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籍悦
摘 要:作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墙头马上》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喜则喜矣,这个故事源于香山居士的一首《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它带有自来的悲剧色彩。虽然一改原始“止淫奔”的劝勉主旨,但是从剧中中心人物李氏千金所展示出的命运来看,她落了个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却早已不复当年与君奔走时的满心憧憬和希冀。由此,该作品可被鲜明地划分为喜、悲两大部分,文章就此具体探析这部喜剧作品如何染上悲剧色彩且喜悲兼得、别有意味。
关键词:《墙头马上》;悲剧色彩;白朴
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富有其一贯的清丽潇洒、淡雅俊秀之风,该部剧作感于“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发于“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却止于“淫奔”,足见其匠心独运。全篇看似勾勒出一幅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景象,实则从时代、社会、个人等多角度抨击现实的残酷,体现自己同样囿于泥沼的困惑和愤懑。以喜衬悲,喜不再喜,然悲更悲。
一、墙头马上,乍见之喜
男主角裴少俊是工部尚书之子,女主角是皇室亲族之女,小字是千金。裴少俊领父命买花栽子,恰到洛阳,洛阳是李千金的家族所在之地。上巳佳节,李千金感叹春色盎然,不应辜负,于是她悄出绣房到花园墙头探看外界美景,正好看见骑马经过的裴少俊,两相对望,一见倾心,传下墙头马上的佳话。不可否认,这是一桩喜事,细究喜从何来,无疑是劇作家和大环境的功劳。
(一)作家生平,颠沛流离
1234年,金元交替,时代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起,一个王朝的没落。既有的封建制度、伦理纲常溃不成军,正在发展的经济、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全社会性的心理错位和信仰破灭,尤其对于文士阶层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寄身勾栏,编剧为业,实是求温饱中的无奈之举,元剧四大家之一白朴也是这样。
当时,元代社会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汉人处在社会的边缘,如再加上“九儒十丐”的身份等级,儒家文人几乎要遭受社会整体的冷眼相待。不巧,白朴二者兼具,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女性在重男轻女文化环境中的煎熬。于是,白朴开始把创作视角更多地转向关注女性的命运,同时通过作品传达美好的希冀和愿望。例如,《墙头马上》中李千金毅然选择和裴少俊奔走,少了常人认知中的女性应该“三从四德”,多的是人性上面对爱情的天然萌动。正是她热烈的个性,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喜剧的开始。
(二)江山易主,风俗更替
蒙古人是草原儿女,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小,他们进入中原地带后,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蒙古男女不存在明显的高低之分,蒙古女性的自主意识很强,由此不难理解应运而生的《墙头马上》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
李千金几乎是一出场就高调言明了自己的爱情主张:“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于是,当在墙头望见自己心仪之人,她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赞赏之情,“呀,一个好秀才也”。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是绝不会如此直白的,但是李千金说了,“既待要偷暗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正是“舍了”,才得了欢欢喜喜与君携手、相伴一生的可能。
二、井底银瓶,诀别之悲
理想永远美好,现实大多残酷。世人眼里,李千金是违背伦理纲常之人。七年后,当裴少俊的父母撞见李千金和裴少俊的一双儿女,百般刁难,以“石上磨玉簪”“井底引银瓶”作为留下李千金的条件。当年墙头马上的一片春色只剩暗黑井底中的一个残破银瓶,两相遥顾时的欢喜也转变为今日狠心诀别的断肠悲痛。喜悲的转变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分不开,与软弱无能的伴侣分不开。
