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2020-01-25 16:11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0年38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

黄河源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黄河上源有三个源头。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1978年夏天,国家组织河源考察队,深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黄河谚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宁夏因黄河,自古农业发达,进贡佳品良多,是国家高端商品粮基地,其中“宁粳43号”品质已超越日本越光大米,是为富。吴忠地处引黄灌区精华地带,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之称。近几年,在“沿黄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宁夏打造“黄河金岸”的时刻,吴忠成为“沿黄城市群”的副中心和“黄河金岸”的“首善之區”,成为黄河上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是为最富。

黄河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学习、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恰逢其时。

黄河文化包容开放,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开放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黄河文化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交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范本。

(节选自《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作者苗长虹 艾少伟 喻忠磊)

黄河诗

水龙吟·过黄河

[元]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鼓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赏析

上片落笔先写黄河浊流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永无休止。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其存在之久。“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迹,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飙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六句写尽黄河声威。以下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气长存。

黄河的声势象征了元朝的国势。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了描写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

下片转向对“过黄河”的描写。黄河的气势,振奋了渡河人的心胸。“壮游”三句抒写自己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之后进一步写出他想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槎追寻黄河源头,遨游银河,在壮游之中又融进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写“过黄河”的激情豪兴。乘浮槎究河源,是对上片黄河源头的照应,上下一气,首尾照应,用“我欲”“谁夸”领起,是词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总揽全文。全词把黄河雄壮的气势和自己的豪迈胸襟互相渗透,妙合无隙,风格雄浑,气势磅礴。

黄河谣

《黄水谣》

(朗诵词)

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简介

《黄水谣》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声乐作品的经典作——《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可以独立存在的混声合唱或女中音独唱歌曲。用歌谣式的三段体写成,它的音调朴素,平易动人。这首歌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抒情、亲切。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同时描绘出了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

第二部分:“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以较低的音区、悲痛的音调、缓慢的速度、宽广而沉重的节奏,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大好河山被敌寇践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义愤填膺的情绪和燃烧起来的仇恨怒火,这悲愤有力的控诉,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弦。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黄河奔腾依旧,而遭到破坏的人民生活,却呈现出一幅凄惨景象,歌声在平稳、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谁远谁近?
黄河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