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研究

2020-01-25 16:09孙振杰
商业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京津冀

内容提要:旅游业具有广泛关联、综合性强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功能不断多元化。本文把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各方面对接,提出旅游共生体系统及其协调演化的研究框架,并以京津冀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共生体系统演化是共生单元通过相互适应走向协调关系的过程,实质上是旅游共生关系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的协调演化,用共生系数指标的正负值、大小比较等标准可以判定;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整体处于明显的进化过程,表现为京津冀旅游—经济共生体和旅游—社会共生体进化良好,旅游—政治共生体和旅游—文化共生体进化较好,旅游—生态共生体进化一般。

关键词:旅游共生体系统;旅游共生关系;共生系数;协调演化;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0)11-0011-07

收稿日期:2020-07-30

作者简介:孙振杰(1979-),男,河北清河人,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556001D;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D20105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CGL02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伴随中国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功能不断多元化,当前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旅游业的界限被逐步打破,旅游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旅游系统外部各领域的关联融合日益普遍,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旅游协同不断深化。旅游发展的期望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目标,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甚至外交目标。

旅游业之所以能够产生多元功能,在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广泛关联性。综合性体现在一次旅游活动的组织需要跨越不同层次的时空范围,需要多个行业的企业共同完成,旅游业功能发挥是基于旅游业与相关各方面广泛关联而产生的,表现为旅游业内部各要素聯系密切,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非常普遍,旅游业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方面的综合功能逐步显现。这些表现都隐含着旅游要素之间、旅游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旅游外部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旅游业综合效益突出和多元功能外溢得到了各界的共识,传统旅游研究框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如何把各种关联关系整合到一个分析框架中,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共生理论产生于生物学,被定义为“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 [1],用于描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后来被借鉴到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在旅游业的关联发展中,形成的旅游共生现象林林总总,共生理论为研究旅游关联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旅游共生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区域和城市旅游共生、旅游利益主体共生、旅游产业和企业共生、旅游和生态环境共生等。(1)把共生理论作为新方法进行区域和城市旅游竞合分析方面的成果丰硕,以区域和城市共生关系为主题的研究使得共生理论在区域旅游的运用逐步深入,研究成果包括长江三峡旅游的共生关系[2]、京津冀旅游的共生关系[3]、长株潭城市群红色旅游共生发展[4]等,研究方法上开始定量刻画共生单元[4],提出共生度模型[5]等。(2)旅游利益相关主体的共生研究既有一般意义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6]、共生原则[7]和干预变量[8]研究、生态旅游多利益主体共生模型[9],也有具体景区或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共生研究。(3)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共生方面,包括旅游与相关产业共生的研究,比如体育与旅游共生开发[10]、林业和旅游业的共生措施[11]、旅游经济与交通的共生发展[12]等,也有旅游企业共生的分析,比如探讨古村落旅游企业“共生进化”问题[13]、红色旅游企业共生系统及其机理[14]等。(4)旅游与生态环境共生研究起步较晚,运用共生理论解释了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15],分析了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共生互动模式[16],提出旅游与环境保护共生的三种模式[17],认为生态旅游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共生系统[18],共生关系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9]。其他成果还包括旅游资源的共生整合及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具体旅游产品的共生开发研究。运用共生理论研究旅游问题已在多个角度展开,并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目前的成果对旅游相关主体共生进行了充分研究,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生态环境的研究有了初步进展,但把旅游业发展放在对接国家战略,特别是分析旅游发展如何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发现现有研究还比较分散,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二、旅游共生体系统的构建

(一)旅游共生关系

与旅游业具有关联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产业经营、企事业等经济要素,更包括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层面的诸多要素,这些主体都可以视为旅游共生单元,其内在本质可以用质参量进行描述。不同旅游共生单元在一定环境中密切共处的状态以及共生单元之间所形成的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旅游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形成的关键是共生单元质参量的兼容程度和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可以认为,旅游业内部要素运行是各类旅游要素的共生行为;旅游业与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和融合是产业之间共生的表现;旅游共生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通过旅游推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元功能发挥,便是旅游发展与相关各方面共生的过程和结果。

把旅游发展提高到对接五位一体的高度,就是把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分别视为单个共生单元,进而研究旅游发展与各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为了简洁表述,在两词中间加短横线“—”表示二者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化,如旅游—经济共生、旅游—政治共生、旅游—文化共生、旅游—社会共生、旅游—生态共生。共生关系分析的基础是确定旅游发展与各共生单元之间是否真实存在共生关系,相关文献已有充分论述,且从旅游业的多元功能也可见一斑,本文不再展开。

