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泉州方言的反复问句“VP-Neg”式。包括“VP+呣”、“VP+无”、“VP+未”“会/通VP+覅”四种,通过探讨“VP”前是否可带助动词,句式所询问的意义、答句的方式等角度,结合普通话句法语义进行分析,并与泉州方言选择问句“VP抑VP”进行比较,来考察“VP-Neg”式反复问句的情况。
关键词:泉州方言;反复问句;“VP-Neg”式
作者简介:许玮暄(1995-),女,汉族,福建泉州人,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方言语法、语言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3
一、引言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将疑问句子分为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两类,而把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看作是是非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朱德熙[1](1985)将汉语方言的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三种类型,并将反复问句归入选择问句。王丽[2](2015)指出,把反复问句归在选择问句之下,区别在于一般选择问句要对方在X与Y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反复问句则是让人在X与非X里选择一项回答。贺巍[3](1991)在《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句两种句型的关系》一文中则把反复问句与选择问句划分开来,认为反复问句即要求对方从问句中作出某一方面的回答;选择问句是要求听话人从并列的几个项目中选出一种来回答。它和反复问句的根本区别是谓语的并列而非重复。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泉州方言的反复问句主要有“VP-Neg-VP”、“VP-Neg”等两种常见形式。“VP-Neg-VP”的“V”后一般情况下可补充出宾语,即“VO-Neg-VO”。而“VP-Neg”是泉州方言中一种高频使用的反复问句,否定副词“Neg”的不同又决定了“VP-Neg”式的复杂性。陈曼君[4](2011)研究表明,泉州方言的反复问句系统最为一致,稳固,绝大多数都是“VP-Neg”型。本文将从该句式所询问的意义、是否能带助动词的情况入手,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来考察泉州方言中“VP-Neg”式反复问句。
本文研究对象以闽南方言泉漳片为主,本文作者的母语为泉州话,因而本文语料皆为经过核查的自省例句,例句中方言本字不明的,用同音替代字标示且注下划线。
二、“VP-Neg”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VP-Neg-VP”型是现代汉语反复问句的基本格式。其中VP为谓词性词语,Neg为称代否定词。当VP是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在各大汉语方言中常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VP-Neg”是泉州方言中常见的反复问句,一般可分为“VP+呣”、“VP+无”、“VP+未”“会/通VP+覅”。
(一)“VP+呣”式
例(1):泉州话:汝呷饭呣?/汝卜要呷饭呣?/汝卜要呷饭呣呷饭?
普通话:你要不要吃饭?/你要吃饭吗?
在“VP+呣”式中,否定词“呣”是自成音节[m??] ,与普通话的“不要”意义相当。例(1)意在询问听话人的意愿,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谓语“VP”前可带表意愿的助动词“卜”,相当于普通话的“要”,和“呣”形成正反对举。称代否定词“呣”后的谓语可以省略,扩展为完整的格式是“卜VP呣VP”或“卜VP呣”。扩充为完整格式的正反问句后,句中便存在一组正反对举的肯定词和否定词,这类反复问句都需要听话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答句时可直接用“卜”表肯定意愿,“呣”表否定意愿。类似的通过正反对举的肯定词和否定词构成的反复问句,还有比如“通可以-VP呣(通)不能”“是-VP-呣(是)”、“得需要-VP-呣/免”。例句如下:
(2)汝通烧烟呣(通)?(你可以抽烟吗?)
(3)我通去呣(通)?(我能不能去啊?)
(4)伊是泉州人呣?(他是泉州人吗?)
(5)汝今哪得上课呣?(你今天要上课吗?)
(6)汝暗冥得夜自修抑免啊?(你晚上要不要夜自修?)
通过以上例句可发现,例(2)(3)(5)都是一個助动词和称代否定词“呣”构成的格式。“呣”可扩展为“呣通”,即“不能”之意。主语后的助动词都不能省略,如果省略句子的意思便会发生改变,变成单纯地询问听话人做某事的意愿。因为否定副词“呣”本身包含“不要”的意思,而例(2)(3)的“通”表“能够”之意,例(5)的“得”表“需要”之意,它们与表“不要”意的否定词“呣”并不构成意义的对立,所以不能省略。此时的否定词“呣”则沦为了句末语气助词的功能,相当于普通话的“吗”。而例(1)的助动词“卜要”和“呣”构成了意义的对立,所以“卜要”可以被省略,句子的基本意义不会发生改变。例(4)的“是”是一个判断动词,表强调义,因而在具体语境中被省略无可厚非。例(6)的“得需要-免不需要”是一组正反对举的肯定词和否定词,它与例(5)的“得需要-呣”式意义相当。但唯一不同的是,该式的“VP”后面必须要有连接词“抑”,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还是”。
(二)“VP+无”式
例(7)泉州话:汝卜要抵电影票无?
