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几千年来,对《诗经》的研究性著作汗牛充栋,但这些研究往往立足点就缺乏“以人为本”的社会理性观念,研究愈深入,反而离《诗经》的本旨越远。一部经典不是供人瞻仰的,而是熟读下去会与自己的心灵合拍,串联古今的最好钥匙是作为“人”本质性的基本情感和需求。笔者尝试以“君子”为切入点,结合现代人性需求理论,去阐释《诗经》中人物的人性需求,而这些需求可能就是《诗经》的闪光点。
关键词:诗经;君子;人性;需求
作者简介:丁明建(198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北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先河,从诞生之日起就倍受推崇,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先民生活、思想的脉络,找寻我们精神坐标的滥觞之地,而在《诗经》中多次出现的“君子”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捡拾一些带有我们文化基因的贝壳。
“君子”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论语》、《易经》、《尚书》、《左传》等经典中都能多次看到这个词的身影,《诗经》也不例外。据统计“君子”这个词在《诗经》62首诗中可见,且一共出现了183次,下面我们列表予以说明:
从词义上来看,“君子”这个词在《诗经》中主要有四种含义:一,代指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二,代指品行高尚的人;三,女性用来代指自己的丈夫或者恋人;四,代指某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当权者、反叛者。据此看来,“君子”这个词不仅适用范围广泛,而且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现在笔者尝试抛开传统“君子”观念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结合西方的人性需求理论,通过分析先民对“君子”这个词的理解来浅要剖析这个词背后包涵的社会价值、人性需求。
一、情感归属的需求
“君子”这个词可以用来指代女子的恋人或丈夫,而且这种用法全部出现在《国风》中。《国风》是周朝时各地的民歌,也是《诗经》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国风既然是采诗官搜集的各地民歌,其中自然少不了表达男女情感的诗歌,《诗经》中的首篇《周南·关雎》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语,虽然有经学家将其解读为赞美后妃之德,但通观全篇,这里呈现的是当时社会民风淳朴,青年男女恋爱困惑的画面。此外,《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等诗都是借“君子”指代丈夫,并表达女子对丈夫思念的诗,国风中此类诗不下数十首。“君子”本是贵族男子的统称,在这些诗里民间女子也用这个词指代自己的恋人或丈夫,体现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重要份量,同时也饱含对爱人的一份崇敬之情,这里就体现出了一种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属于人的第三层次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爱和照顾,情感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更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阅历、教育背景都息息相关。周朝时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有了更大的进步,人类文明稳步推进,农耕经济在经济关系上的强势让男性逐步取得社会的主导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而其中性别分工更加清晰,男性统领了生产、战争、祭祀等社会主要事务,婚姻更多是一种女性对男性人身依附关系的契约,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明的发展,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一步步深化、确立,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上的依附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依附,女性把自己的恋人或者丈夫称为“君子”,当他们不在身边时只能自怨自艾,这颇能体现他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求。
二、社会尊重的需求
“君子”这个词的本义就是指代社会上层、贵族官僚,《尚书·周书·无逸》里“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春秋左传·襄公九年》里“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这里的“君子”都是指代社会上层贵族。这种用法在《诗经》中也有不少,其中在雅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诗经》中“君子”一共出现了183次,其中雅诗中就出现了130次,这其中又以小雅居多,出现了102次,“君子”在这里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诗·大序》里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朱熹《诗集传》进一步解释说“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也。”由此可见小雅中虽有小部分可能是平民之作,但雅诗大部分都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典礼或者宴饮时的歌谣,《鹿鸣》、《南有嘉鱼》、《鱼丽》、《湛露》等诗里的“君子”或指代主人,或指代佳客,其中表现的气氛十分和畅欢快。贵族宴饮酬答,追古抚今,往来无白丁,宾主尽欢,以“君子”相称,这里面即有礼乐文明的影子,也有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自豪与珍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求有自我尊重和外部尊重之分,其中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而《诗经》中的“尊重”需求主要是这种外部尊重需求。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周王朝早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分封制的实行更是造就了一个稳固的贵族阶层,贵族和平民、奴隶之间有一条极难跨越的鸿沟,礼乐文明的目的就是从制度和思想上巩固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对稳定,贵族之间以“君子”相称,平民、奴隶以“君子”敬称自己的上官、主人,被称呼者都有一种受尊重、有地位、有威信的感觉,这在诗中表现的气氛中不难看出。雅诗中虽有部分可视为平民之作,但大部分的作者更有可能是上层贵族,他们在诗里大量使用“君子”这个词,不露声色地流露出对社会尊重的需求。
三、自我实现的需求
“君子”这个词在《诗经》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意项,那就是用来指代德才兼备、品行高洁之人。“君子”本来泛指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各级统治者,但随着礼乐文明的深入人心,“君子”这个词的词义逐渐发生偏转,“德”的分量不断增加。《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君子”与“德”直接联系起来。对“君子”含义做出系统阐释的人是孔子,孔子借用这个词表达一种个人修养的高级阶段,《论语》里这个词出现了107次,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位“君子”的主要依据就是道德修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君子”指代德行高尚的人不是孔子的创造,《国风》和《小雅》中都有这种用法,《卫风·淇奥》、《曹风·鸤鸠》、《小雅·南山有台》、《小雅·节南山》等诗里面的“君子”主要彰显的就是德行,平民和贵族知识分子对道德“君子”的追捧一方面是对社会良知的呼吁,一方面是对自我价值升华的渴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马斯洛理论里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而这种自我实现在古代中国特别是早期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就是道德上被他人认可,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孔子创办私学,大力提倡“君子”之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删订《诗经》时自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君子”之风,并移植这个概念成为其大力提倡的完成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升华的“君子”之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追求“君子”之道,反映了古人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
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诗经》呈现的是当时社会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里面的布衣百姓、王公贵族无不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挣扎苦闷似我们,儿女情长似我們,当时的人和现代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只是基于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技术性差异。胡适说“《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这里的《诗经》非经典不是否认其是一部文学经典的地位,而是把《诗经》从体现天人至道的虚假地位拉回人间,它没有那么的高深莫测,“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之论实在荒诞,我们应该重视“人”的情感,从人性出发,才能真正理解《诗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3.
[2](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比较:华厦出版社.1987.11.
[3](梁)刘勰著.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08.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7.
[5](汉)班固著.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
[6](春秋)左丘明著,刘利等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03.
[7](汉)许慎著.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