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然 秦颖
就业是民生之本,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项目组对全国部分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访谈,从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受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特殊性、就业观念、家庭情况影响的结果。因此,只有每一位少数民族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迎合当下就业形势,匹配合适的职位,才能充分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同时,少数民族毕业生需要与高校、企业及用人单位、政府和家庭多边协调,只有这样更好地将自身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进而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2020年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特殊且意义重大,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受民族特殊性影响,现有就业环境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需求不匹配,进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多发,不利于民族发展、民族团结。
针对于此,本研究以访谈的形式,对我国部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力图缓解现有就业环境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赵晓芳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流动性、教育水平、特色缺失、原生家庭、地域需求五个方面。文久富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城市化进程直接相关。马戎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导致了族群分层问题。宋遂周则对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了分析。
总之,现有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缺乏整体的多层次地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全国部分高校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总结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及其对策。
项目组采用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对我国部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调研。项目组最终选择了1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得到了18份真实有效的一手资料(见表1)。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多数受访者表示在选择职业时均受到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语言等)以及民族歧视的影响。
正如藏族受访者7号所阐述的,信仰藏传佛教,与其在外承受异样的目光和宗教活动的不便,不如在家乡求职以便减少此类负面影响。
同样具有宗教信仰的回族受访者6号表示,信仰伊斯兰教需要去清真餐厅吃饭,在求职时只能选择具备清真食堂的公司。因此她选择了回到家乡就业。
蒙古族受访者18号表示,由于一直在蒙语学校学习,汉语水平较差,被迫返乡就业。
维吾尔族的受访者2号表示,某些心仪岗位对维吾尔族有偏见,这样的民族歧视让他的选择相较于其他人少了很多。
少数民族就业观念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多数受访者表示在选择职业时均受到独特的就业观念(如岗位的地域性、时效性等)影响。
正如来自湖南省的自动化专业的1号受访者所阐述的,想在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城市化进程较慢的家乡寻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岗位相当困难,只有去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来自广西的财务专员11号受访者表示,家庭条件需要自己早点找到赚得多的工作供弟弟上学,从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因此虽然目前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高薪资让她无法拒绝。
来自贵州的日语专业的9号受访者表示,家乡的朋友都结婚生子了,自己也想早日有个稳定的工作过安稳的生活。
少数民族家庭情况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少数民族家庭情况也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上有所体现。多数受访者在选择目标职业时均受到家庭情况(如父母意见和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影响。
正如受访者8号受访者所阐述的,父母均为法学研究生学历,并希望子女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职业,尽量多读几年书储备更丰富的知识,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法官,同时可以利用父母在家乡体制内的人脉资源。
来自云南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5号受访者表示,父母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条件帮助子女创业,所以他选择遵从父母的意愿进入体制内。
高校健全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高校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同时完善就业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并长期持续开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早树立科学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其次,就业规划指导工作应因人而异,指派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规划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独特的就业需求。
企业及用人单位完善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用工制度
企业及用人单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民族员工,消除民族歧视,尊重各民族员工宗教信仰及习俗。同时,应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员工特色完善工作环境,如增设清真餐厅等。其次,可适当增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岗位,让各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以在此类岗位上发挥民族优势。并且,應丰富自身招聘渠道,方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直观的选择合适的岗位。
政府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政府首先应根据国情调整相关就业政策,增加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如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增设民族特色岗位、完善就业落户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并且,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政府应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推动城市化进程,满足少数民族毕业生回乡就业需求;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力度,帮助少数民族人民提升学历,开阔眼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其次,改善市场环境与就业环境,缓解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减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情况,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域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只有每一位少数民族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与高校、企业及用人单位、政府和家庭多边协调,更好地将自身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才能使就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进而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本文系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202012026103),和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就业环境的匹配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2012026103)研究成果]
(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