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是防汛的耳目与尖兵,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水文站是观测及搜集整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层一线水文机构。经过定期整编汇总的水文资料,在人类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蚌埠(吴家渡)站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段的安徽省蚌埠市,设立于1913年,是淮河干流重要控制站,国家基本水文站,一类精度水文站,承担着防汛抗旱及水资源管理的职能。2013年,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及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按照站网优化及水土保持监测结合水文观测的总要求,在蚌埠(吴家渡)站增加了部分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开展水土保持日常监测工作。
蚌埠(吴家渡)站距离河口175km,上游9km处有蚌埠节制闸;下游2km 处有淮河公路桥;流域集水面积121330km2。历史最高水位22.18m,最大流量11600m3/s,均出现在1954年8月5日;最低水位10.33m,出现在1966年11月,最小流量0m3/s,出现在1959年8月。目前水文站的雨量、水位信息为自动测报,监测断面的流量采用机动船(流速仪、ADCP)测量,泥沙人工采样处理,蒸发量以及气象辅助项目等采用自动和人工对比观测。
作为流域重要控制站,蚌埠(吴家渡)站配备了精干高效且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日常的水文测验、地下水监测和水质监测、泥沙采样等水文工作,同步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完成水位、流量、流速、流向、含沙量、水温、地下水、水质等水文要素和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记载、收集、计算、分析,并定期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编汇总。
基层水文工作项目多,测得的基础数据庞多且繁杂,需要经过多次校核并计算、分析、整理后,与其他控制站一起,为流域的防汛抗旱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确保流域同一站点水文资料的连续性,为研究流域洪水规律和水情预报预警提供一线基础数据支撑。
2019年底,按照安徽省水文工作总体安排,蚌埠(吴家渡)站又增加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监测蚌埠地区典型农田用地的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完成旱象信息采集等,进一步扩大为当地国民经济服务的范围。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水利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水文事业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明确了空间开发重点和方向,致力于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淮河生态经济带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三个核心城市之一,蚌埠的区位优势和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蚌埠(吴家渡)水文站将在构建流域水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防汛抗旱是水文的重点工作,水文情报预报预警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蚌埠是全国31 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自有水文记录以来,淮河干流蚌埠段曾经历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四次较大洪水。其中1954年洪水是建国70年以来淮河流域最大一次实测洪水。2007年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沿淮行蓄洪区的启用、怀洪新河分洪、蚌埠闸调度及蚌埠段河道整治,有效地降低了干流洪峰水位,缩短了高水位持续时间,缓解了淮河干流堤防和中下游防守压力。同时基层水文工作者24 小时日夜值守,向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报送准确的一线水情数据,为指挥者的精准研判提供依据,加之水情预报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的高效利用,确保了沿淮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8年6月27~28日,蚌埠市区至凤阳县一带突降特大暴雨,雨势强、雨量大,降水极端性强,对流特征明显,阵风风力超过10 级。降水较大点雨量为淮上区曹老集站378mm、固镇县湖沟集站248mm。蚌埠、怀远、固镇12 小时累计降雨量超过100mm,达到了大暴雨级别,局地特大暴雨。蚌埠(吴家渡)站6月27日单日实测降雨量268mm,小时雨强达到77.5mm,短历时(1h、3h、6h、12h、24h)雨量排历史第一位,重现期百年一遇。固镇(251.7mm)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蚌埠(193.9mm)突破当地6月极值。受强降雨影响,蚌埠市多座中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城区出现罕见内涝,农田受涝严重。市政府及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及时调度开启怀洪新河四方湖闸、胡洼闸等控制闸防汛排涝,充分发挥怀洪新河的分泄洪水作用。7月12日出梅后,安徽省又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天气,高温持续天数达32 天,最高气温达37.5℃。持续高温还未完全消退,受201818 号台风“温比亚”影响,8月17~18日蚌埠再次出现持续强降雨。蚌埠受涝地区及时开启涵闸自排,开动泵站抢排。
在应对这两次强降雨期间,安徽省防指作出针对性安排部署,先后启动防汛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当地水文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滚动监测气象、雨情、水情,向防汛部门提供精准数据。针对强降雨,安徽省防指充分发挥防洪工程控泄功能,在综合研判气象、雨情、水情、工情的基础上,提前调度河道、水库控制闸预泄,降低洪水风险。201818 号台风“温比亚”影响期间,提前调度淮河干流临淮岗、蚌埠闸和大别山区水库群预泄,最大程度降低暴雨致洪致涝损失。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大,河流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1997年淮河启动零点治污行动开始,蚌埠(吴家渡)站已连续多年对淮河中游开展了水质多指标监测。通过水量水质监测,分析研究污染物分布规律;开展沿淮排污口数量和水质调查;结合水量变化,分析水体纳污能力,为政府纳污控制管理及生态环境部门防污治污提供依据。分析研究监测数据表明,经过二十余年的综合治理,淮河水质已有了较大改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十余年来,水利部门在淮河北岸栽植了防浪效果较好且兼顾园林绿化的柳树;淮河南岸进行了滨河生态廊道建设,在滩地高程较高地段栽植了广玉兰、水杉、柳树等观赏性园林树种,分段设置灯光球场,安装健身器材,建成适宜沿河居民休闲娱乐的生态公园。2014年,蚌埠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近几年来,通过一系列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和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特别是六大重点示范工程的推进实施,蚌埠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水系连接趋于完整,河道景观功能得以恢复,人居环境有效提升,蚌埠市已于2018年底顺利晋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加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逐步实施,淮河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越来越近。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2009年提出的“大水文”发展理念,蚌埠(吴家渡)站按照上级工作安排,依托本站拓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和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实现由“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真正做到“立足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采集得到的典型农田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旱象信息等,经过分析处理及整编,可以指导沿淮农民科学耕作,实现水文工作服务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监测设施投入到水文工作中来。与传统水文相比,现代水文涵盖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广泛,对基层水文工作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水文工作,更好地为流域生态建设服务,基层水文站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基层水文工作者是所有水文测验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第一道关,测得并记录上报的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应加强基层水文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可以采用“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的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熟练掌握使用新的设施、设备及各种自动测报系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测报,认真对待每一个水文数据。基层水文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的学习,全面掌握国家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准确使用自动测报系统和设备,切实增强水文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基层水文工作并非只完成观测、记录、上报这么简单,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化水文工作。尤其要加强地处偏僻的基层水文站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技术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充分发挥老职工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职工尽快掌握水文技术要领,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鼓励年轻职工通过后续学习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基层办公、生活条件,解决一线职工的后顾之忧,提升职工的归属感,保证基层职工队伍思想稳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基层水文队伍,保证水文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基层水文单位应着眼水情、水量、水质、泥沙等多样化监测要求,加强先进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的应用,增强水文测报和信息服务能力。不能因循守旧,要加强日常工作的科技含量,鼓励青年职工勤动手、多思考,激发基层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实践中,真正掌握河流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流域水生态建设服务,做好基层水文工作。
水文是经济社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形势下,水文工作的基础性和公益性更加凸显。基层水文站应抓住机遇和挑战,不断提升基层水文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服务,努力把淮河流域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