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书写“大文章”

2020-01-21 09:44张旭东
传媒 2020年24期
关键词:沧桑新华社工作者

张旭东

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授予新华社的这篇万字通讯《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这不仅是对新华社长期深耕通讯采写的肯定,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秉持守正创新的鼓励。

“在几乎被新媒体完全裹挟的碎片化阅读时代,长达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这是一位业内专家的发问,也代表了人们对“长篇文章在当今时代价值几何”的疑虑。

还不等我们回复,这位专家通过自己“一口气读下来,得到了答案”:当你想要深刻而不肤浅、深邃而不虚妄地了解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时,必须有如此的扛鼎之作给出回答。

大有大的样子,长有长的气象。在时代跨越的高光时刻,在风云际会的关键节点,新闻人应承担起书写历史的光荣使命,穿越时空、锻造精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采写契机、一个广阔的创作平台。新华社领导何平同志在研究布置这个选题时,就定位这是一篇新华人为时代、为历史书写的“大文章”。

70年风云激荡,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叙事逻辑描绘这波澜壮阔的历程?要在怎样的格局里审视思考、又以什么样的状态践行“四力”攀登采写的新高峰?

采写团队反复研读党史、了解国情,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在一次次通宵达旦的沟通碰撞中,在一轮轮持续深入的思考中,写作主旨越发清晰,主题彰显时代光辉。

文章导语中的三句话成为全文“题眼”——历史在叩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世界在探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时代在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文章由此謀篇布局,以“青春之中国、奋斗之中国、人民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5个部分结构全篇,不仅回顾历史、书写传奇,更注重鉴往知今、启迪未来。

我们精心选择采访地点,团队兵分几路、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有的同事到瑞金、延安等革命圣地,有的同事深入三区三州脱贫一线。我们还来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体会悠久中华文明坐标的位移。我们努力放眼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荣光的时空轴,置身于自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年的岁月经纬中,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视野里,深刻感受到新中国70年是如此精彩而伟大。

从确定框架到具体采访、从头脑风暴到闭关写作、从案例取舍到表述推敲……我们反复锤炼,在精到表达中最大程度呈现信息量。历史是生动的存在而非刻板的记录,我们通过细腻刻画普通人命运的变化展现时代变迁,比如,清华大学航空系学生程不时手拿“纸飞机”参加开国大典,后来指导设计中国第一架“大飞机”。全文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到43个,多维度折射沧桑巨变。

这篇文章始于春、采于夏、成于秋,历时近5个月,大的修改有16次。何平同志在稿件播发前,重新拟定了标题——“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浩荡前行。正像我们手中的笔所阐释的那样: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自觉担当起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职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立主导,在融合发展中强主流,为新时代的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油助力!

作者单位 新华社国内部

猜你喜欢
沧桑新华社工作者
栎树沧桑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七夕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沧桑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最美的花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