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彤
近一段期间,迎来了综艺节目的“井喷式”发展,从老牌节目到新一季的《青春环游记》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而在综艺节目大量产出的同时,电视剧产业也不甘落后,各类题材的电视剧火爆网络……可以说,疫情期间的电影产业受到打击,但并不影响文化产品的高效输出。但是在“量”大获全胜的同时,“质”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电视剧、综艺节目火爆的同时,网上针对这些文化产品的评价却并不乐观:剪辑饱受诟病影响了节目的连续性;盲目引进“流量”吸引眼球影响了节目的观赏性;抄“段子”抄国外整体搬运影响了节目的原创性……可见,在人们对文化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这种粗糙的节目显然不能让人们满意。
(选自“中公教育”2020年8月21日)
素材解讀
1.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一些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快”成为生活主旋律的背景下,人们似乎没有时间自己去摸索,去找寻亮点,做“搬运工”显然更能用最快的速度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且文化产品的竞争压力极大,在激烈的竞争中,节目的试新、容错机制却比较滞后。这样的背景下,从业者不敢承担创新带来的后果与损失,而“流量”和“搬运”显然能够最快吸人眼球。
2.文化产品的核心还是剧本。在文化产业从业者中,演员光鲜亮丽、导演备受推崇,而编剧的地位则有些尴尬:工作量与待遇难成正比,优秀的剧本呈现在屏幕上“面目全非”。在整个产业发展旺季下,编剧这个庄重的职业却一直“遇冷”。
3.文化产业反映文化的传承与传递。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要改变惯有的娱乐性思维,要将文化产业变得更加“神圣”。在一些小成本的网剧备受好评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出,相比于“噱头”观众更关注的产品本身的质量。越是话题新颖、价值观积极的节目就越能获得观众的好评。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些都是文化产品发展的“内核”。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业者必须有一颗敬畏之心,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敢闯敢拼的拼搏精神,才能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像我国的文化一样能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适用话题
工匠精神 文化产业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