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王国平,史孙孝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2018 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显示,有66%的医师遇到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所以,医患关系是当前医院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时需要关注的内容,通过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能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也能提升整体的医疗服务能力[1]。 根据研究表明:80%的医患纠纷是由医患之间不恰当的谈话造成的[2]。 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大医院的依赖心理依然根深蒂固,导致患者对基层的全科医生不信任,这种隔阂使得基层的医患沟通难度加大。尤其对全科医生而言,社区医生工作重、压力大,医患纠纷使全科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职业安全感。另外,由于基层医院医疗设备落后,药品的种类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使全科医生误诊的可能性加大,对病情和治疗效果的判断也存在误差,这些都需要通过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去解决。因此,建立并完善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模式刻不容缓[3]。
早在2002 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就将沟通交流列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2008 年,我国卫生部、教育部将沟通技巧列为医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层面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全科医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全科医生从业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基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预防疾病的发生。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刚进大学就开始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诊断学、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内外妇儿等。 同时也要学习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知识,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科医生在执业过程中需要用客观通识的语言给患者或其家属说清楚医学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医学检查和治疗的注意事项。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调节患者或家属与全科医生沟通时的紧张氛围,给予心理安慰,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 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准确无误的表达可以体现全科医生的职业责任感,这也体现了沟通的必要性[4]。
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基层医院设备简陋,全科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检查措施有限,导致误诊和漏诊的风险大大增加,使患者对基层医院产生了抵触和戒备心理,对全科医生缺乏信任。 因此需要适当的沟通去消除患者对全科医生抵触,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我国基层医院大多数患者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水平有限,他们注重治疗结果和治疗速度,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及不良反应难以理解,缺少客观判断医疗支出和治疗效果的能力。所以,需要全科医生积极主动地怀着包容的心态去和患者及家属沟通。 相较于专科医生来说,全科医生应当具有更加优秀的医患沟通技巧。
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缺少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会使患者觉得缺乏温暖,易引发医患纠纷。因为患者就诊时,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特别渴望医务人员的体贴和关爱,对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特别敏感,易引起误解,所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条件。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对患者耐心、关心、细心。好的医患沟通,可以使患者配合治疗,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是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佳途径。
在诊疗过程中,全科医生需要询问病史,需要给患者或家属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为什么要这样治疗,为什么要用这些药,以及怎么使用等。只有通过细致的医患交流,才有助于疾病的诊疗,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医患沟通作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内容细节和过程对整个治疗的效果、质量和效率具有关键的意义[5]。 因为基层医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所以医患之间优良的交流与沟通是保障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最佳方法。
课题组对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调查结果显示:188 人几乎都认为全科医生医患沟通的难度比专科医生的医患沟通难度要大许多。有16 人表示自己没有医患沟通能力,21 人表示自己医患沟通能力很差,119 人觉得自己医患沟通能力一般,只有32 人表示自己医患沟通能力还不错, 没有人觉得自己医患沟通能力很强。由全科医学生对自我医患沟通能力评价的调查结果可知,全科医生在学生时期对自己医患沟通能力缺乏自信心,可见全科医生在执业早期与患者进行沟通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侧面反映了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有待提升。
课题组对安徽省基层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均较差,沟通交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在问诊时语言交流不足,只有单纯性的医生问患者答,不能耐心等待患者将自己的病情和自我感觉进行陈述完毕。 ②面部多僵硬、语言生硬、多为专业术语,对患者的询问不耐烦,没有对患者的焦虑和恐慌进行适当的安慰。③大多数全科医生都没有对患者说清楚患者所患疾病可能的起因、疾病的性质、治疗的方法、疗效以及预后和注意事项,没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④对患者的关心不够,认为治疗只是将身体的疾病治愈,没有考虑到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需要心理、社会适应上的完好。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多注重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6],严重缺乏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全科医生在工作时缺少有效的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诊疗过程中医患纠纷现象时常发生。目前全科医生在医患沟通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①重视程序服务、轻视人文关怀,将患者“物品”化;②医患沟通意识弱,在与患者沟通时语言生硬、多用下命令的形式和患者沟通;③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不积极,不能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④不对患者做医疗方面的解释,对患者不耐烦等[7]。总结起来说,全科医生缺少有效的沟通意识和技巧,不知道怎么结合语音语言、肢体语言、书面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①全科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全科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需要掌握繁杂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使全科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极易产生倦怠感。以至于到临床阶段以后,全科医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之中,对患者家属提出的医学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专业知识解释清楚,导致患者对全科医生失去信任,从而加大了全科医生在基层医院与患者的沟通难度。
②全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不断提高,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全科医学生受国内传统医学教学体制的影响,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其次,全科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往往只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教学,忽视了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导致全科医学生在独自进入临床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时,往往很被动[8]。