(二)旅游共生体系统

旅游共生体是共生单元为实现协调共生、协同共赢而形成的旅游共生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旅游共生体是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确立后并趋于稳定过程中形成的,保障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使各共生单元共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旅游共生单元有层次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共生单元的划分要根据所研究的旅游共生关系所处的层次和类型来决定。不同层次的旅游共生单元形成相应层次的共生体,各类各层次的旅游共生体构成旅游共生体系统,既包括旅游内部不同要素形成的共生体,也包括旅游业与外部要素形成的旅游—经济共生体、旅游—政治共生体、旅游—文化共生体、旅游—社会共生体、旅游—生态共生体,而这些复杂的共生体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包含了多类多层次共生体。旅游共生体系统中的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目标是共生进化,目的是获得共生效益。因此,在共生体的形成和协调演化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的优劣、疏密等都与共生演化有密切关系。正是通过共生体这一组织形式,产生增值效益,维持共生关系,才能促进共生体系统的进化。构建旅游共生体系统理论正是运用共生理论整合各类旅游关联现象的一个尝试,有利于全面把握旅游业的多元功能,使之实现与“五位一体”各方面的良好对接,助力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分析视角。

三、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

(一)协调演化的实质

旅游共生体系统的运行包含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协调演化等过程,共生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就是旅游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改变而引起的共生关系及其共生体在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由一种共生状态向另一种共生状态转变的过程。之所以称为协调演化,是因为共生体系统的演化具有自组织和自协调性质,追求协调与和谐是共生关系演化的典型特征。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对组成和谐社会的个人、组织等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更是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过程伴随着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的演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共生状态。旅游共生关系演化有正向共生和反向共生之别,分别称为共生进化和共生退化,旅游共生体系统演化分析以共生关系协调进化为主要方向。

(二)协调演化的维度

因为旅游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各不相同,致使共生关系多种多样,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向和强度更是千差万别,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表现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演进,总是能够从组织形式维度共生状态和行为方式维度共生状态的变化上去认识,这就形成了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分析的两个维度。一方面,旅游共生关系沿着行为方式维度不断演化,从旅游寄生关系到偏利共生关系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另一方面,旅游共生关系沿着组织形式维度不断演化,从旅游的点共生关系到间歇共生关系和连续共生关系,最终达到一体化共生关系。实际过程中,任何共生关系都是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的组合,往往是两个维度的协调演化同时进行,向着高级形式和高级方式不断前进。对旅游共生关系两个维度上的各自四种关系类型進行交互排列,就形成了共生关系的16种组合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旅游共生关系状态,并且组织形式上一体化共生和行为方式上对称性互惠共生组合形成的旅游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之间互惠共赢的最佳关系组合。

(三)共生关系的判定

1.组织形式维度上旅游共生关系的判定

从旅游共生关系的组织形式维度上,判定属于哪种类别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分析共生关系的时空尺度和是否连续等方面来确定。假设存在两个旅游共生单元Ui和Uj,它们的质参量分别是Zi和Zj。如果Zi≡f(Zj)存在,那么共生单元Ui和Uj就可以形成共生关系。Zi=f(Zj)是随机函数时,形成点共生关系;当Zi=f(Zj)是非连续函数时,形成间歇共生关系;当Zi=f(Zj)在一定区间上是连续函数时,形成连续共生关系;当Zi=f(Zj)在任何区间的取值范围都是连续函数时,就是一体化共生关系。

2.行为方式维度上旅游共生关系的判定

从旅游共生关系的行为方式维度上,判定属于哪种类别的共生关系,可以使用共生系数的正负值、大小比较等来判断共生单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方向,确定具体的类型。按照共生系数的定义,在旅游共生单元Ui和Uj二维共生关系中,旅游共生单元Ui对Uj的共生系数θij是共生度δij与共生度δij、δji绝对值之和的比值。而共生度δij是旅游共生单元Ui的质参量Zi对Uj的质参量Zj变化的依存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δij=ΔZi/ZiΔZj/Zj=ΔZiΔZjZjZi(ΔZj≠0)

θij=δijδij+δji

运用共生系数判定共生关系,是用共生系数的正负值表示共生单元相互影响的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状态;通过共生系数的大小比较,反映对哪个共生单元的影响更大。共生单元相互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则对应着不同的共生行为关系(表1)。

理论上,θij和θji的取值范围都在-1和1之间,且δij+δji=1。

通过分析共生系数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能够揭示旅游共生体的演化过程和趋势,判断共生关系在什么时间点上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分析共生关系演化的原因等。

四、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的实证

(一)研究对象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旅游区,旅游共生的基础条件良好[3],如何更好地实现旅游业共生发展和协同进化得到研究人员的长期关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是旅游共生关系的组成部分,2014年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六年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继续深化,逐步进入了深度协同发展阶段。以京津冀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也有助于京津冀旅游深度协同发展,对接国家战略。

