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雅
摘 要:政党形象是指民众以政党理念、政党绩效和政党风貌等一系列客观要素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对政党相对稳定的主观认知、评价和总体印象,是政党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和品质在民众中的心理映射;政党形象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政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执政资源,有利于提升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党的执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政党形象;概念;特征;功能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0)01-0012-0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形象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把形象与不同主体相结合,就会产生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国家形象、政党形象等众多不同的概念。在现代政党政治环境下,政党作为最有效的政治组织,政党形象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当前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新范畴,学术界对政党形象概念的内涵、特征与功能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厘清。
一、政党形象是现代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政党形象”问题日益凸显,且日益成為人们考量和评判政党优劣的重要参考。聚焦“政党形象”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以来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形象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知、判断和评价的综合性反映。政党形象是民众以一系列客观要素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对政党相对稳定的主观认知、评价和总体印象,是政党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和品质在民众中的心理映射。生成政党形象的一系列客观要素至少包括三个有机部分,即政党形象是政党理念、政党绩效和政党风貌在民众心中的主观认知、评价和总体印象。
一是政党理念。即政党意识形态属性、政党的主张与诉求、政党的符号与象征给民众的总体感受、认知与印象。政党的意识形态属性即政党的阶级属性,主要表现在是为资本代言还是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是为富人谋利还是为穷人奔走,政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公众建构政党形象的重要来源。政党的主张与诉求,即政党的执政诉求与主张的方针、政策,是政党所主张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主张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理念和主张,为民众认知和建构党的形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端口。政党的符号与象征,即政党的代表性符号与象征,是指政党某种符号意义上的标识。最常见的如党名、党旗、党徽等标志性符号,这些具有辨识意义的符号往往蕴藏着特定的旨意,如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底色是红色,上有由黄色的锤子、镰刀交叉组成的图案,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政党绩效。即政党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及其结果效应。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在野党,在具体政治实践中都有工作成绩和行动结果。这些成绩和结果是民众判断、生成“政党形象”的现实基础。作为执政党的最主要体现为执政能力与执政绩效,即执政党在执掌国家政权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此基础上取得的成效。对于执政党而言,执政绩效主要表现为政党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党执政是一种公共(民众)利益的执政,它必须有能力发展经济,给民众以实际利益。经济增长关系着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执政党一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因为发展经济不仅是一种执政绩效的实际表现,也是执掌政权的政治资格。”[1](P206)从一定意义上说,在现代政党政治背景下政党绩效是政党形象生成的核心要素。政党形象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在政党形象生成的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主体认知的影响和制约,但客体是基础和前提。“虽然从逻辑关系来看,政党的良好作为不一定会换来公众的正面评价,但从事实关系来看,政党形象的优劣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政党自身的表现如何。”[2]公众主要聚焦于政党“执政能力”与“执政结果”两个维度来建构对政党的认知和情感。从政党绩效维度来看,主要体现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主要表现为政党的政治动员能力、政治治理能力、政治引领能力、政治廉洁能力及其推动国家的政治制度、体制及民主、法治的完善程度。经济绩效主要表现为政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是政党绩效的关键要素。一个经济绩效优良的政党无疑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在现实判断层面,政党的经济绩效主要体现为:对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程度,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与科技创新的引领程度,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上。社会绩效主要是指政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所呈现的成绩。在现实判断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与群众联系的密切程度,党对民众的民生改善程度,党对环境的治理保护力度,党与各种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程度等。
