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孙晓红,陶光灿,2,3*
(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 3.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8)
食用菌是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研究发现,食用菌中含蛋白质、糖类化合物、脂类物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多种食用菌品类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1],食用菌具有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菌、抗疲劳、解毒、抗辐射、抗衰老、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健胃及助消化等作用[2-4]。2017年,贵州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食用菌作为一项门槛低、效益高的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成为扶贫的重要特色优势产业[5]。中国食用菌种质资源有978种,贵州省有800种,仅次于云南省[6],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食用菌资源丰富地区之一,种质资源有着明显优势。目前贵州省食用真菌种类268种,药用真菌种类156种,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80%以上[7]。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年产量达50~100万t,已进入全国食用菌产业第2梯队。为促进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贵州省食用菌资源、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品牌建设、安全等方面分析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探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据2019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大会报告,目前,有766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落户贵州,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设计产能大于1 000万棒/年的生产主体有77家。食用菌产业逐渐从小、散、弱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贵州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食用菌生产模式占全省种植规模80%以上[8]。贵州省2018年种植规模达1.33万hm2[9]。围绕区域布局,贵州省食用菌已初步形成西北部、西部乌蒙山区食用菌产业带,北部、东部大娄山区-武陵山区食用菌产业带,东南部都柳江-清水江流域食用菌产业带,西南部、南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带和中部苗岭山区食用菌产业带(表1)。2018年,贵州省食用菌的主导品种有11种,分别是香菇、木耳、海鲜菇、红托竹荪、杏鲍菇、姬松茸、茶树菇、平菇、羊肚菌、金针菇和冬荪,其中红托竹荪和冬荪的产量全国第一[9],成为贵州省的优势品种。
表1 贵州省食用菌五大产业带[10]
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息息相关。贵州省重视食用菌品牌的建设。目前,织金竹荪、大方冬荪、黎平茯苓、德江天麻、雷山乌天麻和大方天麻先后得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望谟灵芝、梵净蘑菇、义龙姬松茸、雪榕海鲜菇已成为地方品牌,织金竹荪、大方天麻、黎平茯苓等地方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1]。
贵州省食用菌专利拥有情况可反映该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可分析产业知识产权布局,促进技术发展,提高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12]。贵州省拥有食用菌专利的单位或个人有107家,持有有效专利283件,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贵州省印江县印兰生态菌业有限公司持有专利最多,均持有15件,总体上,相对优势单位并未形成;从表2可知,贵州省有天麻、香菇、羊肚菌、红托竹荪、鸡枞菌、姬松茸、冬荪、牛肝菌、马桑香菇、松乳菇、茶树菇、金针菇、银耳、灰树花和杏鲍菇等品类持有专利,尤其天麻、香菇、羊肚菌和红托竹荪相关专利较多,分别有111件、48件、22件和32件(表2)。
表2 贵州省食用菌专利持有情况
从图1可知,2013—2018年贵州省食用菌产量与产值逐年攀升[13],尤其是2016年和2018年,这可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14]及贵州省食用菌生产企业的增多和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视有关。贵州省2016年的产量和产值分别为45.4万t和47.25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加126%和117%;2018年产量与产值分别是90万t和102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加58%和99%。2018年,贵州省从全国食用菌产业第3梯队进入到第2梯队,预计2019年贵州省食用菌年产量将达110万t,产值达130亿元[8],将进入第1梯队。2016年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姬松茸的产量列贵州省前5位;2017年香菇、平菇、其他菇、竹荪、金针菇产量列前5位(图2)[13],其中竹荪产量增长快速,产量列全国第2位。
2016年全国出口总量为54.78万t,总金额为31.73亿美元,而贵州省出口总量仅为31.19 t,总金额为20.39万美元,出口量和总金额分别占全国0.005 7%和0.006%,出口量少,创汇低[15]。贵州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干货类和茯苓类,干货出口量和金额分别是16.05 t和15.08万美元,茯苓类出口量和金额分别是15.14 t和5.31万美元[15]。出口的主要品种有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猴头菇、杏鲍菇、秀珍菇、灰树花、竹荪、姬松茸、羊肚菌、灵芝、天麻、茯苓/猪苓、大球盖菇和榆黄菇。鲜或冷藏类、盐水腌制类、罐头类、天麻类、冬虫夏草和蘑菇菌丝类等产品类型几乎没有出口。
贵州省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先后出台《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和《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食用菌生产流程包括堆场、搅拌、装袋、码盘、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种植、包装加工和销售。贵州省经济落后、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虽然食用菌种植规模扩大,但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包括菌种生产、菌棒加工、烘烤、冷库等设备设施。食用菌资源丰富,但其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菌材、菌种都需要外购,食用菌产业链不健全且食用菌生产成本高[16-17]。贵州省食用菌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香菇,与食用菌大省山东、河南、福建还有差距,贵州省食用菌工厂化水平还有待提高。2016年,从食用菌加工方式看,全国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罐头、干货类,其次是蘑菇菌丝、鲜或冷藏类,而贵州省出口数量最多的主要为干货类和茯苓类[15]。可见贵州省保鲜技术水平低、加工技术水平低、加工产品类型较单一。
