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风俗画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奇异的乡土风情和古朴原始的社会人性。于1929年发表的描写湘西传统农村生活的短篇《萧萧》便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着力表现人情美的描写篇幅中我们仍然不可忽视传统意识形态所带来的社会悲剧。文中还有另一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女学生”,作为现代文明的具体象征,在与传统文明的交锋中,也展现了现代文明的曲折进程。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展示给我们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一个悲喜交融的社会。
关键词:萧萧;女学生;沈从文;悲剧
作者简介:孙静洁(199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作为一位“人性治疗者”,沈从文以其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副古朴自然的人情画卷,通过清澈、柔美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古朴的人性美。细读《萧萧》文本,笔者发现沈从文在赞美湘西世界的同时,也有对其文化弊端的深度思考,以下便从传统社会悲剧和现代文明悲剧两方面来阐述沈从文反封建与追求自由的双重艺术诉求。
一、传统社会悲剧
(一)总概
小说的开始便奠定了萧萧一生的悲剧情调。在唢呐的奏响中,十二岁的萧萧被铜锁锁在轿子中嫁给了三岁的丈夫,作为童养媳的她是旧时代包办婚姻中的牺牲品,在十几岁便失去了自由的权利。在此之后的蕭萧并不是在波澜不惊在度过余生,而是在劳作和服务丈夫的传统社会秩序中残喘。并且在懵懂中被花狗诱奸怀孕,面临的更是沉潭和改嫁的残酷结局。小说结尾,萧萧抱着新生儿同十年前抱丈夫一样。时间过去十年,而湘西社会却似乎没有丝毫改动,悲剧一直在循环往复的重演。从作品的开篇到结束,在清新的语言、俊美的景色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妙龄少女悲剧的一生。
(二)原因
1.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在萧萧所处的时代,女孩做童养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劳动、照顾丈夫是传统礼制施加她的义务,是她应做的事。在她们的眼中,甚至是祖父这种当地的人物眼中,唱歌打球读洋书的“女学生”是近于另一世界中活的人,不被湘西世界所容纳。在封建伦理的束缚下,萧萧这类传统农村女性和“女学生”仿佛有天壤之别,她生活在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里。
男尊女卑的传统男权社会体系的束缚。萧萧避免了沉潭或发卖的悲剧,得到了蒸鸡与烧米酒,得到了烧纸谢神,得到了存活的权利。然而这一切来自于她生下一个具有劳动力,能看牛割草的帮手。封建时代的农业社会,女性的存在仿佛只为服务男权社会的权威,作为生育和劳作的机器。男尊女卑的封建礼制与这个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形成了一幅悲喜交加的浮世绘。
2.原始蒙昧社会的枷锁抑制
导致萧萧类女性生存困境的一大缘由便是腐朽社会的制约,缺少独立选择的权利。在这个没有选择的社会,女性是缺乏自由的。萧萧是作为童养媳嫁给丈夫的,这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的婚姻甚至她的命运都是社会规定的。在这个充满原始气息的湘西世界里,在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男性权力是社会的主导,女性只能作为附属品为社会所容纳。女性的生命只用“沉潭”“发卖”的原始血腥来解决的。
沈从文先生在感悟湘西独特生存景观的同时,国人的惰性也在他的笔下体现出来,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被外界忘却的角落,是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缩影的小社会,在这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甘愿在原始的牢笼里沉默。“面对萧萧的处分,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着规矩像逼着要这样做,不得不做。是谁定的规矩,没有人说得清楚。”作为一个捍守传统的世界,田庄里的人放弃了思考,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在原始愚昧与封建伦理的双重枷锁下,萧萧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顺从着齿轮运行下去,人性的自由在愚昧社会中遭到压抑。
3.萧萧自身的性格缺陷
萧萧作为传统湘西世界培养的产物,她是一个无法选择现在也无法把握未来的存在,生命堕入注定的悲剧。萧萧的精神是未觉醒的。萧萧从小便寄养在伯父的庄子里,她的婚姻只是从一处到另一处,她是甘愿服从这样的悲剧命运的,是不反抗的,是一名中国式婚姻的牺牲者。从小教育的缺失造就了萧萧缺乏着强烈的贞洁观,也造就了她的沉默。
萧萧缺乏明确的期望追求,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萧萧在与女学生的几次接触中,还是可以看出萧萧是羡慕女学生的自由的。祖父吓她女学生“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萧萧也是肯定不怕的。唤她女学生不经意中也回答的很好。她是想过反抗的,当她对花狗说“到城里去自由”“预备跟了女学生那条路上城”仍然看出作为传统的农村女性身上存在着反抗的可能性。但是对于自由的渴望在被花狗欺骗后也只是像“睁了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同时看到了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的束缚,萧萧类女性的反抗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对于没有读过书的萧萧,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被发觉的不仅是萧萧的出逃,同时还是萧萧的反抗意识,作为男权主导的社会下,作为封建宗法制的农村,这是不被允许的,她在懵懂中浮现着对自由的渴望,但是这希望的萌芽在还没有发芽时便死在了封建宗法的荼毒之下。萧萧及旧时代女性的一生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不被允许获得自己命运的自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悲剧时代的产物,萧萧的婚姻和生活是被规矩制约的,是缺失自由的,但是小说的结局牛儿在十二岁时,婆家又给他娶了个童养媳时,萧萧竟然可以做到平静的抱着自己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热闹,一如当初抱着丈夫一样。这里是沈从文诉说的一种悲剧命运的循环。又一代的女子踏入了她曾经悲剧生活的开端,走着时代所赋予的悲剧道路。
