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制造企业转型走创造之路,设计竞赛此起彼伏,受到各级政府和各大院校的重视和追捧。曾有学者统计,按照主办方的规模及级别大致可将现有的设计竞赛分为五类:第一类为高校举办的设计竞赛,参赛的对象局限于在校大学生,如台州学院举办的多媒体设计比赛,此类竞赛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或促进几所高校间的设计和学术交流;第二类为公司主办的设计竞赛,参赛的对象是高校师生、设计公司团队、设计师以及设计爱好者,此类竞赛奖金较高、征集范围广,受欢迎程度也相对较高;第三类为省级设计竞赛,由省级政府或设计协会主办,参赛的对象为本省,如始于2010年的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四类为国家级设计竞赛,是由国家级协会或政府主办,虽然向全球范围征稿,但影响力主要还是在国內,包括设计红星奖、红棉奖、全国大师奖等;第五类国际类设计竞赛,向全球范围内征稿,如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和美国IDEA奖被誉为“世界三大设计奖”,影响力极高,很多高校将此类竞赛作为考察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依据。
作为专业类媒体,设计教育也是杂志关注的重要领域。设计竞赛可以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竞赛的导入可以丰富和充实设计教学内容,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能盲目和过度参加比赛,需审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让设计竞赛服务于教学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人才,否则反而助长了学生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对青年设计力量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获得奖项尤其是国际大奖的认可,对青年的鼓励作用是极大的,我们也无意否定,但是有些地方把大赛做成了专业,就好像社会上把报奖做成了生意,世风不是单薄的人力可控,但我们还是主张学生在校期间应专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花儿一样的年纪,在喧闹而静谧的校园,不妨让理想飞一会儿,待走出校园自然能担得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奋斗出一片天地。
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毋庸置疑,同时,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已不可忽视。而业界对各大奖项趋之若鹜,与社会大环境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当获奖跟职位升迁、绩效考核、工资待遇、招工就业直接挂钩,谁又能无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呢。相形之下,不妨换个角度,从奖项本身入手,让大奖赛的体制更完善,评审过程更合理高效,评委分工更专业细化。不必所有奖项都追求大而全,术业专攻又何妨,重要的是不错漏真正的好设计,并且还能服务于一方经济建设转型升级。
抛砖引玉,也期待大家建言献策,良性互动。
《设计》编辑部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