③全科医学生对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目前全科医学生大多采用订单定向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录取之前就和定向的乡镇签订了就业合同,有的地区给予事业编制,使得全科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合同规定了全科医学生不能脱产读研究生,使之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对基础的医学知识失去了兴趣,对医患沟通这类辅助课程根本不想学。 导致全科医学生在基层工作时,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更没有良好的沟通方法,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困难重重。
④全科医学生的自信心缺乏。全科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以后,面临着由医学生到全科医生的转变,开始真正地接触患者和患者家属,由于对未知领域的恐慌、对专业知识的生疏以及面对患者的不信任、不合作,全科医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无法实现,致使全科医学生存在普遍的心里紧张[7],再加上许多突发情况需要他们面对,这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能力,导致他们自信心的缺乏。
①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置不佳。国内医学院校在全科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科学知识轻人文科学知识的现象。大部分医学院校只是在人文课程中对医患沟通课程有所涉及,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比重轻,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9]。 而且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至今没有开设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此外,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课程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凤毛麟角,沟通技巧训练少之又少,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
②全科医学医患沟通教材的不完善。由于各个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使用的医患沟通医学教材尚未形成统一,所以目前医患沟通的教材主要有3 种:国外引进中译本教材,国内出版教材,高校自编教材[10]。2013 年全国高等学校5 年制本科临床专业规划教材第八轮修订工作,新增加了《医患沟通》一书[11],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了教材,而全科医生特殊的工作环境与专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大不相同,专科医生有先进的医疗器械,有各种各样的辅助检查,全科医生所在的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先进的仪器,检查手段不完善,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实力。 由此可见,全科医生的执业环境不同于专科医生,执业过程中沟通内容和技巧也不同于专科医生,但至今为止还没有针对全科医学生制定统一的医患沟通教材。
③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医患沟通教育基本与临床医学医患沟通教育共用同一师资队伍,这些老师甚至大多来于自人文学院,既不是临床科班出生,也没有基层临床的工作经验。这些教师缺少医患沟通学的教学经验,教学中也因为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不能与学生进行具体的沟通和交流指导,无法组织和设计出形式多样、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不能高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全科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仍然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也不够强,在医患沟通的实际场景中不能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患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
学校要组织全科医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进社区、入农村、上山区的基层医疗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有机会利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机理,从发病机制出发给患者提出用药、预防及饮食等多方面的建议,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临床技能,为未来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2]。 同时学校可以安排老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开展基层病例讨论,围绕着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讨论过程中做到不懂就要问,老师参与其中,扮演引导者、监督者和解惑者角色,保证学生的问题有人能帮助解决,让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医学院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学生专业知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学相结合,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可以邀请专家来校开讲座,从高远的理想层面引领学生,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医疗纠纷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通过实践讨论向全科医学生传授高尚的医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此双管齐下,提高全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对缺勤的同学给予惩罚,全勤的同学在年终奖学金评比中给予加分,出勤率较高的班级在优秀班集体评比中给予加分,另外在每年考勤通报中对缺勤同学给予批评,对高出勤率的班级给予通报表扬。还可以将课堂出勤率,课堂考核计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通过率直接相关。
传统的医患沟通教学多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教学使学生觉得医患沟通课程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兴趣。因此,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教学、PBL 等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敢讲、敢做,增强全科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通过实践活动真真切切地磨炼个人意志品质,尝试成败的滋味,触动心灵的震撼,增强抗压拒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而锤炼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13]。
全科医学生学习任务重,知识点多而复杂,《医患沟通》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合理安排课时,课时数太少,教学深度和教学广度不足,难以达到提高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效果;课时数过多会增加全科医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合理安排上课内容,主次有序,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可以在教学效果不降低的前提下缩短教学时间。还可以开设一些兴趣班,进行一些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提高全科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的积极性。
医患沟通教学教材的选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学大纲,还影响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十分慎重。 目前全科医学生所使用的医患沟通教材与临床医学生使用的教材一样,所以编写一部符合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编写的教材既要强调理论性,更要符合全科医生工作实际,具有实操性,要有利于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医患沟通》课程教师既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熟悉医疗规律,又要熟练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10]。 因此,学校应重视并积极发展教师的培训工作。鉴于医患沟通学更加贴切于实践教学这一特征,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在职培训,即在各附属教学医院内部选拔优秀且对医患沟通教学有兴趣的临床医师进行医患沟通技能及教学方法的专门训练,让其掌握医患沟通的理论与技能,同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临床教学水平。
全科医生面向基层,工作环境复杂,加强全科医学生人际沟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教育尤其重要。高等医学院校应顺应全科医学的时代发展和全科医学模式的转变,认识到加强全科医学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医患沟通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要让全科医学生认识到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学习和提升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大学阶段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全科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和发展[14]。