(二)确定质参量

确定共生单元质参量的方法,可以选用一个发挥主导作用的指标作为质参量,也可以对多个主要指标进行加权形成虚拟综合参量作为其质参量。一般情况下,研究对象越宏观,越需要运用用多个指标加权形成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本文分析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就是把京津冀的旅游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视为共生单元,运用共生系数等指标分析京津冀旅游发展与各共生单元的协调演化过程和特征。此时各共生单元的内容庞杂,反映和决定该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特征的质参量有多個,没有哪个单一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共生单元的全貌,这就需要用若干个质参量对应的一组指标来共同反映共生单元的本质,对所选的每个指标赋予一个权重,计算出决定该共生单元性质特征的质参量。把旅游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共生单元对应的质参量定义为旅游发展指数、经济建设指数、政治建设指数、文化建设指数、社会建设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别用ZT、ZE、ZP、ZC、ZS、ZR表示。

(三)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要选择合理的指标准确的描述京津冀各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是不容易的,对每个共生单元指标的选择需要借鉴不同的研究成果,又最好要有一个通用的指标体系参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研究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是从整体上考虑优化旅游共生关系。所以,这个共同参考的指标就是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省级)》,这个方案中的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大方面,39项指标[20]。再通过借鉴其他研究成果,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权威性,最终确定各共生单元质参量的60个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国文化与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时间上,2000—2017年作为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研究的范围。

(四)计算质参量和共生系数

由于不同指标量纲不同,需要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的方法采用功效函数。基于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运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然后由权重和标准化处理后数据矩阵计算得出各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得到京津冀旅游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共生单元的建设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运用共生系数计算公式,得到京津冀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系数,如表4所示。

(五)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的判定

1.共生关系的判定结果

运用共生关系的判定标准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后得到表5。

表5显示,2001年以来京津冀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逐步优化,旅游共生体系统处于明显的进化过程。总体状态表现出旅游—经济共生体、旅游—社会共生体的进化良好,旅游—政治共生体和旅游—文化共生体进化较好,旅游—生态共生体进化一般。

从不同共生体的进化过程看,京津冀旅游—经济共生体进化最为理想,行为方式维度上在2005年之后基本就进入了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组织形式维度上是一体化共生状态,表明在旅游发展的多元功能上,旅游的经济功能明显地发挥出来,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的拉动和联动效果良好,旅游业已成为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旅游业发展的各时期,政府都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形成特色的政府主导模式,当前各地重视旅游事业属性的发展,也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京津冀旅游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得到较大进步,旅游—政治共生体的共生关系由非对称互惠于旅游发展转向交替互惠,组织形式维度上由连续共生转向一体化共生。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共生单元之间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京津冀旅游—文化共生体进化状态较好。从初期文化建设带动旅游发展到今天二者互相带动,旅游业作用于文化建设的效果明显,实现了共赢目标。京津冀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化内容的充实,文化建设共生单元将会对旅游业的质量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旅游发展与社会建设共生单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京津冀旅游—社会共生体进化状态才会良好。2009年之前,京津冀社会建设较强的影响和作用于旅游发展;2009年之后,旅游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交互作用中旅游发展开始在促进社会建设上产生作用,开始逐步进入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一直处于非对称互惠于旅游发展的共生阶段,甚至较多时间里呈现反向共生状态。京津冀旅游—生态共生体进化状态一般,旅游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还没有明显发挥。

2.关联协调度分析

以上详细分析了京津冀旅游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不同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的协调演化过程和特征,显示出旅游发展与各共生单元的协调演化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但仍没有确定旅游发展共生单元与各个共生单元的关联协调程度如何,下面就从关联协调角度进行分析。目的是研究京津冀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共生单元之间关联协调程度的差异,使用的指标是各共生单元的发展指数,方法是灰色关联度模型。

确定旅游发展指数为参考序列,通过以下步骤具体计算:求初值像、计算绝对差值和两极差、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协调度、排关联协调序[21]。

旅游发展指数与其他各共生单元建设指数的最大差值M=Δmax=619.751,最终计算出关联协调度,如表6所示。

按照协调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旅游发展与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联协调度都在0.9以上,达到了最佳协调程度;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达到较好的协调程度;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在0.5以下,水平较低。与旅游发展共生单元的关联协调度从大到小的共生单元依次为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生单元。此结论和基于共生系数的判定结论基本一致,随着关联协调度增大,进化的状态逐渐变好。

五、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旅游共生体系统分析框架是整合各种旅游关联现象的一种尝试。基于共生理论,把各种旅游关联现象都抽象看作旅游与相关要素或各方面共生的表现,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实质上是旅游共生关系的进化,进化是共生关系或共生体在两个维度上向着高级化或优化方向的正向共生演化。分析任何旅游共生关系都可以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进行,而旅游共生系数的正负值、大小比较是判定旅游共生关系作用方向和程度、判断不同共生关系类型的指标。

