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娟
摘要:医疗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宁波医疗水平整体偏低,落后于其他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本文提出通过实施“名城、名校、名院、名医”建设计划,优化医疗发展政策,集聚一批高层次医疗人才,打造一批知名临床专科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一批知名医院和医科院校、医学研究机构,整体提升宁波医疗水平。
Abstract: Medical treat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peopl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 overall medical level in Ningbo is relatively low, lagging behind other sub-provincial cities and planned c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implement the "Famous City, Famous School, Famous Hospital, Famous Doctor" construction plan to optimize medical development policies, gather a group of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create a group of well-known clinical specialties and key medical disciplines, and build a group of well-known hospitals, medical colleges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edical level in Ningbo.
关键词:宁波;名医;名科;名院;政策优化
Key words: Ningbo;famous doctor;famous department;famous hospital;policy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2-0119-04
0 引言
医疗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医疗水平是践行党的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支撑,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重大民生工程,宁波适时提出了“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
1 宁波医疗水平整体偏低,落后于兄弟城市
近年来,着力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医疗服务机构不断增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疗机构布局不够合理,缺少学科领军人物,缺乏在国内拔尖的学科,宁波大学医学院带动能力不强,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城市医疗综合实力排名在35个主要城市的末位①。
1.1 医院及专科的知名度较低
缺少有特色、在全省有领头羊学科的三甲医院,对周边乃至本地的患者就医吸引力弱,本地居民大病跑上海现象非常普遍。在医院实力(竞争力)排名中,宁波没有全国百强医院,没有一个专科进入全国前十。在医院专科声誉排名中,也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前十,甚至没有一个专科获得提名,与其它副省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表1所示)。即使是与非省会地级城市医院比较,宁波的医院排名也在40位以后,宁波医疗水平与宁波的城市地位极不相称,成了宁波城市发展的短板之一。
1.2 执业医师和名医偏少
医卫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总量偏少。截至2018年底,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含助理)数3.16人、注册护士数3.29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33人、3.52人,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医疗系统缺少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国家级、省级专业学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数量很少,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至2017年底,宁波市三甲综合医院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仅为20.47%,而大连市中心医院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49.7%。在医疗人才引进方面,政策激励力度不大,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政策无论是从先发性、细化程度、补贴额度、执行力度还是落地效果,与深圳等同类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缺乏竞争优势,近年成功引进的高端医疗人才屈指可数。同时,缺乏有效的引进人才使用机制、跟进机制和任务考核机制,招进的人才“用不好、留不住”,出现了非良性循环。
1.3 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不强
医学院实力偏弱,不能对医院医疗提供强大的支撑力。由于宁波大学的定位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宁波大学医学院发展相对较慢,规模较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科研能力难以支撑宁波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除中医外,我市医疗领域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和实验室,与其它计划单列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图1所示)。医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上海、杭州已普及的3.0磁共振宁波只有1台,更没有国际上最新治疗肿瘤的质子刀。
2 宁波“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对策及政策优化
以维护大众健康为宗旨,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坚持科教兴医,医教科平衡发展,弥补科教短板。坚持“三抢”、“六争”策略,实施“名城、名校、名院、名医”建设计划,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宁波医疗,力争将宁波打造成我国区域医疗高地和医疗名城。
2.1 坚持政府主导,全力推进我市医疗水平的提升
①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医疗能力提升。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医疗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医院;没有一流的医院,就没有一流的医生;没有一流的医生,就没有一流的医疗服务。要客观认识医疗能力与同类城市的差距、与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的差距,要像重视教育一样重视医疗能力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在宁波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健康宁波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医疗能力建设专门工作小组,落实部门职责,明确主体责任,严格督导考核,切实推进医疗能力的提升。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人社部门要从发挥调节激励作用出发,完善医保政策和卫生人事政策;编制部门要改进医疗机构定编标准,建议按实际开放床位合理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编制。
