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研究

2020-01-20 12:13刘占柱1梁春花戴海燕李欣宇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流专业学生

刘占柱1 梁春花 戴海燕 李欣宇

(1.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春 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春 130118)

所谓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入学后先按照专业大类范围进行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在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且学业达到分流标准之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成绩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等情况允许学生分流至各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专业分流是我国高校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回归本科教育、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新形态而采取的积极探索。

一、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及特点

(一)专业分流模式

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允许学生在第5学期之后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某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如果学生对选定的专业方向不满意还可以重新进行选择。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

1.“学生自主选择型”模式

所谓“学生自主选择型”专业分流模式,就是高校在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大类范围内设置多种多样的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完成学业,从而实现专业分流。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初步形成“学生自主选择型”专业分流模式。再如,德国的学术性大学规定,学生在前2年只是按照专业大类进行课程学习,不进行具体专业的选择,即在第1学年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在第2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在第3学年开始之后才进行专业分流,并系统学习专业方向课程[1]。

2.“志愿填报”模式

“志愿填报”专业分流模式,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具体实施方案是:在第3学期结束之后到第4学期开始之前期间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学校设定的专业分流规则以及本人意愿和学习成绩进行志愿填报,每批次志愿只能填报一个专业方向;专业分流按志愿分3个批次进行录取,第1批次未被录取的学生可以进行第2批次的志愿填报,第2批次未被录取的学生则由各学院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第3批次的录取。

(二)专业分流的特点

1.专业分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愿

国外高校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2.专业分流开放性高且形式灵活

与国内大部分高校规定学生只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且转专业的程序繁琐、条件苛刻相比,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开放性高、形式灵活、条件较为宽松;甚至于某些国外高校允许学生进行多次的专业分流,允许学生在任意学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

3.专业分流前后给予学生充分指导

虽然国内外的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专业分流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学生层面,学生受自身认知的局限对自身和专业的了解并不清晰,同时在专业分流前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急需高校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与国内高校相比,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在专业分流前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二、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及特点

(一)专业分流模式

当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为国内高校所接受和采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部分学院率先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随后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2]。我国各高校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实施的专业分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学院内分流模式

学院内专业分流模式是指以学院为大类招生范围,专业分流时允许学生在学院的所有专业中进行选择。

2.学科内分流模式

学科内专业分流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大类招生范围,专业分流时允许学生在同一学科内的所有专业中进行选择。

3.跨学院分流模式

跨学院专业分流模式是指组建新的独立学院,内设新的跨学科专业,专业分流时允许学生不受原有学院限制在独立学院新设专业中进行选择。

目前,在我国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高校中,大多数采取的是前2种专业分流模式,只有北京大学等个别知名院校采取了第3种专业分流模式。

(二)专业分流的特点

从专业分流的实施情况看,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方案主要由以下关键要素构成。

1.专业分流的对象

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对象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通过大类招生录取的本科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专业身份,是专业分流的主体;另一类是已有专业身份的本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专业分流中的占比较小[3]。

2.专业分流的依据

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会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专业分流的相关要求,其遵循的主要依据是社会需求、个人意愿和结构均衡。所谓社会需求,是指分流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个人意愿,是指分流专业的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愿申请等为基本出发点进行专业分流。所谓结构均衡,是指根据学科的整体布局情况,在合理兼顾学生个人意愿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分流。

3.专业分流的程序

我国各高校的专业分流在具体操作上虽然存在细节差异,但实施流程大致都分为4个步骤,即“制定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学生填报专业分流志愿—组织实施专业分流—公示专业分流结果”。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流程的不同环节有所侧重或简化。

4.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安排

根据专业分流时间和次数的差异,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类型可分为“一次分流型”和“多次分流型”。“一次分流型”是指仅在某一固定时间进行一次专业分流,同时在专业分流结果公示后不允许更改;“多次分流型”是指在进行一次专业分流之后,还有一次或一次以上转换专业的机会[3]。

三、我国高校专业分流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

1.专业分流对象覆盖面小

我国高校专业分流对象的主体为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无专业身份的学生,但是目前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按专业招生录取的学生数量在我国高校更为庞大,他们很少有机会可以进行专业的再选择,其中只有极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有机会进行调转专业。同时,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均由学校(院系)来具体完成,学生作为专业分流的对象,参与度极低,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专业分流前后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