对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的实证分析显示,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整体处于进化过程,表现为京津冀旅游—经济共生体和旅游—社会共生体进化良好,旅游—政治共生体和旅游—文化共生体进化较好,旅游—生态共生体进化一般;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关联协调度,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这表明,在旅游发展的多元功能上,京津冀旅游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发挥明显,对京津冀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拉动和联动效果良好,对京津冀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功能发挥和联动效果较好;但京津冀旅游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功能发挥一般,二者互动效果急需提升,需要积极应对。

促进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旅游共生界面是关键,旅游共生环境是保障,“旅游+”和“+旅游”是重要途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1)打造京津冀旅游共生平台和共生通道,不断完善共生界面。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发展要继续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共生优势和关联融合特性,在组织机构、空间场所、智慧旅游等多角度探索创建各类新型共生平台,在立体交通、信息通讯、旅游物流等方面充分对接京津冀旅游共生通道,促进京津冀各领域的共生融合,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2)从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人文环境提升、制度环境改善等方面优化旅游共生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对京津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发挥旅游业应有的生态教育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建设美丽中国;在人文环境的软件建设上,要基于地方文化形成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共生体,也要加强居民的文明教育,重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旅游诚信建设;京津冀共生体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与良好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应继续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优化制度环境,保证旅游共生体系统的稳定发展、协调共生进化。(3)“旅游+”就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共生优势,促进旅游内部要素、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方面共生关系的形成和深化,为各产业和各方面都插上“旅游”的翅膀。适应“旅游+”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性,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共生,推进旅游与产业的共生进化,催生新业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旅游”就是其他要素在意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效益和作用之后,提出向旅游靠近,与旅游共生,充分体现了旅游共生的魅力和吸引力。京津冀各领域要大力倡导在更多的方面开展“+旅游”活动或战略,扩大旅游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洪黎民.共生概念發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50-54.

[2] 曹华盛.试论忠县旅游与长江三峡旅游的共生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3):47-49.

[3] 孙振杰.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协调演化[J].企业经济,2018,37(8):167-174.

[4] 许春晓, 黎巧.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J].旅游科学,2015,29(2):14-27.

[5] 张丹霞.旅游城镇共生协调度模型的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6.

[6] 王维艳, 林锦屏, 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4):673-684.

[7] Fennell D,Weaver D.The Ecotourium Concept and Tourism-Conservation Symbiosi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5.

[8] Fennell D A.Evolution in tourism: the theory of reciprocal altruism and tourist-host interaction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6,9(2):105-124.

[9] 荀志欣, 柳德才.生态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共生机制探讨[J].旅游研究,2016,8(4):20-26.

[10]徐虹, 李筱东, 吴珊珊.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旅游开发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08,1(5):207-212.

[11]Price M.Tourism and forestry in the Swiss Alps: parasitism or symbiosis?[J].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1987,7(7):1.

[12]马国强, 汪慧玲, 许倩.西北地区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共生发展[J].经济地理,2019,39(10):223-230.

[13]申秀英, 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J].经济地理,2006(2):322-325.

[14]周慧玲, 许春晓.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图谱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85.

[15]Budowski G.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Conflict, Coexistence, or Symbiosis?[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76,3(1):27.

[16]李向农, 丁艳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7(10):244-245.

[17]张容.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及其共生模式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6):42-44.

[18]丁艳平.基于共生理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7):161-162.

[19]吴更敏, 王力峰.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2-125.

[20]宋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问题研究[J].调研世界,2015(2):54-57.

[21]刘思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Abstract:Tour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connection and strong comprehensiveness. Its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ecology and other aspect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and its functions are constantly diversified.In this pap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ll aspects of the “five in one” construction target are connected, an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ourism symbiosis system and its coordinated evolution is put forward,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with Beijing- Tianjin- Hebei as an exampl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symbiotic system is a process in which symbiotic units adapt to each other an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in essence, it is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tourism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 form and behavior mode, which can be judged b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 of symbiotic coefficient index, size comparison and other standards;Beijing-Tianjin-Hebei tourism symbiotic system is in an obvious evolutionary process as a whole, which shows that Beijing-Tianjin -Hebei-tourism economic symbiosis and tourism- social symbiosis evolve well, tourism- political symbiosis and tourism- cultural symbiosis evolve well, and tourism- ecological symbiosis evolves generally.

Key words:tourism symbiotic system; tourism symbiotic relationship; symbiotic coefficient; coordinated evolution; Beijing -Tianjin- Hebei

(責任编辑:赵春江)

猜你喜欢
京津冀
京津冀,创新解决方案的试验田
基于DEA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率评价
基于DEA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率评价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港航问“津”
京津冀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