贵州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的80%以上[6],仅次于云南。2017年,云南省食用菌年产量52.14万t,产值85.89亿元,贵州省食用菌年产量56.79万t,产值51.02亿元,贵州省产量较云南省多8.9%,云南省产值却比贵州省多68.3%;贵州省其他菇的产量为6.81万t,云南省其他菇产量为9.38万t[13],说明贵州省野生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李恩菊[17]研究显示,贵州省早期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政策的缺乏,很多野生食用菌资源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导致野生食用菌产量大幅度下降。贵州省野生食用菌的潜在价值有300亿元,但是野生菌挖掘力度不高[11]。
贵州省早期由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等原因,品牌的建设起步晚,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从2016年开始有了进步,政府领导,企业入驻,贵州也有了自己的食用菌品牌。但是基层农民的品牌建设意识较低[18],对品牌效应带来的附加值缺乏概念。2016年,贵州省食用菌产量45.4万t,国外出口量仅占全省0.006 9%,可见贵州省食用菌品牌在国外的影响力低。
贵州省级部门从事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副高级以上专家不足20人,且大多数由其他专业转向食用菌研究,缺乏一定的科技积累和技术沉淀[7]。贵州省将食用菌作为特色产业,但在栽培方面专利较多,而菌种和加工方面专利较少;平菇、黑木耳、秀珍菇、鸡腿菇、双胞蘑菇、大球盖菇、草菇、猴头菇、白灵菇、茯苓、榆黄菇、毛木耳、灵芝、滑菇、松茸、真姬菇、金福菇和北虫草没有相关专利,特别是产值较高的平菇和黑木耳专利少,没有形成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贵州省缺少产业标准,目前贵州省食用菌行业标准只有8项[8],行业标准能够保证食用菌品质,行业标准越多,食用菌安全的监管才能做好。2017年,卢恒宇[19]对贵州省部分食用菌中铅、砷、汞和镉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砷、汞、镉均有产品超出相关标准,需要关注食用菌产品的质量。
2016年,从食用菌加工方式看,全国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罐头、干货类,其次是蘑菇菌丝、鲜蘑菇或冷藏类,而贵州省出口数量最多的主要为干货类和茯苓类[14],可见贵州省保鲜技术水平低、加工技术水平低、加工产品类型较单一。贵州省菌种、菌材需向外购买、工厂化企业少,造成人力成本浪费,食用菌成本增高。应加快菌种繁育,菌材种植。2001—2013年,河南、山东、福建、黑龙江、河北5个省的食用菌产量位列前五[20],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生产条件,可重点向这几个省进行招商引资,加强食用菌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加工厂化企业。
福建农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及洛阳佳嘉乐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排名国内食用菌专利申请人申请量的前5位[12]。福建农林大学和浙江大学在蘑菇等真菌领域、微生物真菌及其应用领域以及真菌生物生长条件领域有较强的优势;江南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蘑菇等真菌栽培领域和真菌相关的肥料领域较强;洛阳佳嘉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真菌栽培的相关温室、装置领域有优势。贵州省可在优势品种栽培和加工、菌种培育、肥料利用和保鲜技术等领域,针对以上单位引进人才,或派遣人员到这些单位进行学习。
注重贵州省具有比较优势食用菌的专利布局,形成知识产权的优势。关注知识产权薄弱领域,特别是加工领域、产值高的平菇和黑木耳等菌类,需要加强专利技术的研究。此外,重点注重贵州省的专利优势单位培育,包括贵州省德均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德江县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德江县康奇药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印江县印兰生态菌业有限公司、赤水市亿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遵义仙人岩种养殖有限公司、贵州生物研究所等。
国内市场食用菌主要是以鲜品形式流通,而国际市场主要以罐头制品、干制品、腌制品形式流通。贵州省应促进食用菌产品向深度精细化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食用菌产品形式,包括食用菌罐头、冲调食品、即食食品等,促进食用菌在国际上流通,增加出口创汇。
贵州省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食用菌产品,也有食用菌品牌,品牌需要维护,应加强现有品牌的包装、品质的宣传展示等,同时注重更多品牌的培育。贵州省基层人员的品牌意识不强,应该加强基层人员品牌重要性与建设方法的培训学习。目前,随着电商体系的发展,网购越来越有优势,因此,可以借助贵州食品安全云已经获得的国家级和大数据认证产品的资质,加强食用菌互联网品牌的建设。
首先,贵州省政府应该加大对野生食用菌珍稀品种培育的资金投入,引进食用菌专业人才,对贵州省野生食用菌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掌握贵州省野生食用菌资源现状,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开发野生食用菌;其次,贵州省政府应该加强食用菌采集者和经营者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知识培训,出台相应的法律避免野生食用菌菌种的灭绝和资源浪费;最后,鼓励贵州食用菌科研人员,学习野生食用菌栽培和种植技术,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创造更多价值。
贵州省要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促进食用菌安全标准统一,加强食用菌营养与安全的检测,督促生产加工企业规范经营,保证食用菌的安全,促进销售。同时可以借助食品安全云、构建食用菌产品追溯系统,管控食用菌质量安全。
贵州省交通便利,可借助网购潮来增加食用菌销售量,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搭上顺风车,打开国外市场,扩大食用菌出口规模。贵州省的旅游业在大力发展,可将旅游业与食用菌产业相结合,建设食用菌主题观光园,开发食用菌旅游系列商品,打造食用菌主题餐饮品牌等措施来增加食用菌销量。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贵州省的重点扶贫产业,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想要健康发展,需要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条件,加强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食用菌专利的布局,加快其发展加工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加大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及其培育,同时保证其安全,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