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成
山东是沿海大省、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分析其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一、综合实力突出,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期
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GDP)为71067.5亿元,总量居全国第3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116.4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8310.9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40.2亿元,增长8.7%。从产业发展阶段看,按2005年美元不变价计算,2019年人均GDP达到9481.16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2∶39.8∶53.0,满足第一产业<10%,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27.80%,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为61.51%,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综合判断,当前山东省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阶段。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旧动能转换进入胶着期
近年来,山东省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十强产业,分三批推出1577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总投资3.65万亿元。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19年的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一番,达到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三年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40.1%;海洋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与此同时,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传统产业发展积淀深、比重大,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70%,重化工业占传统工业70%,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伴随着过剩落后产能大规模迅速出清,新兴产业占比低,新经济规模偏小,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④,还没有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动能转换的“空笼期”现象凸显。
三、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攻坚期
近年来,山东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效显著。然而,与先发省份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和目标相比,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由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不高,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突破的源头技术和底层技术储备缺乏,大多数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存在较为严重的进口依赖,产业链控制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难以满足产业创新与转型的需要。
四、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处于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冲关的跨槛期
2019年,山东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065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242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然而,从全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过去70年内,绝大多数经济体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冲刺的过程中,在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突然失速,都被挡在了这条门槛之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换句话说,未来五年,山东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说,山东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这五年。
五、大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区域城市分化进入加剧期
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三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綜合优势,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树立标杆。济南、青岛、烟台三市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288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与此同时,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GDP最低的5个城市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22.95%下降至2019年的20.31%,2019年青岛GDP分别为枣庄、日照、聊城的6.93、6.02、5.20倍,2010年则分别为4.20、5.61、3.54倍,临沂、德州、聊城、枣庄人均GDP虽然近年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20年来长期没有得到改变。
六、改革创新统筹推进,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
近年来,山东省紧扣难点堵点痛点,统筹推进多项重点领域改革,国企改革强力突破,山东机场管理集团、港口集团、铁路投资集团、交通集团、能源集团挂牌成立,山东重工与中国重汽完成战略重组。县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全国率先完成。与此同时,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清除。重点领域改革难度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不充分,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攻坚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尚需提高,科技型、创客型企业偏少。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彻底;营商环境尚缺乏竞争力、吸引力,需要加快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政府部门工作运行机制不顺,流程不通、协同度不高,需要进行彻底梳理,找准症结,进行机制创新、流程再造。
七、开放合作稳旧拓新,区域开放优势进入重塑期
长期以来,山东与日韩合作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一极。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泛北方区域签证中心投入运营,“双招双引”成效持续放大。但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变化影响,山东与日韩地方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增加,对外合作的海上大通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在我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格局中,山东的沿海区位比较优势正在迅速下降。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黄河战略”有助山东应发挥东部沿海和河海交汇的地理区位优势,利用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的开放载体和制度空间,打造“黄河战略”便捷的出海通道,重塑对外开放优势。
八、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速,进入补短板、强长板的“增量提质期”
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贯通,实现省内高铁成环运行和“县县通高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6亿吨,位居全国第二。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烟台机场和临沂机场改扩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牡丹机场建设顺利推进。黄水东调二期工程、峡山水库胶东调蓄战略水源地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主体工程相继建成并通水,完成病险水庫除险加固1223座。与此同时,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基建”相对滞后。
九、生态环境向优向好,资源环境进入天花板瓶颈突破期
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扎实推进,圆满完成粗钢、生铁去产能年度任务,化肥农药用量和强度实现“双减”,“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正由“奢侈品”变成“日常品”。全省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12个,国家级生态市(区)10个、生态乡镇560个、生态村6个。曲阜市、荣成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蒙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与此同时,绿色发展面临的压力持续加大,环境容量、能耗、土地已接近“天花板”。能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完成国家压减煤炭消费的政治任务和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能耗增加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日益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进一步趋严,山东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压力也将不断攀升。
十、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发展进入提升期
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青岛、烟台、济南、威海4个城市上榜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1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10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9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68.0万人、2173.8万人、1366.0万人、1710.7万人和1298.8万人。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全面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大幅增长。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成效显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就业稳定增长、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等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均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存在很大不足。◆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