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
供需关系平衡是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企业需要的人才就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的方向。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毕业后对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不好用,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因素是学习者的职业素质与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学习者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是缩小企业与学生在素质方面差异性的有效途径。
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对旅游服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服务机构在用人方面对娴熟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也更加重视。旅游服务机构在用人考核方面也由单一化改变为职业综合素质考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也理应随之改变。
一、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构成
我国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高职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在高职教育人才目标指导下进行,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满足旅游服务机构和行业的殷切需求。
旅游机构的用人主要集中在基层监督者和一线服务人员,在旅游服务机构对员工素质要求方面以管理和一线岗位服务技能为主,相对于一线服务人员则重视岗位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创新和职业发展能力也是旅游服务机构对员工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中的要求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应依托旅游发展平台,依据旅游服务机构的用人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人才,掌握熟练旅游服务基本技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就业岗位也应主要针对旅游服务机构的基层服务人员和监督员两个方面为主。“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具备的素质应以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服务机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如旅游机构导游服务人员应注重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涵盖了旅行知识、自然人文知识、导游技能、服务心理知识等等;方法能力涵盖了带团技巧和处理旅行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社会能力涵盖了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旅游专业素质平键体系构建原则有需求导向与前瞻性、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三点原则。评价内容的选择、制定、应用都要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机构用人需求为主要依据,以前瞻性的目光对学习者职业素质培养起到引导性作用;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其评价点是明确的,选择的方法也是可以运用的,还有对软性要素的评价上可以借助实用性的载体做到评价的标准化,以防止评价主观随意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指的是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理念,借助学校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平台,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依据评价内容确定主体之间的主次地位,以综合评价对学习者职业素质形成进行评价。
三、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作为评价过程
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指导、纠偏、激励是对学习者职业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对学习者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评价两者应同时进行。学习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时间推移过程和课程教学过程。时间推移过程指的是学习者在开始的一至六个学期中,根据学习者的培养目的和技能学习的培养规律来安排其学习规划;课程教学过程是指以过程為导向的教学过程。时间推移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应包含在对学习者职业素质评价的过程中。
(二)以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确定评价指标
评估指标是指在评估学生的专业素质时必须遵守的每个具体要点。 评估指标是否正确选择与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人员培训的质量直接相关。 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专业素质培养目标,主要是因为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广泛而深入的行业和用人单位研究的结果。
(三)从行业需要出发确定评价标准
行业需要指的是用人单位满足工作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在现实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反映出适当的前瞻性,从而确保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能够适应旅游服务的现实,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水平。由于与教学过程中不同学习任务相对应的不同培训任务不同,因此有必要使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以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四、结语
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系统是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评价系统中的所有组成要素和标准都在不断变化,而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讲是相对不变的,从旅游相关服务组织和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评价体系是本文的特点之一。(作者单位: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