三是政党风貌。即政党的行为方式、作风与状态给民众的直观感受印象。民众对政党风貌的感受与印象是政党形象生成的直接要素。对执政党来说,政党的执政方式、政党的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直接关系执政党的形象本身。从执政方式维度来看,执政方式主要体现为政党治理国家的民主化与法治化程度。在现代政治生态环境下,民众关心政党的执政绩效与执政结果,即既关心政党“做得怎么样”,同时更关心政党是如何做到的。在现代政治背景下,民众对执政党是否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十分关注。对于民众来说,既关心执政结果更关心执政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已然行不通,因此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方式对于政党形象的生成来说至关重要。从政党的作风建设维度来看,党的作风建设如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联系群众建设、反形式主义及官僚主义建设等对党的形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从政党组成人员的风貌状态维度来看,包括政党领袖与主要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两个层次。政党领袖与主要领导干部对政党形象建构具有“超强度”的建构和解构双重功效,政党领袖既是领导者又是执政者和决策者,权威性强、影响力大,备受社会民众的关注,从一定意义上说民众对政党形象的认知就是对政党领袖和主要领导干部的形象认知。普通党员是政党的细胞,“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普通党员是民众观察党的有效参照物,“身边的党员是什么样,党就是什么样”,其一言一行是民众建构政党形象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党的领袖与主要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对党的形象生成与建构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意义。
二、现代政党政治视阈下政党形象的基本特征
政党形象是指民众以政党理念、政党绩效和政党风貌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主观认知、评价和总体印象,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政党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政党形象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民众对政党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评价,因而政党形象首先具有主观性特点。虽然政党形象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这一反映当然是以客体为基础,但又不完全是以客体为基础,这种反映不是“照镜子”似的反映。“虽然在一般意义上讲,形象是对实力的反映,但它却是以自身固有的形式,并依自身固有的运行逻辑去反映实力的,形象与实力关系具有不平衡性。”[3](P72)一方面要受到认识主体自身的情感、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文化水平、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审美标准、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政党形象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主体采集、接受有关政治信息的媒介影响与从众影响。媒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工具,社会大众总是通过各种传媒传播的信息去甄别、筛选、识别各种政治信息,这其中受到媒介的信息传播视角、傳播导向及其传播价值观等的直接影响。同时社会大众难以对庞大的政党行为做出有效的直接判断,从而极易产生从众心理,极易背离自我认识的初衷而随大流,在汇聚效应作用下形成的认识具有主观性、片面性和极端性,有时会夸大或压缩某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背离客观现实。政党形象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实在的。对于政党来说,形象是对政党的理念、政党的绩效与政党的风貌的一种反映,尽管这种反映带有主观色彩,但反映的对象与内容却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政党形象所赖以生成的物质载体是客观的。一方面,政党的理念、方针、政策,政党的行为与绩效,政党的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因而政党形象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人们头脑中虚幻的产物。另外,我们说政党形象具有客观性,还是基于一种统计规律的呈现。政党形象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群体对政党的印象,而是所有民众的集合印象。个人的认知、评价和印象,可能是主观的、可变的,但作为整体的大众的印象,则是客观的,不易改变的。
二是政党形象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政党形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客体的主体认知,这一主体认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民众对某一政党的形象一经形成,就具有某种固化作用而难以轻易改变。在社会实践中,当公众对政党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以后,一般会保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这就是政党形象的相对稳定性。一方面,从政党的政治实践视角来看,政党形象赖以形成的客观要素如政党的政治路线、政党的政策主张、政党的绩效以及政党的行为风貌,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特点和稳定性倾向,因而作为政党形象来说必然也具有某种稳定性。另一方面,政党形象又是动态的,具有“可变性”。“受到政党形象的客观实际改变和主体的感知认知能力、生活经历阅历、信仰爱好偏好、个性心理生理、媒介舆论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这些因素就使政党形象的可塑可变性变得可能了。”[4](P15)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前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绩效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风貌均会改变,政党的执政形象同时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而形象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建设与提升过程。
三是政党形象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政党形象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对当前现实的反映。政党形象的历史性是指政党在以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形象在当下的一种积累,这一积累对政党现实形象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如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塑造了非常光辉的形象,“伟大、光荣、正确”便是这一形象的集中描述。这一历史形象对我们今天的人民大众去识别、判断和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是党赢得了民众认同、支持和信赖的重要心理基础。政党形象的现实性是指政党形象的认知来源主要是基于现实的考量,“现实形象是公众能切身感受到的形象,也是党能通过自身行为改善的形象,是党的形象建设的重点”[5](P268),是人们通过观察现实、了解当下而得出的一种判断。政党形象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告诫我们要重视、保持和挖掘党的历史资源,同时更要不断强化当下党的建设,不断优化党的执政行为,提升党的执政绩效,着力塑造良好的现实形象。