在专业分流之前,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更大的优势,容易出现只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偏离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在专业分流之后,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教育资源有限、学习成绩未达标等因素的影响而未能选择上自己所期望的专业,所以自信心受到打击,出现对就读专业不满和厌学等负面情绪。而且这些消极情绪极易在有相同情况的学生中蔓延。

(二)学校层面的问题

1.专业分流的依据不够科学

专业分流的依据作为专业分流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专业分流的工作方向和学生的前期准备行为。当前,我国高校在确定专业分流依据时,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将面试考核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依据之一,但是总体上学业成绩优先还是首要原则。这种把学业成绩当作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标准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过于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2.专业分流的程序不够周全

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学生对各专业情况的了解程度不仅是做出正确专业选择的前提,而且直接决定了学生选择分流专业后的满意度。然而,在专业分流程序中,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专业咨询和政策解读的环节。即便部分高校在专业分流前期会向学生简单介绍专业分流的依据、时间安排和具体程序以及各专业的发展现状等情况,但是受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提供的信息往往较为零散、片面。这导致学生在专业分流前充其量只能对各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而且信息的不完整和不足也使学生难以客观、准确地审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所选专业的契合度,进而无法保证专业分流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够灵活

专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就读的学科以及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和选择的就业方向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在进行分流专业的选择时必须慎重考虑。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时间主要集中安排在第2学期或者第4学期结束前,而且专业分流整体实施时间短暂,特别是绝大多数高校规定只有一次专业分流的机会。例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某级本科生的专业分流工作时间为4月中旬至4月末,期间安排了各专业的讲座、开放日参观、网上填报志愿、公布填报结果、受理更改调整请求和公布分流结果等环节。专业分流的整体实施时间仅有半个月,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仅有几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有限的专业选择机会下学生能否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是存在质疑的。

四、完善我国高校专业分流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学生层面

1.扩大专业分流受众群体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分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可以丰富学生专业选择的渠道。但是,现行的专业分流举措应有所突破和创新,进一步扩大专业分流对象的覆盖范围,即不仅仅只是针对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学生,应扩大受众群体,使更多学生受惠。例如,上海大学的专业分流对象除了包括按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之外,还包括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分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其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扩大专业分流受众群体可以让更多学生体验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2.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挫折教育

为了为专业分流工作夯实基础,我国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第一,开设专业导论课,请各学科负责人为学生介绍专业特色、专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就业前景等。第二,向学生发放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相关材料,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分流的实施过程。第三,举办专业认知和专业分流咨询会,详细解答学生关于专业和专业分流的问题。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了解大类招生下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专业分流的依据、分流过程和时间安排等情况,使学生提前明确专业分流的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目标,

同时,高校应对大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由于在专业分流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满足所有学生的分流专业选择志愿,所以应提前引导学生对可能不能分流到自己首选的专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指导学生充分了解所有分流专业的情况,从而使进入非第一志愿分流专业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而不至于陷入失落、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的心理困境。

(二)学校层面

1.完善专业分流的依据

高校在制定专业分流依据时,应设置多维度的考核内容,不能仅仅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单一的考核内容,还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体质健康素质以及在文化活动、实践创新和学生工作中的表现等全部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综合素质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灵活性,使综合素质考核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业、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真实情况[4]。

2.优化专业分流的程序

针对学生对专业分流准备不足的问题,高校应通过优化专业分流程序,在新生入学后和开始实施专业分流之前给予学生多方位的指导。一是加强专业分流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包括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各专业和学科的情况、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等,使学生对学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二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可以更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方法、专业选择意向等情况,从而进行更为细致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校可以根据各自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引导作用,培养和增强学生在专业分流前后的自我认知能力、预判能力、专业选择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3.合理规划专业分流时间和次数

高校在制定专业分流方案时,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应适当向学生倾斜,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和思考,从而做出比较理性和成熟的专业选择;同时,在专业分流次数的安排上,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专业招生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的单一次原则,增加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机会,使学生在不适应当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再次选择适合自己的或感兴趣的专业,从而真正彰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资助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80709SK;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H180207;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大类培养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分流专业学生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NSA架构分流模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施工期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分流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