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顺
聚焦热点
63岁的阿木爷爷凭借一双巧手在YouTube上走红。不用任何现代机械工具,就能徒手打造鲁班凳、苹果锁、拱桥、将军案、会动的小猪佩奇等木制品。其在YouTube频道上的播放量已经突破2亿,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通过榫卯结构就组装出了中国馆,这样的技艺惊艳了4000多万外国网友。更有外国工程师点赞,称爷爷脑海自带CAD建模系统。就连孙子的玩具都是爷爷用木头亲手制作的,泡泡机、小猪佩奇、画舫等惟妙惟肖的木质玩具让网友纷纷直呼想要这样一个神仙爷爷。
对于在网上走红并被称为“当代鲁班”,阿木爷爷说,自己比起那些老师傅还相差很远,只不过他们没展现出来而已。他表示今后会继续拍更精细的视频作品,让更多人看到甚至学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下去,“有这个技术不传承,也是白费了。”
多维解读
1.傳统工艺,融入时代。阿木爷爷凭借一双巧手,走红全网,获得国内外无数网友的赞许,这是传统工艺融入时代的最好例证。榫卯技艺,精深博大,源远流长,如果只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的技艺来看待,可能乏人问津。传统技艺因为其使用范围窄,人们知之甚少。如果将这种古老的技艺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上传视频发布到网上,制作孩子们喜欢的小猪佩奇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获得新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并传承下去。
2.谦虚专注,责任担当。越是有大才能的人,越专注,越谦虚。他们会在喧闹的环境中,求一方净土。阿木爷爷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这已经是很高的赞誉了,但阿木爷爷却认为“自己比起那些老师傅还相差很远”,多么谦虚呀!更难能可贵的是,阿木爷爷在此过程中还展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主动与自觉。
青年视角
大规模机械流水作业代替精雕细琢的手工,在摩登时代,一些手艺的消逝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阿木爷爷的爆红又向我们传递了另外一层信息:传统工艺可以依托现代化模式重获生机,焕发活力。
很少有人愿意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便是当代青年认为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甚至有些背离时代。如果利用现代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其热爱,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将技艺继承并发扬下去,再加上不断的创新,古风同样可以很“潮”。
(作者:吕文)
榫卯,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古代建筑技术,它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界力量的情况下,通过木头自身结构的拼接来实现建筑的固定。但这项伟大的技艺究竟还有几人掌握?这样的技艺能传承下去吗?阿木爷爷在网络上的走红,一方面向我们宣示了:我们中国的建筑艺术还是具有强大的魅力的;另一方面,他也点燃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再一次让人们见证自己国家的独特传统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而且,还为我们进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文化与网络结合起来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罗志强)
阿木爷爷的视频将榫卯技艺带回到大众的视线中,让人们意识到榫卯在今日仍然有可用之处,但是如果要发扬榫卯技艺,这样还不够。观众对视频的热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削减,时间一长,榫卯又变回了无人问津的状态。如果我们真的想让榫卯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就必须作出创新,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这样,技艺才会焕发生机,阿木爷爷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了榫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榫卯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作者:李嘉)
阿木爷爷用古代的榫卯技术制作一些玩具或者工具,并以视频的形式发到网上,这无疑是对木工这一传统手艺的传承、发扬,与此同时,也能帮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值得点赞。
阿木爷爷的行为也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了一条明路——与现代接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轨。无论是小猪佩奇,还是为孙子做的泡泡机,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就必须令其扎根大众,接“地气”。
(作者:田宇航)
时评频道
越是在快节奏的喧嚣中,专注、克制甚至不事声张的匠人越有魅力。从在故宫修文物的老师傅,到被戏称为“专门发明无用之物”的手工耿,再到今天获得2亿多次海外播放量的木匠爷爷,他们兀自钻研着自己的兴趣、打磨着自己的手艺,最终穿破圈层,成为全网明星。这当中除了互联网的赋能,除了些许幸运,更折射着后工业时代观众返璞归真的共同心理。
(摘自“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20年7月20日)
传统技艺传承少不了工匠精神,除了惊艳于榫卯技术本身的巧夺天工,阿木爷爷在视频中展现的一系列“神操作”大概也是打动人们的原因之一。对一件事的执着和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这种坚守和态度,在现代人忙忙碌碌和来去匆匆的日常中,就愈发独具魅力,这份精益求精也让他们手中的物件愈发有温度。
(摘自“光明日报官方微博”2020年7月15日)
教师观点
阿木爷爷何以动人
不用任何的螺丝、铁钉,就能让木质结构的小猪佩奇动起来,就能让鲁班凳、苹果锁、拱桥等工艺品爆红海外,其技艺惊艳了4000多万外国网友,更有外国工程师点赞,称爷爷脑海自带CAD建模系统。甚至有网友认为阿木爷爷是“当代鲁班”,可见阿木爷爷受众之广、影响之大。
我们不禁要问,阿木爷爷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何以动人?
新闻报道说,阿木爷爷今年63岁,喜欢给他的孙子做玩具,无论是会动的小猪佩奇,还是手摇的泡泡机,都非常受欢迎。我们看网络上的视频,阿木爷爷的小孙子背着小竹篓,蹦蹦跳跳,特别喜欢那些木制的玩具。这都源于阿木爷爷的一份慈爱。同样的,还有70岁的“梵高奶奶”。为了给广州的小孙女讲述农村老家的故事,她拿起了画笔,一笔一笔画出了记忆中快要被冲刷掉的景色。这份慈爱与关爱无疑是厚重的,文化熏陶与人文教育兼而有之。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所有的祖辈都能如此,限于文化,限于技术,能做到这样的可能不多。但如果祖辈的疼爱与慈爱能跳出无营养的宠溺,跳出游戏与苍白的限制,“下一代”的成长可能会越来越好。
现代社会太喧嚣,浮华与喧闹遮蔽了心灵的专注。实用主义的盛行让很多人对功利趋之若鹜。能不能静下心来,专注细节而不事声张?从传播传统文化的李子柒,到在故宫修文物的老师傅,再到网络爆火的阿木爷爷,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的专心致志——这是对功利与速度的反驳和抵抗。无用方为大用,直击心灵的一定是精心的打磨与返璞归真。
我们惊叹于阿木爷爷木制艺术的巧夺天工,但要注意,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奇迹,重要的是人的专注。阿木爷爷说,他今后会继续拍更精细的视频作品,让更多人看到甚至学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下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这种精神无不在场。
对我们来说,更可贵的是,阿木爷爷这种匠人精神同时传播了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榫卯技艺的存在,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技艺总是静悄悄地在历史中流传,特定圈层的传播似乎并不能让其获得新生。借助网络和短视频这些形式,文化的生命力将会获得增强,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阿木爷爷在努力,无数工匠在努力。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有恒者不声张,慈爱者美名扬。这可能是阿木爷爷最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