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别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是有些绝活儿的。
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贯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一条白线就不偏不倚地完成了。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成双结对。这种衣服全用布扣,而不用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裁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父亲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有了母亲加盟;不久又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從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有删改)
技法鉴赏
一、抓住典型不放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来写,才能使人信服,使人物活灵活现。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一针一线皆关情》记叙了“我的记忆深处”父亲的“绝活儿”,这些就是典型事例。文中写了父亲画粉画线的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两不记”的绝活、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等,都是以典型的事例写人。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一件典型事例写人,是“写人”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写人”就没有了意义。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同学们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
二、言与行中见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一针一线皆关情》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就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人物的语言尤为真实、朴实。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文中写父亲“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一条白线就不偏不倚地完成了”,这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过程,言语间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组。
学以致用
外婆的番薯地
吴毅栋
离家几里外有一块地,是外婆的。这块地一年四季从未闲着,种的全是番薯。邻居阿婆总叫外婆跟着村里的潮流走,种种芦笋,多热闹。外婆总是笑着不语,番薯收获了,下一茬种的还是番薯。
其实,外婆执着种番薯的理由我是知道的。前些年到外婆家吃红番薯时,我狼吞虎咽的模样儿,让外婆铁了心要种番薯。
每次到外婆家,总有一堆番薯“蛰伏”在火塘里,整装待“选”。它们个个都是胖的,像是番薯界的“名流”;也是大的,大得离谱,可以和超大淮山媲美;也是红的,红得真诚。我笨手笨脚地把烤番薯拿在手中,又被烫得放下,过不了一会儿又迫不及待地拿起来,飞快地拉下一块皮,番薯肉也扯了下来。这时,外婆总是笑盈盈地伸出双手,拿过番薯,悠然淡定地、有条不紊地剥去皮,浑浊的眼瞳中流露出欢喜。一眨眼的功夫,剥了皮的番薯便到了我手中,我的舌尖马上就进入幸福的国度。
吃了番薯,劲头足,我便跟着外婆到地里干活儿。地不是很大,方方正正的,田边上还被外婆砌上了小石块,像是个小园子。园子里,一畦畦番薯苗,长势旺得很,在风中挥舞着绿手掌,一副“我是主人心头宠”的自得模样。外婆就行走在其中,稍稍伏下腰,沉下身,笨拙的锄头在空中竟画出新月的弧度,深深地扎入土中,再向上一回拉,土被赶到一边。红红的番薯冒出来,在阳光下,沾满泥,闪着光,有如宝藏。而外婆呢,就是坐拥无数宝藏的王。她笑着,满足地捡起番薯,轻轻放在桶里,动作慢极了,像是呵护着小婴儿。她的眉眼间尽是欢喜,金粉般的阳光洒在她发间、额上,又被抖落在泥土上、番薯叶上,像游动的鱼儿。
对于四季不闲的外婆来说,这样的劳作细节不过是千箩一粟,可就是这样一粒粒粟米,让爱的质地更加丰厚。现在,外婆依旧每日行走在番薯地上,种下一畦畦爱。从清晨到黄昏,以躬耕的姿态,虔诚地俯向大地,一滴一点侍弄着番薯,直抵爱的深处。
我想,外婆的心,也和番薯一样,红得真诚,红得透彻,红得珍贵。
【福建漳州市云霄竹塔学校九年级(3)班,指导老师:赖文莲】
点评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外婆的勤劳以及对家人的爱。其中的动作描写尤为动人:“笑盈盈地伸出双手,拿过番薯,悠然淡定地、有条不紊地剥去皮,浑浊的眼瞳中流露出欢喜”“外婆就行走在其中,稍稍伏下腰,沉下身,笨拙的锄头在空中竟画出新月的弧度,深深地扎入土中,再向上一回拉,土被赶到一边”。这些描写生动真实地勾画出了外婆的勤劳,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