(三)内涵
萧萧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外在社会,同时也由于其自身精神的束缚。她最大的悲哀被迫害而不反抗,处在悲剧之中而不自知。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萧萧虽然活了下来,但她却仍是鲁迅笔下未觉醒的一代,默默的臣服于悲剧的命运,并且转换身份由原来的受害者到陋习的执行者,甘愿套上祖辈传下来的枷锁,成为悲剧的继承人,让下一代来继续她的悲剧。可怕的陋习没有消失,而且在代代相传下去,萧萧只是时代洪流中渺小的一个悲剧。
二、现代文明悲剧
(一)“女学生”人物形象
在《萧萧》中除萧萧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形象—“女学生”。女学生是一群与萧萧这类传统农村女性形象截然相反的存在。
外貌上: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像个尼姑,又完全不像。穿的衣服像洋人,又不是洋人,怪可笑的。行为上:穿衣不管天气冷热,吃饭不管饥饱,晚上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做。唱歌打球读洋书,随意同男子睡觉,和庄稼人完全不同,简直是岂有此理。
农村群众对女学生的态度:都近于另一个世界活得人,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女学生人物形象的出现不仅为文本明确了时代背景,而且在与萧萧的对比与联系中明确了文章思想主题。作为传统社会的存在,甚至于像祖父这般的人物,只在外貌与想象中对现代文明进行鞭笞,未深入甚至从未想过深入现代文明精神内核。作为现代文明象征是难以被处在传统社会中的人所接受的。
(二)形象意义
女学生的存在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对于落后意识的启蒙,促进人的觉醒。萧萧所处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封闭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人们仍然保留着愚昧原始的封建意识形态。对于女学生的态度表明处于封建阶级的人们是不愿接受现代主义文明的,女学生的形象便显得格外重要。沈从文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锋集中在女学生身上,留给今天的读者许多思考。
二是对于自由思想的追求。女学生代表的便是一种自由思潮的呈现者。萧萧一开始对于女学生是向往好奇的,当怀有身孕,无可奈何时对于成为女学生,没有辫子的神气是期待的,但是最后对于听到女学生的麻木,甚至要为儿子讨个女学生当老婆,表明作为像萧萧一样的封建农村女性,对于自由真谛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
(三)从女学生看现代主义文明进程的艰巨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社会,它虽然具有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但是仍然存在着浓厚的传统风气。湘西社会对于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女学生采取的是排斥取笑的态度。“跟我们庄稼人完全不一样,活像是另一个社会的人。”从现代文明进程看湘西社会,有其荒唐之处,而从传统文化看现代社会,也并非十全十美的所谓文明。沈从文发现了其中的矛盾,现代文明的进程仍然没有得到中国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会悲剧。
三、总结
沈从文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思想无疑是丰富的。面对都市生活中人性的异变,他既醉心于如诗如画、人情质朴的湘西世界,同时他并不局限这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对于湘西存在的愚昧落后,他抱有改革的思想。他即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即看到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又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在清新隽永的文字中我们一面体会到湘西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和善良自然的人性,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了沈从文先生铺陈于纸的对于传统糟粕的悲剧描写以及萧萧悲剧命运的惋惜,也体会到作者反封建与追求自由的双重艺术诉求。
参考文献:
[1]王小玲.屈服于命运的女人.中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1.
[2]李艷芬.从《萧萧》中试析沈从文的现代性.语文学刊2013年(14)70-71.
[3]王梦梦.试析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的悲剧意识.文学评论.2015(6).
[4]李莉.解读沈从文《萧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短篇小说2014(2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