普通话:你要电影票吗?
(8)泉州话:酒干倘卖无?
普通话:有酒瓶子要卖吗?
(9)泉州话:厝里有侬无?
普通话:家里有人吗?
(10)泉州话:汝看得恁老母无?
普通话:你看到你妈了吗?
“VP+无”式相当于普通话的“VP没有”,是泉州方言中比较典型的反复问句,同样需要听话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答句是直接取肯定词或否定词作答。该句式谓语“VP”前可带表意愿的助动词“卜要”,“卜要-无”恰好构成一组正反对举的肯定词和否定词,功能上和“卜要-呣”是完全相同的,用以询问听话人的意愿。如例(7)意在询问听话人是否需要“电影票”。但“卜要-呣”式在泉州话中使用频率更高,“卜要-无”多出现在泉州郊县,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例(8)是歌曲《酒干倘卖无》的一句经典歌词。“酒干”前可带助动词“有”,形成正反对举“有-无”的格式。如例(9)就是典型的“有V无”的格式,这里的有既是表存在、领有的谓语动词,也是表强调、确认的助动词,所以不能省略。例(10)是说话人在询问听话人一个他所不了解的情况,在谓语前同样可带助动词“有”以表强调。
由此可知,在“VP+呣/无”句型中,句末否定副词“呣/无”的义项为“不要”、“没有”,如果谓语前的助动词能够与之构成正反对举,那么该句式便可扩展为完整的“VP-Neg-VP”格式。由于“VP-Neg-VP”结构较冗长,表达上稍显吃力,如果不是说话人刻意强调正反两面,一般习惯上一般不怎么使用。
(三)“VP+未”式
例(10)泉州话:卜要食未?
普通话:要吃饭了吗?/要吃饭了没有?
(11)泉州话:汝困未困?
普通话:你睡了吗?/你睡了没有
(12)泉州话:即本册看了未?
普通话:这本书看完了吗?/这本书看完了没有?
在“VP+未”句式中,“未”表示还未进行或实现某个动作行为,该句式用来询问,某动作行为的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常翻译成“VP了+吗”或“VP了+没有”的格式。该句式的谓语“VP”前可带助动词“卜要”,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意愿的征询。如例(10)意在询问听话人对“吃饭”这一行为的意愿,听话人对此可以用肯定或否定作答。如果否定副词后要补充被省略的谓语,谓语前则不能再带助动词,否则会造成前后矛盾。也就是说,该格式可扩展为“VP未VP”,但却不能扩展“要VP未VP”。如例(11)是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睡觉。在现实语境中更多时候带有客套或寒暄的意味。显然,此时的预设是听话人还未入睡。但若在否定副词之后补充出被省略的谓语,则表能愿的助动词和正反对举的谓语就造成了语义上的重复,改成“汝卜要困未困”便不能说通。而在例(12)中,“VP”后带有动态助词“了”,构成了“VP了+未”格式。这一格式用以询问某一动作是否已经完成,动态助词“了”承担了这一语法功能,也就相应地分化了否定副词“未”的正反征询功能,此时的“未”便相当于句末语气助词“吗”。
这一句式在作答是就不仅局限于肯定或否定。回答肯定时,往往提取问句中的谓语加上动态助词作答。如例(11)回答“睡了”便是“困咯”,和普通话答句相同。回答否定时,答句则较为灵活。如例(12)可直接用“未”或“未哩”,意思是“没有”。例(10)询问“食未”,表否定时直接用“未食”。若询问“卜食未(要吃了吗)”也可以回答“等着”,即“等一会”来表达否定意愿。
(四)“会/通VP+覅不会”
例(13)泉州话:伊会饮酒覅?
普通话:他能喝酒吗?
(14)泉州话:汝通食冰诶覅?
普通话:你能吃冰的东西吗?