②整体规划,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对标上海,根据“健康宁波2030”、“名城名都”建设和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总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我市医疗卫生发展十年规划、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做好“十三五”规划评估。根据《宁波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出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及《提升医疗质量行动方案》等医疗服务体系系列规划。实施基层医疗卫生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和医疗卫生机构升级达标建设工程,强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配置。以市一院异地新建为契机,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医疗合作,筹建宁波医学中心,建设国家药物及器械临床试验基地,打造融“医、养、教、研、试、产”为一体的医学城。
③加大投入,适度增加医疗经费保障。整合医疗健康养老领域国有优质资产和资源,成立宁波市医投公司,设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推进医疗卫生建设市场化运作,为提高我市医疗水平搭建资本、信息、人才平台。拓宽医疗卫生建设投融资渠道,推进医疗建设投资多元化,加大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医疗,培育医疗、医教、医养、医药“四医联动”产业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健康服务业,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优化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参照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政策,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性卫生经费不低于GDP增长速度,并根据门急诊服务量的变化,不断提高财政性医疗卫生经费②。区分医疗服务的公共性,将公共性强的儿童、精神、传染病等专科纳入基础医疗,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加强老年护理、康复等短缺资源配置。将大型医疗设备采购列入财政预算,补齐医疗设备等硬件差距,民营医院大型设备采购适当给予补助。
④深化改革,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加快医保、医疗、医药、医院、中医、医生“六医联动”,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分级诊疗、社会办医等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改革,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探索医保梯度层级支付,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高康复、中医、精神、传染等项目收费,适当提高医院诊疗收费标准,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合理就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绩效评价。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规范社区卫生机构设置,明确基本服务项目、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兼顾群众和基本医保承受能力”的原则,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强化分级诊疗制度设计,制定转诊指导目录,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高效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和服务价格政策,引导老百姓自觉的“小病往下,大病往上”,促进医院错位发展。
2.2 实施“名医专才”计划,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
①加大“名医专才”引进力度。编制医卫人才发展规划,做好人才紧缺目录编制和调整工作,将连续两年没有“公招”到的医卫人才纳入市紧缺人才岗位,按市人才政策享受相应补贴政策。加大高端医疗人才引进力度,对不同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分类激励,学习港大深圳医院的经验,对医生、护士、行政、后勤等人员工资实行分系列管理,大幅提高医生系列工资待遇。大手笔抢挖国内外顶尖医疗人才和团队,从程序优化、事业发展、柔性引进、工作要求等方面系统设计人才政策,对引进副高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的医学人才实行备案制度,由医院自行审核、自行考评、自行招录,人社局备案,试行去行政化、去编制化的人事管理模式,改革高级职称评审制度,取消医院高级职称人才比例限制。
②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借鉴上海经验,深化医教协同改革,推進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衔接,探索专科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建立医生培训基地,完善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医院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培训投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医师出国(境)培训进修规模。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步伐,依托在甬院校和医疗机构,采取传帮带结对、团队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远郊区域以及紧缺专科等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协同引进人才和地培人才的利益关系,加强已有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搭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宁波医生“走出去”。
③优化医院用人留人环境。一是以待遇留人。合理提高医卫人才待遇,优化内部分配制度,变按职位高低分配为按贡献大小分配,积极探索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二是以事业留人。建立卫生人员荣誉制度,优化工作考评机制,让高层次医疗人才从大量的门诊和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在科研项目立项、团队梯队建设、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三是以情感留人。在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方面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四是建立医疗机构人才使用责任制和效能考评制度,跟踪分析高层次人才的留用情况,强化主要负责人的用人意识。
④实施基层医卫人才本土化培养工程。借鉴湖南省乡村和贫困地区基层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经验,出台定向委培政策,实施基层医卫人才本土化培养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按县(区)确定招生专业和名额,与志愿留在本土从事医疗事业的高考考生签订委培协议,由财政部门承担培养经费,毕业后卫计部门安排岗位,人社部门提供编制,以充实基层特别是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中医学、护理等专业人才。借鉴大连经验,与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合作,开展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充实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和市级医院紧缺岗位。
2.3 实施“名校名所”计划,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①积极引进知名医科大学设立校区。主动出击,积极与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合作,争取创建医科大学宁波校区或研究生院,逐步形成医学教育集聚效应。大力支持宁大医学院做大做强,消除管理体制瓶颈,市、校共建,加大投入,将现有市级三级医院纳入宁波大学医学院直属。促进非直属附属医院与所属大学的紧密合作,探索医院科室主任兼任学校相关系副主任,医生、管理人员按学校要求统一进行考核。
