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楚文 钟惠军 屈伟平 袁善聪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的困难也远远大于其他人,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越发突出。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我们把H 大学的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向,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从学生、高校、企业以及政府四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贫困大学生是指普通高等院校在招生时,招收的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基本生活费用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贫困大学生不仅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而且在自身能力、身心健康、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以H 大学贫困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一共发放了233 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33 份。
1.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是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向,具体问题有:“您对国家所实施的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如何?”“您是否具备充足的就业信心?”“您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动机是什么?”等41 个问题组成。
2.访谈调查
在本次2020 届毕业生中随机抽取34 位贫困生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面对就业创业上相关的体会和想法,对此展开更深入的指导和帮扶工作。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从整体上来看,贫困生就业信心明显不足,46.78%选择了不确定、缺乏或者非常缺乏就业信心。近一半的贫困生不相信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不敢向用人单位很好地推销自己,从而容易丧失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而高校贫困生往往又承担着父母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殷切期望,极高的期望和窘迫现实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就业季的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进一步分析来看,由于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客观现实,女生就业自信度明显低于男生[1]。
由表1 相关数据分析可知,贫困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基层就业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同时他们对基层就业的想法和热情程度也不高。
经过调研发现,高校贫困生自身的经济条件很难维持创业初期的高额资金投入。与此同时由于自身又缺少创业经验以及社会人脉,不敢轻易进行冒险。由于对高薪职业的期待,贫困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热情和期望并不是很高,进而导致贫困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主动性不高,这又反过来影响着他们到基层就业[2]。
表1 对国家的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频率分析/人/%
据调查,76.4%的贫困学生都把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党政机关作为自己的理想工作单位,他们认为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党政机关工作契合了家庭对他们的期望,而且工作相对而言可能会更加稳定。然而,这些单位进入门槛较高,竞争激烈,求职受阻会使贫困生们灰心丧气。
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表现为就业能力略低,主要反映在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交流,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另外,贫困生长期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困扰,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把许多课余时间都用来参加校内的勤工俭学、兼职,导致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减少,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贫困大学生应该要提高自身的个人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知识,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第二,在大学四年中应该多锻炼自己的沟通交际、独立学习、随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要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拓展就业思路,摆正心态,避免产生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合理定位和选择自己的道路;第四,要树立好正视现实与自身、敢于在面对困难时不服输的良好心态,发扬自身的优点,懂得扬长避短、主动给自己寻找求职就业面试的机会[3]。
1.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专业化
首先,高校要做好正确的指导性工作,要让贫困大学生树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就业观念。在校期间,高校应该实施好我国 “奖、贷、助、补、减” 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在校贫困生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经费,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其次,高校需要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切实地办好校园招聘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同时,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组,定期开会、研究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最后,高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由辅导员搜集、整理好各班级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和个人基本情况的信息统计表,根据每个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性格特点、就业期望、学业成绩等方面,以“一对一”“一帮一”和“多对一”的三种不同帮扶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
2.贯彻就业帮扶细则
贫困生的就业帮扶不能等到毕业年度才引起重视,就业帮扶的措施需要从大一开始贯彻。大一为适应期,可以扶助贫困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一个初步的职业生涯选择,思考“我想干什么”的问题;大二为培养期,可以扶助贫困生各项技能和证书的获取,落实“我需要什么”的问题;大三为分道期,即道路的选择期,会有选择考研究生、公务员的贫困生,也会有选择创业的贫困生,还会有选择就业的贫困生。根据贫困生的选择不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帮扶。选择就业道路的,可以引导贫困生多参加就业创业类的实践和活动,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选择创业的,要给予重点的帮扶和资助,从教育、资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上的帮助,详细介绍政府的创业优惠条件,助其顺利创业;选择考研究生、公务员道路的,可以邀请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分享经验,或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为有兴趣考研的学生解答疑惑,提供有效的复习和备考方法。贫困生要针对各自的选择,明确“我要干什么”的问题,等到了大四就不会太过迷茫而焦急慌乱;大四为准备期,根据贫困生的需求不同,提供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心理调试等具体的帮扶,也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讲述个人简历制作、求职笔试和面试技巧等知识,还有相关的注意事项,帮助贫困生做好角色和心态的转变,适应社会,做好求职准备,解决“我准备好了没”的问题。
3.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与非贫困生相较,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等原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深陷泥潭而不自知,致使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高校可以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学习,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引导贫困生打开心扉,吐露心声,不要过分乐观或悲伤,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就业。
各级政府要协调与毕业生相关的部门,如高校、大学生就业办、人才交流中心等,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宽贫困生的就业渠道。第一,政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通过专场招聘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第二,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移动媒介广泛宣传政府的优惠就业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到农村、城乡基层和西部地区发展。第三,充分发挥好校友资源,推助高校贫困生就业。学校就业办可以与校友保持联系,特别是功成名就的校友,以便推荐母校毕业生进入相应的企业就业。第四,政府可以借鉴安置残疾人的办法,安置一部分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到国家的一些福利企业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