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楠,王晶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1)瑞典制造业现状。瑞典作为北欧五国之一,拥有雄厚的国家实力。不论是在传统制造业还是高端制造业,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就具体领域来说,冶金机械、远程通信等其他高新技术以及军事工业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绩。就其品牌来说,宜家家居、爱立信通信、ABB 工业控制器、伊莱克斯电器等这些都是为人所知的品牌。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也是500 强企业最多的国家。
(2)中国制造业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其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转移来的基础制造工业。从以重工业和国营工业为主,历经出口导向型的变化,制造业早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就目前来看,消费制造业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纺织、家具等,在我国制造业收入来源及利润中占比较高。如今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业增长率开始逐渐回落低于GDP 发展速度,传统制造业已经没有了昔日的优势,不能再满足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急需转型升级。但向高短制造业转型之路依旧面临诸多坎坷,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约束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球范围来看,主要是德国和美国占据高端制造业顶端位置,我国虽然在高端制造业贸易规模中排名比较靠前,但是,依旧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自主控制能力较弱。
(3)对比分析。通过与瑞典高端制造业对比,我国高端制造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之所以选择瑞典这个国家作为与我国进行对比,除了瑞典自身强大的制造能力外,更是因为瑞典经济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瑞典和中国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瑞典极为看重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瑞典政府所设计的大公共部门由政府控制,其中,竞争性行业采取国家计划指导,非竞争性行业如公教育、卫生福利事业则由国家计划管理,与欧美有所不同。
与中国类似,瑞典政府债务占GDP 的比重却在2014 年达到45.5%的顶峰之后一路下降,2018 年降至38.8%,可以说,“瑞典的经济发展十分强劲”。
此外,瑞典在社会属性中与中国也极为相似,波兰作家汉福特在1971 年《新极权主义中》用“良性极权主义”描述瑞典,他写到:“中央集权的政府统治着人民”。瑞典人性格也存在与中国相似之处,便是对于集体主义的重视。
经过以上对比,本文选择研究瑞典先进制造业的成功之处,并希望在中国制造业转型之际提出一些建议。
经济学者认为,制造业作为工业化成果是量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瑞典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其制造业成果令世界瞩目的渊源,总体来说,抓住了两次发展机遇。
(1)基础制造业的蓄力阶段(20 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大力发展造船、汽车、化学工业、机械加工等产业,一度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随着日本、韩国等国造船业的兴起,瑞典造船业竞争压力大,逐渐衰减,瑞典随后全面退出造船业。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世界制造业的紧张竞争局势,瑞典再次对产业和结构进行了升级调整,果断抓住机遇,实现对最优市场的定位,为其后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2)高端制造业发展阶段(20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末)。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瑞典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医药、航天等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0 纪90 年代初,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瑞典经济衰退,经济结构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瑞典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在推动产业发展中重视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管制;摒弃了出现营收负增长的小轿车生产,保留了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的卡车制造业,加大了对本国电信电子、环保能源、生物制药、化工冶金、木材加工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成功帮助瑞典度过艰难时机,增强了工业实力。
(3)成熟和突破阶段(21 世纪)。21 世纪以来,瑞典致力于优先发展制造业,瑞典奉行科教立国政策,企业积极响应,再次为制造业输送了高精尖的技术和人才,并在工业研发领域加大投资,加快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活力的增长。
从2008 年开始,瑞典已在建造“制造业战略研发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研究”等创新研究机构,确保企业和国家长期拥有世界竞争力。2013 年,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16%,作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经济体,制造业出口占当时出口总额的73%。2018年,《瑞典新型工业化战略》强调,工业必须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并采取可持续的生产方法以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瑞典凭借优良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生产资源,不断地采用新技术与创新,突出了“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生产”,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再工业化”的影响下,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引起了瑞典政府的重视,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为全球创新和商品与服务可持续性生产的领导者。
瑞典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是其制造业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本文主要从瑞典政府和其制度设计方面出发,探寻瑞典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
(1)“看得见的手”。瑞典模式主张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消除社会负面效应,规避两极分化,强化社会公平性,保障社会稳定而建立的多元化“补救措施”。在此社会模式下,并积极支持私人企业向前发展,中小型制造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相较于欧美国家,瑞典更侧重于构建实力强大的财政部门,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差距,制造企业有坚定的经济和政策后盾支持。在瑞典模式的背景下,信息通信、生物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在每个阶段都制定了相应的战略目标,对制造业的不断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扶持中小企业。瑞典创新局已从国家层面制定创新战略,通过扶持中小型制造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教育和实训,参与更多的国际化的科研和创新,更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和制造业创新成果的突破。近年来,瑞典政府不断加强科研和人才的培养,科技企业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员工人数不断增加,为瑞典制造业的在世界竞争中提升了竞争力。
(3)较为灵活的人员流动机制。瑞典通过鼓励制造业和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人员能够自由流动,从而科研成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付诸于实践。企业可以为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适合他们的职位,从而可以很方便地获取科研机构中科技含量较高的最新研发技术,进而企业凭借其自身实力根据市场需求对其进行调整,从而获利颇丰。
(4)有管制的劳动力市场。瑞典富有管制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劳动契约覆盖率高70%~90%,是美国的数倍。一方面,劳资双方更多的是合作机制而非对抗的谈判机制,双方的矛盾主要通过工会与雇主协会进行谈判解决,因此,劳动者出现罢工的次数明显少于欧洲其他地区,这样便保证了各产业部门都拥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瑞典非常重视劳动者既得利益。有关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瑞典拥有全世界领先的福利制度,由2017 年欧盟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瑞典贫困率仅3%,低于欧盟其他国家,促进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瑞典制造业能有当下辉煌的成就,是诸如国家社会和企业本身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瑞典和中国在制度和历史发展上截然不同,但是,其制造业的核心文化和工匠精神和我国当下所提倡的“大国工匠”精神相似,其制造业体系和制造文化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我国当前更更应结合当下的国情认真审视制造业的发展和建设,借鉴瑞典成功经验,将理论转为实践,去摸索出属于我国当下制造业发展的路径,早日实现制造业的突破,缔造中华民族制造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