该句式中的“覅”[bei33]是不会的意思,所以谓语前必须出现“会”或“通能够”这两个表能力的助动词,与“覅”形成正反对举,语义才能成立。
在泉州方言中,否定部分的谓语常常可以承前省略。动词短语+否定副词构成的“VP-Neg”是泉州方言反复问句的优势形式。当否定词置于句末,一律读本调,若扩展为“VP-Neg-VP”的格式,否定词一般读轻声。根据当地人的语感,“VP-Neg”和普通话的是非问句“VP吗”意义相当。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句末语气词“吗”就是由“不、无”等一类否定副词演变而来的。甘于恩、邵慧君[5](1996)研究认为,这一格式实际上是正反疑问句省略了后一分句的谓语动词后弱化而来的。历来有观点将“VP-Neg”型等同于“VP-Neg-VP”的省略式,这一观点显然过于片面。根据张敏[6](1990)研究发现,“VP-Neg”式反复问句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从战国至南北朝,它一直是唯一出现的反复问句形式。闽南方言作为存古现象较多的方言,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古汉语反复问句形式的端倪。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将“VP-Neg-VP”型视为“VP-Neg”扩充后的完整形式可能更为合理。[7]
三、“VP-Neg”与“VP抑VP”的共性
在普通话中,选择问句的固定句式通常是“VP还是VP”。一般情况下,学界将反复问句归入选择问句之下。王丽(2005)认为,区别在于选择问句一般要求对方在X与Y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而反复问句则是让人在X与非X里选择一项回答。贺巍(1991)在《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句两种句型的关系》一文中则把反复问句与选择问句划分开来,他认为选择问句相比反复问句,根本区别在于谓语是并列而非重复。其中他列举了获嘉方言一类特殊的选择问句“VP啊VP”,在并列选项之间可以用“啊”取代“还是”。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方言的选择问句格式为“VP抑VP”,其中连词“抑[a?5]”与“啊”同音,也是“还是”的意思,或可说成“抑是”。而泉州方言中的“VP-Neg”式反复问句,在肯定词和否定词之间有时可带上连词“抑还是”,句末还可以出现语气助词“啊”,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在泉州方言中,在闽台两地闽南方言区都有这一共性。例句如:
例(15)汝煮饭抑呣(啊)?(你煮饭还是不煮呀?)
伊洗身抑未(啊)?(他洗澡了还是没洗啊?)
汝有看得那本冊抑无(啊)?(你看到那本书还是没有呢?)
在笔者所调查的“VP-Neg”式反复问句中,连词“抑[a?5]”都可加在肯定词和否定词之间。这恰恰印证了泉州方言中的“VP-Neg”式反复问句其实就是一类特殊的选择问句。关于“抑”的使用因人而异,主要是在语用上起强调作用。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获嘉方言的选择问句“VP啊VP”和泉州方言的“VP抑VP”很可能存在着句式演变上的互借关系,关于二者是否有类型学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而泉州方言中的“VP-Neg”式很可能就是由选择问句“VP抑VP”式衍生出来的,二者在构成方式和语义表达上,本质上是无异的。
四、结语
泉州方言的反复问句绝大多数以“VP-Neg”型为主。在“VP+呣/无/未”三种格式中,三个否定词所表达的意义还是有一定区分的。从作答方面看,“呣”表示的是说话人主观意愿上的否定;“无”表示说话人否认支配某一动作行为,和“有”相对;“未”则是一个时体的概念,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是未然的状态。所以安置在反复问句中,谓语前是否可带助动词,需要结合置于句末的称代否定词的意义考虑。而“VP+覅”则必须与“VP”前的助动词“会”共现才可成立。泉州方言的选择问句“VP抑VP”中的连词“抑”相当于普通话的“还是”,它同样可以出现在“VP-Neg”式反复问句中称代否定词之前,这也印证了反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这一观点。泉州方言的反复问句系统是相对稳固的,“VP-Neg”式占据主要地位,可以扩展为“VP-Neg-VP”式,但扩展的“后VP”一般是为强调否定部分才出现。现在“VP-Neg-VP”式使用频率开始提高,很有可能是受到普通话语法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2]王丽.福建仙游盖尾话的四种[M.VP-Neg]反复问句[J].方言,2015(2).
[3]贺巍.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两种句型的关系[J].中国语文,1991(5).
[4]陈曼君.闽台闽南方言的反复问句[J].方言,2011(2).
[5]甘于恩,邵慧君.汉语部分南方方言否定副词的类型比较[C].第四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6]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