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拥抱创新

2020-01-22 06:0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39期
关键词:新生事物创新者科技成果

时评选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向贤彪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世界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在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新事物不断涌现并取代旧事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不凡历程,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新事物的出现、生长、壮大,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也为改革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新生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孕育、涌现。对此,有的人能敏锐观察、迅疾捕捉,有的人却视而不见,这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关键在眼力,而决定眼力的是思想。历史上,瓦特在改良蒸汽机的过程中投入巨大,幸得有识之士及时伸出援手、提供经费支持,终于获得成功,将人类文明带入蒸汽时代。事实证明,摈弃短视思维,以长远眼光看待和支持创新创造,往往能激发难以想象的可能性。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应当拥抱创新;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注重新生力量。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这其中,既有对新的增长模式的探索,也有对新的发展机遇的创造。对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人们总是抱有更高期待。面向未来,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努力求变,勇于创造机遇,善于捕捉机遇,让新事物健康发展,不仅能最大限度化解疫情造成的影响,还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生事物的萌芽、成长,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有人统计,在自然科学领域,人的“最佳创新年龄区”在25—45岁。正因此,我们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创新创业,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在关键岗位担当大任,让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时代的荣耀属于创新者。放开“思维缰绳”,打破思维定势,以宽广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以进取的精神培育新生事物,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得到滋养、向阳生长,终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象。

热点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强鼓励和引导,让新生事物健康成长,让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我国北斗穿云,星耀全球,北斗初期的“全数字化”方案,是3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10多平方米的仓库攻关出来的;领先全球的星间链路,是29岁的康成斌提出并验证的;被称为“北斗专列”的长征火箭,其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但疫情防控期间,智能化浪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19日,有删改)

青年观点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

◎臧梦雅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的背后是持续深化的改革之力。然而,我国科技与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的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破解,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攻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隘,以各方合力共同推进我国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深化改革创新。

抓好科研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短板依然突出。补齐这一短板、强化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健全基础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抓好科研人才建设、科研激励机制等制度的落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培养更多顶尖人才和团队,从而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增强创新力的“主引擎”作用。世界在变,唯有创新不变。面对科技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牢基础。一方面,我们要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技术作为突破口;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打破知识、技术、人才等制约创新要素的壁垒,用科技创新为企业赋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创新发展大潮,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创新引领,中国必定在保持旺盛活力中乘风破浪!

(选自《经济日报》2020年5月19日,有删改)

青年观点2

培厚创新的土壤

◎魏 寅

创新强则发展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发挥创新引领的“火车头”作用,从“嫦娥”揽月到“北斗”闪耀,从5G、大数据再到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正是各领域的深度创新才让我国高质量发展充满了澎湃动能。特别是从此次疫情来看,创新应用让数字经济逆势上扬,线下经济转为线上经济,直播带货、网上购物、网上旅游等充满创新特质的发展新模式,成为疫情之下中国经济的“靓丽风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即将开局之时,我们要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走深走实,继续在创新中孕育新动能、探索新路径,打造高质量发展更强创新引擎,只有这样,才能以创新强助推发展强和事业兴。

如果把科技创新的过程比作“发现之旅”,那么对于颠覆性创新而言,探寻的就是“奇伟、瑰丽、非常之观”。与渐进式、累积性创新不同,颠覆性创新需要彻底的突破,往往体现为突破常规思维的异想天开、跳出传统模式的另辟蹊径、超越既有领域的开疆拓土。然而,颠覆性创新的“非常规”特性,使其在刚刚出现时难以被理解和认可。要想推动颠覆性创新,就必须涵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

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钱学森曾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对“探索性失败”的每一次宽容,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创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明确“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重视试错的价值,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进现实,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选自“人民网”2020年8月14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新生事物创新者科技成果
感慨新生事物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互联网+”进程中政府面对有益新生事物的反应机理研究
“互联网+”进程中政府吸纳促进有益新生事物发展的对策研究
守正出奇话创新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独具特色的新生事物 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