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问博
审题切意是中考作文第一项要求,也是作文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试想,作文写得再精彩,要是文不对题,词不达意,违背了命题初衷,是不可能得到令人称赞的结果的。在阅卷时,阅卷老师对待偏题或者跑题作文,轻者打分在平均分之下,重者很难及格。如果语文考试中的“半壁江山”——作文出现了如此大的纰漏,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因此,中考作文审题切意很关键。那么,考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审题切意呢?我们首先得了解中考的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
近些年来各地的作文命题形式无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几种;考查的文体除了常见的几种,还有演讲稿、书信等特殊文体。不同形式的命题,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也不一样。
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占主导地位。因为命题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相对来说更集中,便于公平阅卷,且不会因内容过宽而给考生抄袭、套作的机会。
半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命题作文的有益补充。半命题作文秉承了命题作文主题、内容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自己比较开放的一面,使所写内容不会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考生发挥,便于大家写出独特的立意。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虽然没有命题和半命题那么火热,但是也不能小觑。话题作文一般给定一段导语和一个话题,然后通过解读导语和话题,围绕二者立意作文。材料作文是给出一则或者几则材料,允许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是自拟题目,话题作文最好不要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话题一般比较大,而且不新颖,不能更好地突出作文的中心。在审话题或者材料的时候,我们应该寻找导语、材料或者话题的关键词,通过分析关键词捕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特殊文体虽然考查的情况寥寥,但中考中也曾涉及,我们必须步步踏稳,对这些文体也应加以关注。以演讲稿、书信为例,前者在写作中要关注听众的身份和年龄,语言多用口语且具有号召性和感染力;后者需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语言要浅近,情感要真挚。
这些不同的命题形式,对审题切意的考查点都是不同的。
話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
对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从导语或者材料的不同角度解读,从不同角度切入,从而拟出不同的题目。如2020年浙江绍兴卷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般庭院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或因为开得早,如梅;或因为开得迟,如菊。
好的文字总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与思考,请运用所给材料,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
(1)写一封信劝导表妹。(读初二的表妹最近很苦恼,她总觉得比不上人家,长相平平,没有才艺,学习成绩也不亮眼。尽管老师再三肯定她善良诚恳表现好,但她依旧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丑小鸭。你决定写封信劝导她。)
(2)向《文苑·美文》杂志“妙笔生花”专栏投稿。
(3)准备一份国旗下讲话的讲稿。
要求:①若写书信可用“表妹你好”开头,亦可省略署名和日期。②角度自选,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16行。④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则材料源自王鼎钧的《一朵花》,原文中写道:
花有千红万紫,也有公侯伯子男,可是一般人庭院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或因为开得早,如梅;或因为开得久,如月季;或因为开得迟,如菊。以花喻人,时机是成功或失败的一个条件。以花喻人,他如果开风气,敢实验,就得一“早”字。如果专心致志,再接再厉,就得一“久”字。如果不求近功,大器晚成,就得一“迟”字。社会需要其中每一种人,他们都能登上“人才”舞台。
命题人在海量的作文材料中最终挑选了这一段明白如话、凝练如诗的材料,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不给考生制造阅读障碍,而给考生以思想的启迪。命题人希望引导考生在看似浅易的材料背后,去咀嚼感悟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真知。人如花,每朵花都值得被期待;花如人,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文题要求考生运用所给材料,从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可写信,可投稿,可演讲,巧妙地搭设了写作支架,让考生在第一场语文考试最后一个作文题的面前,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至于无话可说。写作支架的搭设,可以帮助考生填补生活经验,帮助考生唤醒生活经历,让作文变得既有宽度,又有梯度。
对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透过话题(材料)读出本质。
话题(材料)其实是作文的载体,我们应该从表象中看出本质,即通过对话题的解读,写出怎样主题的作文。考生在日常的备考中,可以准备几篇关于主题热词的作文,以便快速进行材料的整合和选材立意。对于主题热词如“成长”“回忆”“追梦”“读书”“青春”“遇见”“家国”“英雄”“陪伴”“立德树人”等,考生都应当有所准备。我们在搜寻素材的时候,可以朝这些热词的方向靠拢;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选取这些立意进行构思。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热词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的外延有重合和交叠之处,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多主题表达,可以记写复杂记叙文。比如2020年湖州卷中考作文“变与不变,忘记与记住”就是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提出的。材料中引用《麦田的守望者》的话:“记住该记住,忘记该忘记,改变能改变,接受不能改变。”这道作文题,看似简单,却内有乾坤,富含思辨。“记住”与“忘却”“改变”与“接受”都是对立矛盾体,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导语中除了“记住、忘却、变、不变”还有限制语“该”“能”“不能”。什么样的算是“该”,什么样的算是“能”与“不能”,如何体现?这都是很深刻的问题。在成长的道路上,左手忘却,右手铭记,从心所欲地做出智慧选择就是成长;左手是变化,右手是不变,能在变与不变之间准确切换就是成长。记住快乐,记住教训,忘却不必要的困扰,努力奋斗,并坦然接受生活的一切馈赠,这也是少年成长的一个命题。所以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朝这样的高度进行引申,才能更加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结合考生生活选材立意。
读出话题(材料)是何种主题的内容之后,我们最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或写自己一段成长经历。如2020年上海卷作文题“有一种甜”,命题人希望考生在构思的时候,不将思维局限在“甜”字上,就甜写甜味儿。因此,考生应用扩展或替换词语的方式,将“甜”(喻体)扩展或替换成考生需要表达的主旨(本体),不妨把题目变成“成长路上的甜”“友谊的甜”“奋斗路上有甜”“那段有关甜的记忆”“找回甜蜜”等。思路延伸到此,考生会发现中考题目并不“高不可攀”,会惊喜地发现,平时我们也有这些方面的作文练习:实现梦想的甜蜜,感恩追梦路上师长给的甜,追忆青春路上同学情谊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