②以研究院所平台建设推进医疗人才和技术在宁波集聚。整合宁波现有医学医药科技研究资源,合并整合宁波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四家公立研究机构,成立宁波医学研究院和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与境内外一流医学院校、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医学医药研究院(所),积极争取国家卫计委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设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宁波分院。建设宁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聚焦一批重大医学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修订出台《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启动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科研经费中设立科教专项,大力支持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分批重点突破和建设一批重要薄弱学科。
③加快智慧医疗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与移动医疗技术应用,支持新型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医院物联网设备等应用,推进各医院数据集成平台、一体化手术室等建设,推广应用3D腹腔镜等高新技术,提升群众的就医体验感。探索使用“机器人医生”,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构建适合各类场景的移动诊疗系统,应用精准医学,帮助医生精准诊断,减轻医生重复性劳动。提升医疗便利化水平,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打通医保部门和卫计部门数据共享瓶颈,探索开发病种组合指数、医疗费用控制等管理软件和移动端APP,实现公立医院平台化。探讨争创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
④加快临床研究建设。学习上海“腾飞计划”,出台《临床诊疗水平提升计划》、《临床医学品牌学科建设方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鼓励医院加强以临床为目标、政校企院合作、多学科协同的科研工作,推进医院从临床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整合宁波有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资源,分批选拔建设临床医学中心,开展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等学科建设工作,改变医药研发和临床不规范状况。加强对外战略合作,争取国家各学科临床医学中心设立宁波分中心。
2.4 实施“名院名科”计划,提升宁波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①加强医院特色和品牌建设。明确市级医院品牌建设方向,市级三甲医院以建设省级知名医院和国内领先重点专科为目标,实施“院有重点、科有特色、错位发展”策略,减少医院无序同质竞争。建设一批品牌专科诊疗中心,以某类疾病为重点突破口,以学科共建为核心,跨医院联合设立专科诊疗中心,重点扶持一批,力争近年有一批学科进入“三大排行榜”前20位(含提名)。③借鉴广东经验,实施医院登峰计划,大力支持医院参与高水平医院建设评选,集中力量打造一所百强医院。
②加快引进知名医疗机构。瞄准国内百强医院和世界知名医疗机构,采取特定政策,一事一议,专人对接,力争来甬开设分院或连锁机构。引进知名高校在宁波合作共建直属附属医院,鼓励医院积极对接国省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精准医学创新平台。全面接轨上海,建议从市级层面加快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对接,争取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在宁波设立医院。出台《公立医疗机构托管管理办法》,明确托管准入标准,规范托管行为,防止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③实施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下定决心,整合医疗资源,在现有市级公立医院的基础上重组设立二家大医疗集团,增强大型医院的影响力和带领作用。市级三级医院要集中力量开展临床科研和教学,诊疗服务以接收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等下级转诊病人和专科医疗为主,逐步减少普通门诊服务,将康复职能向二级医院转移,提升市级医院的学科建设能力。将县级医院能力提升作为宁波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系统考虑县级医院的发展,发挥其在县域医疗服务供给和分级诊疗中的枢纽作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勤务人员配备,优化特殊病人救助,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④打造“一带一路”中医药名城。以特色品牌专科复兴、特色街区(小镇)复兴以及传承创新工程、名医馆、治未病中心、中医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医药名城建设。加快中医药城乡服务网络建设,推动村、社区医院构建中医诊疗条件,配备中医类医师。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挖掘我市中医药历史资源,大力打造特色中医传承平台,着力做好中医传承。发挥屠呦呦等人的影响力,设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合作中心,力争将宁波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消费购物目的地。
⑤着实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引进DRG软件和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流程、全员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疗质量安全隐患。加强疾病诊疗规范建设,探索建立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医疗机构、疗养康复机构、企业、患者等参与的精细化医疗协作体系,建立“先全科后专科”二次诊疗流程。探索实施打包收费模式,降低药比,避免红包和乱收费,保证医患充分沟通。制定《醫疗质量提升评价考核细则》,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加强质控督查,将医疗质量考核指标及重点学科建设等指标作为医院院长竞争上岗的重要评价内容。探索医疗责任保险,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形象工程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患者治病负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注释:
①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西藏拉萨没有参与排名,不含港澳台。
②宁波补贴标准过低,儿科为6元/人、中医为8元/人,与深圳托管共建医院前五年门诊60元/人、住院200元/人的补贴标准差距较大。
③三大排行榜是指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医信天下《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目前宁波无一学科进入前20。另外还有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的地级医院排名。几乎所有排名中,宁波医院排名整体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邢明,易利华,卫蕾.公立医院新一代名医战略的实践与探讨[J].价值工程,2013,32(28):171-173.
[2]沈君华,季建峰,储晓彬.基于“145质量管理工程”,建立地市级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06).
[3]顾锡新.上海制造业该往何处转型发展[J].华东科技,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