(一)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李千金作为皇室宗族之女,洛阳总管家的小姐,自小养在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带有自来的反叛因素。
上巳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本是一个男女相会的日子。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李千金却只能与侍女相伴,偷偷跑到后花园望梅止渴。年复一年的日子她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何“消瘦春风玉一围?又不曾染病疾”。古时虽有“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然而压制人欲是一件违反人性的事情。
李千金是彰显自我的先行者,但是她不会为人称颂,就是自己也难得善终。因为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尽管社会环境正在变迁,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李千金依然受固有思想的牵绊,她敌不过“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二)氓之蚩蚩,软弱无能
“痴心女子负心汉”是李千金一生最大的悲哀,痴心的女子无所谓多少冷言冷语,唯有丈夫的薄情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因为这样,她们的刚烈和抗争便少了几分意义。
两人初见,裴少俊有一段自白像是伏笔,“这小姐有倾城之态,出世之才,可为囊箧宝玩”。李千金许是被自主捍卫来的一份情感冲昏头脑,她以为的一见倾心可能只是裴少俊一个“囊箧宝玩”的新奇念头。七年如云烟般转瞬即逝,其中裴少俊诸多行为皆暗示了结局,他总是懦弱地钻封建礼教的空子,为自己留后路。所以,当裴少俊不得不直面以父亲为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时,为了不吃官司,他竟说出可以一纸休书了事的话语,甚至最后状元及第想接李千金回家时也毫无悔过之意。他将所有过失推脱到自己父亲身上,“这是我父亲之命,不干我事”。李千金曾经可以毅然选择与他奔走,今日诀别也不是难事,“少俊呵,与你干驾了会香车,把这个没气性的文君送了也”。
李千金一直想要效仿卓文君,殊不知,自己遇到的连司马相如还不如。蚩蚩的少年郎,轻信了“及尔偕老”的诺言,她“将身轻许”了。
三、才子佳人,喜悲无奈
李千金被裴少俊休弃后,无奈回到洛阳,当裴家父亲知晓她高贵的身份,企图让她重回裴家,此时李千金恨极了他们,却也只能逞逞口舌之快,孩子的一声啼哭使她全然无法招架。为了孩子,她妥协了,尽管可悲,却是那时最好的结局。
(一)状元及第,父母之命
李千金曾也不止一次地幻想过自己的夫君金榜题名的一天,终是没想到这是自己落得一纸休书之后的光景。她怨极了裴少俊的软弱,“他那三昧手能修手模,读五车书会写休书”。裴少俊自以为是,“小姐,我如今得了官也。我父亲致仕闲居。我特来认你,我就在此处为县尹”,他以为他的官职可以抹掉过去不堪的一切,然而李千金不以为然,裴少俊便继续纠缠,“我则今日就搬将行李来”。李千金不依,他竟好意思指出他们已是夫妻的事实,他以为李千金看不透他现在的荣华,要李千金贤惠。
李千金无奈,她可以和裴少俊一直周旋,却再无力抵抗父母之命这座大山。她与裴少俊的姻缘是天定,他们的父辈已为他们订了婚约,但是裴父不知李千金就是意中儿媳,恶意驱赶。真相大白以后,这个自私虚伪的封建家长用李千金父母压她,用李千金儿女钳制她,“赔话敬酒”,软硬兼施。李千金清楚,自己别无他法,就算为了弥补当年对父母的抛弃也要饮了裴父这杯酒。
(二)亲情召唤,妥协团圆
李千金的满腹委屈最终败在了自己的儿女身上,“一个儿,一个女,都一时啼哭。哎!儿,则被你想杀我也!须是俺断不了子母肠肚”。她本良善,无论是那年墙头的待嫁闺秀,还是今日割舍不了亲生骨肉的心软母亲,她的爱一直真挚又热烈。
相较于这篇故事,白居易的诗作《井底引银瓶》是实打实的悲剧收场,他旨在劝勉女子遵守习俗,避免受到宗教礼法的迫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看似为宗教礼教说话,实则在关心女性。
世事艰难且无奈,无谓的抗争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反而会搬起石头砸伤自己。白朴虽然反其道而行之,将《墙头马上》写为一出喜剧,然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李千金不甘地妥协,“怎将我墙头马上,偏输却沽酒当垆”,大团圆的结局里透露出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是古往今来传统女性的色彩。喜悲参差,喜也是悲,悲也是喜。
参考文献:
[1]张大新.中国戏剧演进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1.
[3]王学奇.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