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
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就是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期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诸多实践的机会。本文进行分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辅助高职教育形成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具备复杂化的系统工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合作教育的广度、深度化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展开高职教育的共同特点。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对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人才,通过职业院校跟校外机构(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之间的密切协作,有效的结合起学生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促使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
国家法律与政策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进行着,同时提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使得国家更加大了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所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教育跟经济协调发展属于现下国家改革中关键内容。我国在2014年以來,不断的提出各种政策、法律制度等,提供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平稳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制度保障。另外,中央扩大宣传以及大力主导的情况下,各省密切的联系起《职业教育法》相关要求标准等决定,提出省级层面的法律解释和办法,提供给职业教育朝着增加广泛、深度化的发展重要支持。我国所提出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决定,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即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考核内容,不断的加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把企业跟职业教育过程实施法律制度的“捆绑”以及定位。
职业院校积极调整办学模式适应职业教育改革
我国不断的提出各项教育政策,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积极的响应,靠着已有教学条件以及科研项目等,跟企业加强合作,于校企合作中积极的尝试,不断进行创新,获取较优成效。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在校企合作上具备清晰的认知,同时办学方向明确,属于深化展开合作办学以及科学创新的基础。首先,高职院校认知改革的紧迫性,可以积极的解放思想,摒弃滞后的“一家办学”理念,掌握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科学的运用优惠政策,把握发展的机遇。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敢于大胆实践,在合作期间主动的提供教学资源、师资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做好物质基础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主要是以积极主动以及欢迎的态度,属于双方深化发展合作模式的重要前提。
企业谋求发展促成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属于企业人才储备、发展壮大以及服务社会的关键途径,在实践中获取大量优越的成绩。例如,进行校企合作交流双选会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获得更多就业岗位,覆盖全部或者是大部分的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获得高度肯定,而且企业在此期间也会高涨积极态度,对于后续的校企合作的规划,提供有价值的条件。所以,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也能观察到,很多的企业可以对于校企合作的意义充分认知,很多企业经行业组织、社区组织等途径,寻求合作对象,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契机,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高职教育教学载体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属于提供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场地以及学生的一方,所以所建立的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纵观当前的教学实践的形式等,主要的问题就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依然采取课堂授课的模式,工厂实习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标配”内容,授课数量较少,削弱学生的满意度。这种情况显示出了教学实践跟学生的学习、就业需求具有不同。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设计教学载体方面缺少合理性,需要进一步创新,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具备更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学载体的设计,应该良好的适应于高等教育培养下的高级人才的需求,促进校企双方有效的对接以及密切合作,巩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制度与政策规范、执行不到位
纵观当前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效果,以及一些企业的表现和高等职业院校所反馈的情况,在法律制度、政策的规范以及实施方面,还具有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法律规定的内容相对宽泛,主要缺少的部分就是并无明确的实施细则、严谨的司法解释等,例如尽管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具有明确,但是并未明确的规定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使得企业降低归属感,阻碍其形成校企合作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没有确切的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财务制度、信贷责任、税收等,使得企业不能对于投入回报产生预测、评估,掌握不好进行校企合作的利益前景。另外,政策和制度中也并没有精细化的阐述对相关行业组织的责任、义务以及服务内容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济问题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中,比较突出的一种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例如,盈利性问题,如果合作的形式是非盈利的,则企业不会重视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并未对于企业方面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掌握,双方缺少沟通交流,所以导致企业单位不能完全的理解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运用的举措。另外,学校跟企业之间的合作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当前校企合作,大多数仅是进行人力、物质和信息等的合作,企业方面的合作,主要就是提供教育设施、内部培训基地等,双方的合作层次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能。
统一思想认识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对于校企合作中提出的思想进行学习,跟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强交流,大力的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同时也要让企业的人员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的意义、展开模式进行了解,双方密切协作,对校企合作办学机构的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和更新。其次,建立起跟校企合作相关的机构合作组织,明确各方于合作办学中期间的权利、义务,做好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定。同时,高职院校对“专业效率标准和交替工程作为手段,引导企业参与”重要内容严格的执行,找到新的思想、技术和工艺的融合。另外,在高职院校中积极的构建起企业教育的基地,实现学校有工厂、工厂有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栽体
首先,创新教育教学载体,即进行专业教育联合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专业教育属于教学活动的关键基础,主要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实验以及教学实践等)。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项目等)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拥有较高的创业基本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二者有效的结合,能够维护体系内部更好的配合其他要素有效的运转。其次,创新文化载体,即融合以及传承校企文化。高等教育中,校园文化属于关键的构成内容,涵盖了学校目标、校风以及价值观等。校企合作模式下,既要对高职院校中的勤学、严谨、钻研等学校精神弘扬发展,又要纳入进良好的企业文化,诸如企业的创新、协作、竞争、发展等。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积极的宣传给师生,才能建立起健康向上、创新竞争型的校园环境,对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增添活力。
完善保障制度与激励政策
国家层面法律制度应该不断的细化发展,首先政府和行政部门需要联系起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需求,对于各种法律规定进行丰富、完善,诸如信贷、税务以及工商等等,提供给校企合作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准入重要的法律指导。同时要联系起法律规定,做好实施细则的深化明确,补充遗漏,明确执行程序等,提升適用性、可操作性。其次,校企双方责任与利益分配规则要清晰,细化提出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形式、主体地位、利益分配等,促使双方均能够凸显出各自的主体地位,让权利、义务以及压力、动力共同存在,一起发展。最后,激励政策属于建设制度期间的重要动力因素,需要密切的考虑到企业、高职院校二者的利益,达到稳固合作以及共谋发展的成效。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教师尽管处于引导者的角色地位上,但是也对人才培养最终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训教师,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定期的落实专业培训,并聘请企业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来校作为专业教师,支持本校教师在企业中融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促使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实践育人能力,于专业教学领域中,施展更高教学价值。当前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密切的结合企业发展期间,要多多交流学生的发展动态,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及时的调整,引导学生科学的处理好专业理论学习、岗位实践环节形成的难题,并注重学生心理动态的掌握,辅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实践,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促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多样化的。进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过程中,应该形成健全、完善的校企合作的载体及运行机制,按照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的进行革新,与时俱进。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期间,找到合作的结合点,属于关键的内容之一,双方之间所采取的合作机制,应该确保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目标。将学校、企业关联性紧密的结合,达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效果,切实的提升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质量,增强办学效果,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高职教育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