四是政党形象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政党形象既具有整体性特点,也具有个体性特色,是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从政党形象的主体视角来划分,政党形象具有组织形象与党员领导干部形象之分,两者共同组成党的形象。从政党的组织形象来看,政党的理念、运行体制机制,政党政策主张以及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政党的目标而奋斗的成效等是政党组织形象生成的基础,这一形象是对政党作为一个组织而发生的整体行为的一种反映。同时政党的组成是由数以万计的普通党员以及被民众聚焦的政党的高级干部、政党领袖共同组成。一方面,民众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普通党员的具体行为来形成对政党的形象的认知,普通党员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在一起,因而普通党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政党的整体形象的形成,或者说无数普通党员的形象共同构成了政党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聚焦时代,政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政党领袖更容易被民众所关注,他们的形象更容易被等同于政党的形象,使得政党的个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等同于政党的整体形象,政党的个体形象与政党的整体形象出现某种重叠。
三、良好的政党形象对执政党执政的重要作用
政党形象建设是每一个政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现代政党政治背景下,执政党的形象对于政党有效执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来审视,政党形象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良好的政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执政资源,能够促进政党的有效执政。政党形象是政党内党员领导干部个体形象的集合與升华,更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评价和总体印象。一个政党能否在民众中具有良好的形象,对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执政党能否执政以及能否长期执政。政党形象本质上就是一种软实力。“实力是主体综合素质的反映,形象是公众对主体总的评价和印象,形象内在地包含着实力的因素。”[3](P72)政党形象是政党一种无形的执政资源,能否有效整合、提升和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作为执政资源的党的形象,她与党的执政能力相互统一,共存于执政党这个肌体之中,支撑着执政党的生命活力。良好的党的形象,使党有着丰厚的资源,不断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直接促进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6]宝贵的历史经验是执政资源,光荣的历史形象更是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功塑造了“坚定的革命者”“改革的推动者”和“民族复兴的引领者”的光辉形象,积累了良好形象资源,为党的有效执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提升政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政党的健康发展。政党的形象是政党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政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更是政党能否赢得民众信赖和支持的试金石。民众看一个政党,既会看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更看具体行动的效果和影响。一个为民众服务并有良好作为的政党,在现实中总是更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良好的政党形象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必然孕育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群众基础得到夯实。拥有良好的政党形象对政党本身来说同样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一个形象优良能够得到群众真心支持和认可的政党,对政党内的党员来说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正义感,使得政党内的党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政党忠诚度明显提升,更能够自觉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和谐和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政党自身的发展。此外,保持良好的政党形象使政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人士加入党组织,促进政党的健康发展。
三是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降低执政风险,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执政风险直接关系到执政地位,威胁着政党的执政安全。“所谓执政风险就是指获得执政地位的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负面影响,并且这些风险和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威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导致下台。”[7](P14)执政风险不断累积就会形成执政危机,动摇其执政基础,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化解,执政党就可能垮台,因而能否有效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安全,是执政党一个永恒话题。实践表明,良好的政党形象能够有效降低执政风险。当民众对执政党累积了足够的信任时,即使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某些小的失误甚至错误,民众也会持宽容和原谅的态度,这就降低了执政党的执政风险。相反,如果执政党的形象不佳,在民众中难以获得足够的信任,一个很小的问题就极易产生蝴蝶效应,演化为一个大问题,直接危及执政安全。
参考文献:
[1] 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1.
[2] 孙景峰,陈倩琳.政党形象:概念、意义与建设路径[J]. 探索,2013(3):23-27.
[3] 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4.
[4] 何鹏程.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D].北京:中 共中央党校,2015.
[5] 郭亚丁.党建热点新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6] 冯妍.党的形象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J].中共 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1):23-25.
[7] 吴阳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