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与评述

2020-02-03 09:36刘良灿刘昌年李毅心张渊
价值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刘良灿 刘昌年 李毅心 张渊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的最新阶段,现有的研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综述和评述不仅归纳了现有研究的价值,也为后期研究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s the latest stag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extensively discussed this. The research review and comment not only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existing research,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epening of later research.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平偏好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fair p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2-0298-02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综述

协同创新涉及到不同组织的协作与参与,只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才会形成协同,因此,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都可以形成协同。但是,由于产学研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方向,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很快成为协同创新的一个热点。

西方研究者最早将协同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架构。Andrea B(1994)探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框架,认为在产学研机制中,协同的发生需要基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并非所有的合作都可以形成协同。Bruneel J(2010)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阻碍因素,认为组织结构缺乏柔性、文化差异、信任缺失等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成长。Ana Afonso(2012)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协同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要素之一。Jiancheng G(2013)认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合作各方既保持着相对独立,又存在着利益互惠、功能互补、成果共享,因而可以通过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来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

由于产学研的研究在我国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该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自然将目光转向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夏红云(2014)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前者包括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力压力、技术推动力和政府支持力,后者包括内部激励推动力、战略协同引导力、利益驱动力和创新能力驱动力。洪银兴(2014)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着如下创新性理论假设:一是协同创新不仅仅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企业实施技术转移的过程,而是在科学新发现导向下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都应参与技术研发,共同建立研发新技术的平台和机制;二是协同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三个环节,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职能由知识创新活动延伸到科学知识转化为新技术领域;三是产学研协同不完全是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方之间的机构合作问题,而是指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功能的协同与集成。

在协同创新的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成为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产学研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在产学研领域异军突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产学研理论。

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对“协同”内涵与机理的研究综述

在传统的合作创新中,沟通、会谈、交流、利益分配、共同投资等都是常规的行为或方式。目前,大多数协同创新的研究并没有突破这个框架。不过,少部分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一些“协同”的痕迹,就是探讨如何用公平、信任、互惠等方式来在合作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显然,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思路,即认为合作行为并非限定在严格的理性经济人框架之下,创新的参与者除了关心自己的利益外,也会关心对方的利益,使创新行为在公平、信任、互助的环境下发生,这样才能突破合作创造的桎梏,开创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首先,一些研究者认识到了合作意愿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Eom B Y(2010)认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合作意愿对协同成功的影响甚至大于资源投入。李云梅(2015)强调了合作意愿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中的重要作用,但指出,在我国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较强的合作意愿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即合作意愿对成果转化没有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次,一些研究者试图从生物共生的方向寻求对协同的阐释之路。Agusti S(2008)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共生机制,前提是参与各方存在着高度的信任。曹文杰(2010)初步探讨了我国产学研联盟中互惠性共生机制的作用,认为互惠性的缺失是阻碍产学研协同创造进展的主要因素,互惠性的存在可以明显降低协同风险。林少疆(2016)從生物共生的视角解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与高校的一种共生行为。

再次,一些研究者关注了公平偏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Park H W(2010)阐释了公平性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性,认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应在利益分配、信息共享、意见采纳上公平地对待合作伙伴。刘爽腾(2016)认为,公平偏好对协同创新的成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横向公平偏好和纵向公平偏好的思想,认为企业主导下的公平利益分配模式的构建是创新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相当一批研究者探讨了信任因素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Isabel M(2013)研究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问题,认为合作双方信任的缺失是协同失败的主要原因,建议将信任培育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突破口。陈忠卫(2014)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解析了双方的信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认为信任不仅体现在组织层面,也体现于团队与成员层面。薛克雷、潘郁(2014)研究了产学研协同中的信任演化机制,利用演化博弈分析了信任的演化对协同机制的优化效应。刁丽琳、朱桂龙(2015)在产学研合作中强调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对于合作成功的重要作用,认为信任可以促进双方的知识吸收与转移能力,推进双方之间的深度合作。黄劲松(2015)认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在许多场合下,信任对于合作成功的促进往往大于契约的作用。陈柳(2015)认为,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目标而言,信守承诺比契约约束更为重要。

可见,在国外与国内研究领域,对协同的内涵和机理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权威的认识,并未透彻地将协同融入到产学研之中,仍在探索与深化。协同的内涵和机理存在多种形式与渠道,远未被揭示。可以认为,如果要素的组合能够实现对合作创新的超越,就是一种协同。

3  现有研究的评述

现有的大量研究关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产学研中的协同却一直语焉不详,没有为协同赋予有价值的内涵,仍就将传统的合作称之为协同。因此,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寻找到协同的本源或本质。不过,一些研究试图从信任、公平、共生、参与意愿的视角寻求对协同的解释,的确比传统的合作创造存在着积极意义,带来一阵清风,但是也没有在协同内涵的阐释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①协同创新的研究虽然持续发酵,大量研究成果呼啸而来,但是,对于如何理解创新中的协同、如何揭示创新中协同的本质、以及如何清晰地界定创新中的协同行为,都含混其词。在大部分研究中,将协同理解为双方的磋商、沟通、交流、联合战略规划、共同设备投资等,其实并没有超越传统的合作创新的范围,并没有实现对传统的合作创新的实质性超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合作创新可以称之为协同创新,那么,它的关键特征或要素是什么?至今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②现有的研究也认识到了知识协同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要素之一,探讨了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转移、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知识互补、知识配置问题,但是忽略了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知识转化。Nonaka(1995)所提出了知识转化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的基石,在知识管理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是几乎所有行业知识管理机制解析的突破口。因此,只有深入地解析协同创新中知识转化机制的微观机理,提出知识转化的促进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对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的认识,也才能从知识协同的视角提出有效的协同创新促进策略。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优势的形成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前提和结果。如果协同体系中的知识资本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没有得到扩张,则就无法形成知识优势,也会导致协同行为的裹足不前。根据知识理论可知,知识转化与知识扩张的联系最为密切,只有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资本才会实现在质与量上的扩张,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流动,仅是知识转化在深层面所推动的知识现象。因此,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转化的作用无与伦比,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的中枢。

在知识理论中,知识转移、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知识互补、知识配置等行为,在本质上都是知识转化行为的外在表现,都是由省层次的知识转化所推动的外部知识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知识转化的某一活动,都会被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知识组合化所蕴含,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连续性的知识转化行为。

③现有的研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关注了信任、公平、共生、信心等非技术、非资源要素对协同创新的促进效应,认为信任、公平、共生的作用对于创新成功的目标而言往往大于契约的作用,力图突破合作创新的范式,为协同创新带来新的气息。但是,这些要素的引入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一目标,因为现有的研究者并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最能深刻揭示协同内涵的协作要素——互惠。目前,作为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之一,互惠性偏好的研究在管理學领域掀起了一层层涟漪,对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传统自利合作模式带来了旋风般的冲击,也必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秦政强,魏志祥,谢振宇.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知识型人才的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5):20-29.

[2]王建成,卢桂成,常光辉,张同建.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弱化及重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173):105-110.

[3]张成华,王海军,王华.虚拟公司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产学研公共地悲剧治理研究——基于寻租、合谋、机会主义行为抑制的中介效应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6):81-90.

[4]刘瑞文,黄洪斌,曹利莎,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促进效应实证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33(170):30-38.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