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探索“433”产业扶贫长效模式

2020-01-25 16:16马吉池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粤菜梅州带头人

马吉池

“去年种了2亩红薯,今年看到收益不错,又多种了3亩,预计今年每亩能增收5500元。”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蛇塘村贫困户范春雄笑着说。

今年11月,盛产高山红薯的梅州五华县迎来红薯大丰收,全县高山红薯种植面积达6970亩,带动当地农户2900多户种植,预计总产量达1000万斤。“前景可期,看到了‘薯光。”蛇塘村村支书范云辉说。

近年来,梅州立足实际,大力推动发展农业特色扶贫产业,创新发展“433”模式(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老区苏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后劲十足。

创新帮扶“四模式”点面结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荒山上盖大棚,上面光伏发电,下面则是养鸽。广州市天河区与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龙田镇建设6000平方米扶贫车间,在饲养肉鸽的同时,利用鸽棚棚顶建立光伏电站,项目带动15个省定贫困村贫困户参与肉鸽养殖及光伏发电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大增加,有劳力贫困户平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目前,该市共发展农光互补项目21个,带动贫困户1908户增收。

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梅州创新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以联农益贫减贫扶贫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一县多园、多镇一业”项目建设,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梅州还创新探索村村联动模式,全市共617个村参与43个产业联动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探索农旅结合模式,如丰顺县茶山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全县17个镇(场)有劳力的2166户8141名贫困人口参与,去年实现户均增收2840元;探索“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模式,通过以厨兴村、以厨就业推动贫困村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该市建成12个粤菜(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77个食材供应基地。

三带动三打通健全稳定增收脱贫长效机制

近年来,梅州充分发挥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通过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三带动”,激活了帮扶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的效应。

目前,该市共发展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其中国家级2个),产业园数量居全省前列。园区涵盖8个县(市、区)73个镇,覆盖行政村826个,带动15570戶贫困户脱贫。此外,梅州还有110个贫困村以资金的方式入股广梅产业园,按固定收益率分红,每年可获400多万元收益。

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齐头并进。梅州改变以往小农户单打独斗局面,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嵌入农业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目前,该市共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6家(位居全省第一),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9家,带动有劳力贫困户15382户、41960人;培育发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062名,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3名致富带头人。

产业有了,如何可持续、形成稳定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梅州强化“三打通”帮扶链条发展扶贫产业。打通技术链,52名农业专家下基层手把手教贫困户以“技术活”在家门口致富;打通销售链,今年1—7月,消费扶贫销售额达26亿元,带动2.8万户贫困户增收;打通利益链,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利用自有资源、资产、资金,投资入股合作社、工业园等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二次分红收入。

截至今年10月底,梅州全市累计筹集精准扶贫资金43.4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万个,参与贫困户2.58万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达到脱贫退出的“八有”标准;全市34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2019年,全市被帮扶的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64元,比2016年增长112%。

猜你喜欢
粤菜梅州带头人
走进广东,细赏粤味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交审议 在全国率先探索地方菜立法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纪实作品《粤菜大师》 定档6·25深圳卫视播出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梅州,“美州”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