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堂
摘要:本文立足于“落叶归根”情节的根亲文化,力图对漯河大槐树根亲意识和根亲文化的影响和传播进行探究,以期对漯河本土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漯河;大槐树;根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022-02
1 漯河大槐树根亲文化溯源
漯河河地处中原腹地,古为沙、澧河交汇处的一个渡口,陆路扼中原南北古驿道之要冲,水路经淮河通江达海,素有“水旱码头”之称。漯河的沙、澧河交汇处的南岸河堤上,有一颗树冠茂盛、状若盘龙,迄今逾600年的大槐树。这颗老槐树被漯河人称之为“老槐树爷”。据漯河的老人讲,这棵老槐树根植于沙河底部,在修建沙河大堤之前,它的树干有五人环抱那么粗,比北京的四人环抱号称三千年树龄的老槐树还要粗。大槐树历尽岁月沧桑,静观沙澧河潮起潮落,默默地守望着一方水土。漯河人认为,这棵老槐树是先辈们为证明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而种下的“情感记忆”,是对“根”文化认知、守望、崇敬的一种“亲”表达。
据史料记载,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移民共18次,每次移民数百户,有时甚至上万户,据不完全统计,前后移民人数达到百万以上。也就是说,明初山西移民是当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可想而知,当年山西人被迫在向外地移民时,想必是极不情愿、万般无奈,当不得不从大槐树底下动身时,出于对故土的不舍和眷念,离开“大槐树”时也没有忘记从繁茂的大槐樹上折下一枝槐枝来,装在身上留作纪念,到了新的迁移地,他们便把折下的槐枝种植在了自己的新家,万万没想到,这些小槐树竟然奇迹般地生长起来,几年后便长成了茁壮的大树。移民们把这些新槐树视为珍宝,并把它们看成是故乡的代表,是祖先的象征,对大槐树寄予了浓烈的乡土情怀。这种情怀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移民遍布的地方很快成为一种风尚,这些新栽种的槐树甚至被看作是神树,受到人们虔诚的尊敬、供奉和崇拜[1]。
2 “大槐树根亲文化”对漯河社会的影响
2.1 “大槐树根亲文化”刺激了漯河地摊经济的发展
自从六百年前的移民们在沙、澧河交汇处的南岸河堤上栽种了这颗大槐树后,“根亲文化”意识便愈发浓厚,这种“根亲文化”意识不仅表征了漯河人的情感记忆,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善良风俗和公共习惯。比如,每到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一些小商贩就会按照惯例似的在大槐树两旁早早拉起绳子,摆起桌案,做起地摊的营生,只见道路两旁挂起了衣服、摆出了布匹、罗列出鞋帽、摆列出日用品、化妆品、日杂、百货,如同乡间庙会般,中间的行人也是络绎不绝,熙攘往来,摩肩擦踵,热闹非常。再加上那些卖小吃的、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等移动摊位的穿插游走,又给地摊的营生增加了赶会般的欢闹。大槐树旁,一个挨一个卖香蜡、鞭炮、黄表纸、烧纸的小摊位也忙着为香客服务。不知何时,大槐树成了善男信女们祈福许愿的场所。尤其是近年来,香火风愈演愈盛,大槐树几乎成了人们崇拜的神灵,往大槐树上拴红布条者越来越多,诸如“有求必应”“祈求姻缘”“一生平安”“祛病除灾”等祈福带挂满了枝头,远看一片红色吉祥,成了信徒们的精神支柱。不仅如此,人们除了焚香许愿外,还在大椿树旁搭起了戏台,白天唱大戏,夜晚放电影,成为了街道热闹别样的风景线。这些自发形成的地摊营生也好,唱戏放电影也罢,都是对“根亲文化”的一种不自觉的延伸和传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漯河地摊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漯河“根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2.2 “大槐树根亲文化”弘扬了传统“孝道”文化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根亲文化”指的是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思想。这样一来,“根亲文化”便与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连接起来,认同“根亲文化”便是认同孝道思想,便要尊重“孝道”,践行“孝道”。中华民族是最重祖先、最重故乡、最重孝道的民族。六百年前的移民们在漯河沙河南岸栽种大槐树表达根亲意识也说明了这一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不难理解,当初的移民们无论身到何方,无论做何事,都讲究“孝道”文化,都认祖归宗。这种“孝道”文化也鼓励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漯河人,无论走到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这种对“根”的追寻,这种认祖归宗思想,无疑是中国“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2]。
2.3 “大槐树根亲文化”传承了伦理道德思想
可以想象,当初移民到漯河后,这些移民会不知不觉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同时,移民们也会给当地带来一些原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想等,这是一个相互融合互补的过程。漯河的“根亲文化”应当是在这样一个相互交融、生发、互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根亲文化”一方面秉承山西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又传承河南本地的伦理思想。这个“根亲文化”的综合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承继了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并且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漯河自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以来,历经30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骄人成绩。更可喜的是,漯河人畅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再出发,2016年正式确立了“崇文尚德、务本图强”新的漯河精神。“崇文尚德”,取“文以载道、厚德载物”之意,即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先进道德思想,是代代漯河人薪火相传的不懈追求;“务本”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漯河人重根本、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图强”则代表了漯河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追求目标。新的漯河精神强烈地表征着漯河人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的征程上,渴望发展、聚力发展的铿锵之音。新的漯河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根亲文化”的一种传承,既传承着“根亲文化”的根本思想,又弘扬着先进道德思想。
无论是“根亲文化”,或是“漯河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折射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光芒。
3 “大槐树根亲文化”在漯河的传播现状、策略和走向
3.1 强化“根亲文化”传播意识
尽管说漯河大槐树“根亲文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官方对“根亲文化”的传播报道则少之又少,更缺乏系统性。据悉,2018年漯河沙澧河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充分展现漯河时代精神,力图把沙澧河一期大槐树区域,打造成集中展现漯河市航运文化、码头文化、商贾文化、根亲文化和祈福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节点。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工程暂停至今。我们认为,与工程改造相比,“根亲文化”的传播更具意义,只有让其文化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大槐树景区旅游的发展才会更具活力、更有潜力,进而才会更有影响力。只有树立“根亲文化”传播理念,强化“根亲文化”传播意识,让更多的人增加对大槐树“根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亲文化”才能彰显出其郁郁勃勃的生命力。
3.2 提高“根亲文化”传播活动的受众参与性
截至目前,在官方对“根亲文化”开展传播活动较少的情况下,受众的积极参与也很难谈起。“根亲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可能还是依靠祖辈们的口口相传和精神守望。其实,传播不仅是一种以单向传递为主的传播活动,也不仅是被动接受,更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认同、尊崇、获取文化体验和文化享受,也就是要用互动增加传播效果[3]。所以,提升“根亲文化”传播活动的受众参与性,就是增加传播活动的实效性,这样的文化传播才更有现实意义。
3.3 在政府指導下进行“根亲文化”传播活动
对于“根亲文化”,无论是官方有组织地开展宣传报道,还是大众自发地参与其中,“根亲文化”的传播活动既离不开政府的指导,更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背景下,“根亲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我们可以挖掘利用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打造“根亲文化”品牌,借助不同的品牌有力开展“根亲文化”传播活动,多向发力,既传承又创新“根亲文化”,渐渐开出“根亲文化”传播之花。
参考文献
[1]裴娟.洪洞大槐树寻根文化的民族情感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2]张书剑.论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伦理意义及启示[D].太原:山西大学,2012.
[3]王婷婷.政府主导下的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建构与传播[D].太原:山西大学,2016.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