,正值医院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验收,同时又面临医院今年的“提质达标”检查工作以及妇产科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督导工作,在援建队员的指导下,医院顺利完成各项验收工作。“市一的各位专家通过手把手传帮带的形式,培养我们当地的医疗骨干。三年来,医院开展了26项临床新技术,在论文指导、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科研实验项目开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市一医院对陇川县的医疗帮扶,还在不断“升级”。2019年10月,借助SMART AR智能解决方案和增强现实终端,市一第19批援滇医疗队队员骨科医生马小军与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市一骨科主任蔡郑东远程交流,为当地颈椎病患者开展了远程高清AR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的颈前路手术。通过信息化平台设备,蔡郑东用语音、标识笔将术中要点及需要防范的问题进行远程指导标记,每一个细节都能清晰地呈现在马小军的手术视野中,相隔3000余公里的沪滇两地,仿佛“面对面”。
2020脱贫攻坚收官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疗帮扶上又有新突破,与陇川县人民医院合作成立骨科远程会诊分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表示,两地医院将借助科技化手段,打通远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协作交流。通过骨科远程会诊分中心,加强两地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实现90%的骨科病人不出县的目标。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的质量,其中基本医疗保障更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冯运表示,“市一医院深入学习脱贫攻坚重要部署和重要指示,按照‘陇川所需、市一所能的总体要求,紧紧聚焦陇川县基本医疗保障的突出问题,探索沪滇两地优质资源间的深度合作和交流,积极推广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整体提升医院能力水平。”
如今陇川县的老百姓都知道,遇到疑难杂症,不需要奔波到州里或者市里的医院,市一医院派出的专家团,每天都在陇川县人民医院出门诊、做手术,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
在医疗队员和当地医生的共同努力下,陇川县人民医院诞生了多项“第一”:第一项“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内科技合作领域项目申报、第一篇受援医院医生国际级会议论文的撰写,第一项国家专利的申请……“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市一的援滇医疗团较大程度上提升了陇川县的医疗服务能力,加快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如此,市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2019年累积接受陇川县人民医院研修培訓15人,加强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是此行接送妇科两批医疗队员来陇川的市一妇科主任祝亚平对陇川县人民医院的建议。“引进一些基础的设备,为当地妇女常见的宫颈病变提供治疗,在基层开展一些基础的筛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年援滇,医生们留给当地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还有对基层医疗的一片关爱深情。
2019年11月,即将结束援滇任务的第19批队员谢国钢和马小军走进了陇川爱心献血屋。这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陇川县医院和德宏州出现了血源供应紧张,得知这一消息,他们主动要求献血。温暖的500ml的鲜血留在了急需医疗用血的陇川,两位医生也把牵挂留在了这片工作和生活了半年的地方。
第19批援滇医生马小军与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市一骨科主任蔡郑东远程交流,为当地颈椎病患者开展了远程高清AR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的颈前路手术。
第19批援滇医生市一谢国钢、顾海涛参与缅籍人员误食“白毒伞”救治。
上海医生牵挂着陇川,陇川人也牵挂着三千公里之外的市一医生王倩。2018年,市一第18批援滇医疗队儿科专家王倩医生,怀揣着一腔热忱、带着先进的医学技术来到陇川,在援助陇川的半年时间里,王倩医生看到太多的儿童因为经济困难不能得到彻底治疗,甚至完全放弃治疗,她每天守在这些孩子身边,给他们最好的治疗,也给他们最好的关爱。
几个月后,一个不幸的消息降临,王倩被查出患恶性肿瘤,不得不回上海复查治疗。但就在自己的治疗也需要花钱的同时,王倩医生决定拿出一万元捐给陇川县红十字会,用来救助无钱就医的儿童。王倩医生说,如果将来能够恢复健康,她一定还会回到陇川,继续为德宏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救死扶伤。
援滇任务,既帮扶了当地,又让医生们得到了锻炼,帮扶的过程中医生们深受教育,收获良多。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沈静介绍,医院将援滇工作与党建结合在一起,此次陇川义诊之行中,市一骨科蔡郑东、普外科裘正军、眼科刘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董频、妇科祝亚平、医务处胡国勇、护理部方芳等专家中不少既是临床科室/亚学科主任又是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公益活动对提高“双带头人”思想觉悟有很大帮助。
义诊第二天,第20批援滇队员正式奔赴工作岗位。他们中,有宝宝刚满22个月的眼科医生赵姝芝;也有一边微信远程辅导孩子作业一边深夜修改科研论文的第20批队长、妇科医生杨烨……他们说,在祖国边陲倾力工作,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骨科医生桑伟林奔赴岗位的第二天是周六,但他来不及休整就站上了手术台,完成了一台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呼吸科医生张颖颖告诉记者:“虽然设备和上海有差距,但得益于前几批队友们的工作,这里的诊疗规范做得很不错,诊疗水平比我想象的好得多。”当地医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外科王敏医生刚到新工作岗位上,就被邀请参加当地医生组织的学术讲课。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医生们的常态,也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好形容。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上,无数人用无私奉献的担当,务实笃行的精神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在市一党委书记冯运看来,啃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硬骨头,关键在于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作为拥有优质资源的上海大型公立医院,应以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为宗旨,责无旁贷地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精准扶贫、健康扶贫任务。医疗帮扶决不能只是授人以鱼的“一阵风”,而应是授人以渔的长期功夫,通过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提升所帮扶医院自身的医疗水平,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既要为健康脱贫跑好“最后一公里”,更要乘势而上开启健康中国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